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Twitter這個曾經內院失火的產品,慢慢地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新媒體平臺?
杰克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晚上。《時代周刊》這本擁有2500萬讀者的雜志,宣布了世界上影響最大的100位大人物名單,其中98位都是政界領袖、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以及社會名流,而另外兩位候選人是Twitter的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杰克·多西并不在名單之中。
也許你會詫異,作為媒體追捧的下一代“喬布斯”、引領移動支付的Square公司創始人(同時也是Twitter創始人之一),杰克·多西并沒有被承認是Twitter的唯一創始人,甚至還被認為是一個糟糕的CEO。當人們提到Twitter,會想到杰克·多西,而當人們看完《孵化Twitter:從蠻荒到IPO的狂野旅程》,會感慨:太陽底下并無新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Twitter的故事時常讓我想起My space,兩者都曾經陷入混亂,管理層分分合合,但產品始終蒸蒸日上,即便遭遇了許多困境還是頑強地在蠻荒時代進化——最有趣的是,他們都曾經代表了一代人的網絡公共領域,一個是“世界上正在發生什么”,另一個則是“我做了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內院失火的產品,卻慢慢地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產品呢?本書講述了許多關于Twitter成立及運營的細節,但始終無法消解我對于這個問題的好奇——相比之下,這更是一個商業好故事。
我們看一下Twitter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數據:
在這欣欣向榮的成長過程中,看看本書描述了哪些“關鍵點”:
即便困難重重,但通過管理層的不斷調整,最終Twitter還是走向了成熟期。對于創業者來說,看完這個故事或許有許多感悟。關于錢、關于人、關于管理,這些都是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商業江湖講究的是商業的邏輯,而非產品邏輯,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整個公司和團隊。
對于Twitter來說,商業的邏輯就是保持產品成長并盡快盈利和上市——不管是和誰合作,例如Twitter的第一筆錢來自Google的收錄頁面費用。
如果僅僅從產品角度看,Twitter是什么?是杰克的“狀態”,還是埃文的“正在發生什么”,似乎誰也無法說明白。但Twitter跌跌撞撞地成為了互聯網產品的新星。結合本書中的細節,我找到了一些可以解釋前面提出問題的答案。
符合用戶預期的產品 140個字,普通人使用、明星也使用,甚至奧巴馬也使用——Twitter引爆市場是必然。不管是西南偏南大會的發布和開場,還是后續商業合作上的持續運營,Twitter堪稱是一流水平。
引爆市場 無論是飛機墜落事件,還是地震,都僅僅是插曲。埃爾頓·庫徹和CNN的粉絲競賽、奧普拉的電視秀、梅德韋杰夫的訪問、甚至是伊朗革命——這些像一種修辭手法,把簡陋的Twitter描述成感性的、具有現代精神的產品,所有人都希望借助這個產品做出一些驚天動地的事情。
管理層的努力 必須感謝埃文讓Twitter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雖然管理層變革一波三折,但每次都在不斷變好,在對的時期找到了對的人——埃文把控產品的發展,同時推動Twitter的影響力,迪克讓Twitter獲得盈利。這種混亂反而是積極的,可以認為是另一種“失控”。
當然,用這些線索去解釋Twitter的發展,顯得太潦草和不負責任。畢竟這還是一個正在成熟發展的產品,這是一個離我們最近的互聯網商業故事,一切都沒有終結之前,誰也無法真正地剖析這個案例。
最后,我還是想提到Myspace,當它被新聞集團收購之后,用戶量已經開始不斷下降。打敗Myspace的不是另一個Myspace,打敗Twitter的產品也不是另一個Twitter。熬過了野蠻生長時代的Twitter,經歷了管理層混亂和變動的Twitter,經歷了無數次宕機和服務停止運行的Twitter,在商業江湖幸存下來,已經是一個好故事。
那么,現在我們可以重新考慮下真正的問題:Twitter究竟是什么?太陽底下并無新事,但Twitter的發展,讓我們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