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沒人愿意給一個5歲孩子打上冷血精神病的標簽,但忽視這些特質也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在20世紀70年代,精神病學研究者李·羅賓斯對出現行為問題的兒童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幾乎所有成年冷血精神病人在兒時都出現了嚴重反社會行為,近50%在反社會特質量表中得分較高的兒童,成年后并未成為冷血精神病人。換句話說,早期的反社會特質得分在預測兒童最終是否將成為暴徒方面,是必要而非唯一的因素。
冷血精神病
過去10年來,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研究員丹·沃斯布施一直在研究“冷酷無情” (psychopath)的兒童——他們明顯表現出在情感、悔恨或共情方面的缺失——而且人們認為這類孩子成年后,更易成為冷血精神病者。沃斯布施通過一系列精神學測試與教師一家人評判量表的組合,來評估有該類疾病傾向的兒童,而它與成年人的冷血精神病有著緊密的聯系。
新奧爾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弗里克對兒童冷血精神病的風險因素這個課題已經研究了20年,他描述說,曾經有個小孩在一周的時間里,一點點把他家的貓尾巴割下來。他的父母起初根本沒覺察到,這個男孩因此對自己實施的分期截肢術十分自豪。弗里克回憶說:“他說,‘我想成為科學家,我當時是在做試驗,我想看看這只貓的反應。”
而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釋放的信號要更為微妙,不易察覺。弗里克指出,冷酷無情的兒童往往極其喜歡操縱別人。他們也常常撒謊——所有小孩都會為了逃避懲罰而說謊,而“冷酷”兒童則毫無悔意。“他們不在乎別人是否對自己發火。”弗里克說,“不在乎是否傷害了別人的感情。”弗里克有這樣的觀察結論:“如果他們能不訴諸殘忍的方式就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樣固然會輕松點。但說到底,他們會使用成效最好的方式。”
確診的爭議
在心理學家中間,兒童可能擁有冷血精神病傾向這種說法依然存有爭議。天普大學的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一直認為,冷血精神病和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一樣,幾乎難以在兒童身上得到確診,甚至在青少年那里同樣如此——這既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尚在發育,也是因為在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行為也可能被解讀為精神變態行為。
一些學者則擔心,就算能做出確診,給一個孩子打下冷血精神病患者的標簽,帶來的社會代價未免過大。因為從歷史上來說,這種精神失常疾病一直被認為是無法根治的。由于這種精神疾病與自閉癥不同,確診的孩子及其父母幾乎無法獲得外界的支持與同情,因此,不少心理學家也極力阻止人們不要斥資研究如何鑒別患冷血精神病風險的兒童。
但忽視這些特質也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后果。近期的多項研究發現,在冷血精神病清單未成年人版本中得分較高的青少年兒童,其大腦呈現出顯著的解剖學差異——這意味著這種特質有可能是先天性的。
對成年冷血精神病人的腦部磁共振成像表明,他們的亞屬皮層較小,旁邊緣系統部分的腦密度較正常縮小了5%~10%,大腦這個部位跟共情和社會價值觀有關,同時可在道德抉擇中發揮作用。而一項研究計算出冷酷無情特質的遺傳可能性達到80%。
但另一方面,焦慮癥和抑郁癥的遺傳易感性也同樣很高,現在已經證明治療能對這些病起到效果。不過,研究者們并不能確定最佳的干預手段是什么,在這之前,得先花幾十年用于基礎研究,了解這些孩子的具體表現以及在什么環境下會有所反應,其中一大挑戰就是尋找到其行為失當的根源,冷酷無情的兒童的行為——混雜著沖動、攻擊、操控和蔑視——常常與其他失調癥出現重疊。
一項研究追蹤了3000名兒童在25年間的心理發育情況,發現早在兒童3歲時就可以發現冷血精神病的病征。一群對病癥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認為,及早正視這個問題,或許能為這些孩子改變人生方向帶來轉機。一項早期研究已經發現,如果父母能長期給予冷酷無情的兒童以溫暖慈愛的培育,他們似乎可以變得不再那么淡漠。
(譯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