李棟,張迪,張勇,李鵬,王長甫
(濱州市水利局,山東濱州256600)
濱州市引黃灌區利用黃河水沙改良鹽堿地種植有機水稻的做法及成效
李棟,張迪,張勇,李鵬,王長甫
(濱州市水利局,山東濱州256600)
濱州市小開河灌區以渠道長距離輸沙為基礎,利用黃河水沙改良中下游鹽堿低洼地,不但減少了灌區的清淤占地費用,解決了因泥沙的局部長期累積形成的沙化,而且開創了環渤海沿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新的保障糧食安全的種植模式,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推廣意義。
引黃灌區;改良鹽堿地;成效
濱州市小開河灌區以渠道長距離輸沙為基礎,利用黃河水沙改良中下游鹽堿低洼地,取得實質性進展。2013年灌區分別在地處渤海沿岸的無棣縣選取了重度和中度兩塊鹽堿地5.33 hm2開展黃河水沙稻改試驗,早稻已于9月底收割,共產稻谷88 t。此舉的實施,不但減少了灌區的清淤占地費用,解決了因泥沙的局部長期累積形成的沙化,而且開創了環渤海沿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新的保障糧食安全的種植模式,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大推廣意義。
1.1 背景
黃河三角洲土地后備資源豐富,但是土壤鹽堿化、土地退化現象嚴重,該區域土地面積264.48萬hm2,鹽漬化土壤面積達82.35萬hm2,占該區域土地總面積的31.14%。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的濱州市現有土地80萬hm2,其中鹽堿地29.75萬hm2,比例高達37.1%。近年來,伴隨“黃藍兩區”經濟的加速發展,引用黃河水逐年增加,引水必然引沙,僅濱州市每年有近300萬m3黃河泥沙進入灌區,每年的清淤費、占地費近5 000萬元,還造成土地沙化,危害環境。將這些引黃泥沙有計劃地輸送到灌區中下游的鹽堿地、廢棄地,既可以抬高地面,又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再輔以其他措施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既能增加耕地面積,又減少了清淤占地費用,還解決了因泥沙的局部長期累積形成的沙化,是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1.2 主要做法
(1)黃河水沙稻改鹽堿地。小開河灌區采取長距離輸沙,大量的黃河水沙進入了中游沉沙池和沿途支渠容沙區、田間,抬高了鹽堿低洼地,調整了土壤耕作層的理化性狀。淤灌后的土地應及時加強管理,完善排灌工程,通過深溝排堿降低地下水水位,防止土壤再度鹽堿化。另外,灌區黃河水源豐富,通過種稻改堿效果很好。
(2)采用綠色生態種植模式。委托企業開展土地流轉,租用附近低產土地,采用推土機、刮平機等大型機械整平土地,并配套溝渠路橋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禁用化肥,取而代之利用牛糞、雞糞等有機肥發酵使用。整個田間管理過程采用人工拔草,并在市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稻田放養2萬只青蛙,既可起到生物滅蟲的效果,又可檢測水中農藥含量,確保整個水稻種植過程綠色生態。同時,這個區域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平坦廣闊,工業較少,土壤和空氣污染較輕,為實現水稻的有機種植打下了良好基礎。
(3)推廣品牌包裝戰略。小開河灌區的水稻主打綠色生態品牌,整個種植過程實現無農藥、零污染,農家肥、人工除草和生物滅蟲都是確保水稻有機的必要手段。下一步要引入市場機制對產品加以包裝,推廣品牌戰略,提高產品附加值。
1.3 效益分析
經測算,正常種植之后投入成本為30 000元/ hm2,收入為52 500元/hm2。按正常種植年份計算,扣除成本,效益為22 500元/hm2。
1.4 成效
鹽堿地上種植有機水稻,效益是多方面的。除經濟效益外,此舉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的。黃河三角洲大量的后備土地資源因土壤鹽堿化很難利用,濱州市的鹽堿地更是占到全市土地面積的37.1%,低洼鹽堿地上種植農作物的產量極低。另外,濱州市每年有近300萬m3黃河泥沙進入灌區,不但每年的清淤費用高,還造成沙化,危害環境。僅以小開河灌區為例,每年產生泥沙約40萬m3,清淤和占地費用大約300萬元。如果利用黃河水沙改良土地,40萬m3泥沙可以改良400 hm2土地,不但省去了清淤費用,解決了因泥沙的局部長期累積形成的沙化,還能種植有機水稻產生高收益,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此外,土地流轉后,農民也從一家一戶的傳統耕作模式轉變成在企業工作的新型農民,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利用黃河水沙改良鹽堿地過程中,小開河灌區泥沙長距離輸送技術是基礎,該技術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它主要利用主干渠的大坡降比、渠道的全斷面襯砌以及大流量避沙引水等措施,通過輸沙渠將總引沙量的45.4%輸送到51 km外沉沙池的線上長距離輸送、將總引沙量的50.6%分沙入支渠容沙區和田間的面上長距離輸送、總引沙量的4.0%淤積在輸沙渠,基本實現輸沙渠年際間的泥沙沖淤平衡。僅有4%的泥沙淤積在干渠,大量的黃河水沙進入中游沉沙池和沿途支渠容沙區、田間,這是利用水沙改造低洼鹽堿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實現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的前提和基礎。
濱滄供水項目的實施是重大利好。該項目從黃河引水口到楊埕水庫總計106.2 km,其中明渠94.2 km、管道12 km(濱州境內8 km,滄州境內4 km)。小開河灌區設計年引水3.6億m3,實際用水2億m3左右,水量有保障。濱州北部低洼鹽堿地區域已從原來灌區的下游變為上游,渠道過水量更加充足。而充足的水源供應是水稻種植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所以,整個小開河灌區沿線甚至從北海新區至河北滄州的廣大環渤海沿岸廣袤低洼鹽堿地都可推廣種植水稻。經測算,水稻在6—9月的生長期需水量大約為1.5萬m3/hm2,與小麥3—4月的春灌時間不相沖突。另外,經過黃河水沙改良土地后,種植小麥也成為選擇之一,如果改種晚稻可實現一年兩季即每年6月中旬收麥子后即種水稻、水稻10月中旬收獲后再種小麥,這樣就實現了效益的疊加。
小開河灌區在其中下游以及北部沿海地區低洼鹽堿地推廣種植水稻方面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前景廣闊。但是,這種運作方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重要條件:黃河水量充足、企業運作和產業化經營、土地流轉到位、科研力量和資金支持到位。目前,改良鹽堿地種植有機水稻還存在以下問題:區域引黃流量有待進一步增加、項目運作前期經費不足、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和流轉規模不大、上級的科研支撐不足等。為妥善解決以上問題,現提出如下建議。
(1)建議黃委從推進整個環渤海鹽堿地改良的角度,適當增加當地引黃指標,同時協調好當地黃河管理部門,以確保水稻需水期引水量充足。同時,建議上級加大對引黃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支持資金的力度,通過節水等措施提高渠道水量利用率。
(2)建議協調農業、農機、水利、國土、農業開發、科技等部門加大對上爭取資金力度,用于鹽堿地改良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科研力量支持、農作物種植補貼、農機補貼等。
(3)建議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推進土地經營權市場化,以實現在北部沿海廣大適宜地區大規模、穩定的流轉土地,為實現鹽堿地開發改良、種植有機水稻提供平臺。

S156.4+6
C
1004-7328(2014)04-0020-02
10.3969/j.issn.1004-7328.2014.04.007
2014-03-20
李棟(198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管理與水資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