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瓦倫薩

喬格·克里奇是德國引擎制造商Tognum 集團負責北美業務的副總裁。對他來說,為Tognum 集團在南卡羅來納州設立的新工廠雇傭首批60名工人來啟動重型發動機生產線的運轉,并不是特別難的一件事。然而,在這60名首批工人之后,再招一批60人、或者120人,事情就變得不那么簡單了。
“似乎懂得柴油發動機的工人早已被挖掘到窮盡,”他感嘆道,“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多人了!”
現實始終無法滿足Tognum 公司對技術工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的需求。于是,喬格·克里奇開始做一件自己在故鄉德國經常會做的事情:開設“學徒項目”,課程與流程幾乎與公司在德國腓特烈港總部的學徒制完全一樣,他本人也作為師資成員之一親自參加授課。
無獨有偶,在南卡羅來納州當地,還有寶馬公司在美國設立的唯一生產基地,在那里有一個名為BMW Scholars的培訓項目,該項目專門為新招募的年輕工人提供一邊在技校學習(由公司資助)、一邊上崗生產的培訓計劃。
南卡州的藍領工人學徒項目引起了當地政府、學術界、以及汽車等業內公司的專家們的極大關注。普遍認為,為德國發達的工業競爭力以及常年保持較低水平失業率而作出卓著貢獻的藍領工人培養體系(包括學徒項目在內)在美國嚴重缺失,這一事實為美國制造業初露曙光的復蘇能否因為合格產業工人供給不足而出現停滯敲響了警鐘。
“在過去20年的時間內,美國戰略性錯誤地低估了學徒制和培訓的意義,這一點非常令人遺憾,” 美國勞工部長托馬斯·佩雷茲最近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們需要改變這一現狀。”
“南卡的學徒項目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值得向全美推廣的(產業工人)培訓模式,我們的國家需要馬上行動起來,并相應地建立起圍繞學徒制的財政激勵、認證標準、研究、乃至營銷與推廣,”來自總部位于華盛頓的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的研究員本·奧林斯基表示。他同時也是2013年11月正式對外發布的一份名為《通向成功的培訓——在全美拓展學徒項目》政策智囊報告的首席作者。
2013年11月,奧巴馬政府宣布啟動一個1億美元的最新補助金項目,旨在推動美國青少年在高中時期接受更多的技術培訓。并且,奧巴馬本人也在最近一次國情咨文中特別提到,要參考德國的產業工人學徒制,將其優越性復制到美國。
學徒制在德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學徒們既要參加在公立職業學校的課堂培訓,也需要到公司或小型企業接受實務培訓。全德國受到政府認證的學徒制工種大約有300多種,從鋼鐵工、美發師、到屋頂工人、汽車電子產品專家等,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高中學生約60%的比例都會接受不同種類的、可自選工種的學徒制培訓,并獲得正式結業證書,甚至是來自其學徒項目所在公司的直接聘書。
如果說,德國學徒制體系還有什么缺點的話,那可能就是它的定向性非常強,以至于接受某一具體技能培訓的學徒在轉換職業時會遭遇全新的挑戰。
學徒制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多年以來在產業界均被廣泛沿用。一些歐洲國家還將這種模式擴展到藍領與制造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護理、工藝畫匠、金融服務等。而略具灰色幽默意味的是,——在數十年前,美國就拋棄了學徒制的概念,那時所有人的關注點似乎都是“知識白領”、“大學文憑”??近兩年,學徒這個詞匯因為搭上電視真人秀的舞臺才在美國變得廣為人知。
如今,美國的統計數據表明,約有300萬的工作崗位因為招不到合適的、經過培訓的人員而仍保持虛位以待;而這些工作很多是圍繞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STEM)等領域技能。以陶氏化學CEO 利偉誠為主導的一批產業界領袖人士也極力倡導,美國教育體系應迫切需要戰略轉變,激勵STEM教學在社區學院的推廣和更廣泛的學生參與度,以確保美國制造業在全球的未來競爭力。
學徒制體系如同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為解決國家層面的挑戰帶來一攬子工具:一方面,它能提供那些“為21世紀的工作而準備好全副武裝”的產業勞力;同時,能有效緩解青年群體(包括其他受到技術革命浪潮影響而失去就業競爭力的弱勢群體)的失業現象;幫助產業界的雇主提高人才效率和敬業度、促進生產技能的迭代相傳;為國家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提供助推。
現在,在整個南卡羅來納州,共有4500名學員在600多家企業接受學徒制培訓,他們的年齡一般都接近30歲。學徒項目費用由雇主出資,但每個崗位雇主能得到州政府上至1000美元的減稅優惠。據悉,到2020年時所有參與的公司有望擴展到2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