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恩德勒
20年以前,IT部門不得不擁抱PC和客戶機/服務器解決方案;現在IT部門面臨著消費化浪潮。那么,曾經幫助公司預測客戶消費行為的分析技術能拿來解救IT部門保持重要地位嗎?
差不多每隔10年,IT就會陷入低谷。
上世紀80年代,我第一次目睹了這個景況——當時PC、客戶機/服務器解決方案和外包大行其道。后來,IT部門度過了險境,欣然擁抱變化。現在,已過去了20多年時間,BYOD(自帶設備)和Web服務正在上演幾乎同樣的一幕。
在這兩種情況下,有人覺得IT部門成本過高,處理起來難度過大,于是用戶們紛紛行動起來,把IT功能換成了別的功能。到目前為止,IT部門每次都化險為夷。但看一下過去同樣被外包出去的功能(比如電話和車隊服務),你就會發現,這些功能有的銷聲匿跡,有的被外包出去,有的被另一批功能所淘汰或兼并。能否生存下去絕非板上釘釘。
用戶和IT部門之間貌似脫節不是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而完全是一種癥狀。問題在于,技術在迅速改變用戶認識,速度之快超過了IT部門的預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就需要分析技術和營銷傳播。
EMC為使用分析技術跟蹤客戶需求樹立榜樣
幾個月前,我與EMC公司一名高管進行了交流。那次交流讓我想到了EMC在使用分析技術,跟蹤客戶需求方面樹立了榜樣。EMC會見了個大客戶,一時興起,向客戶簡要介紹了EMC里面的客戶分析方法(使用Greenplum分析工具)。EMC密切監測其客戶,知道什么方法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EMC還知道哪些客戶最忠誠、最寶貴,還知道寧可讓哪些客戶被競爭對手從手里搶去,因為盡管這些客戶也創造了收入,但犯不著操神費心。
這個客戶(一家大型跨國公司)惴惴不安,倒不是由于它受到EMC的監測,而是由于EMC沒有提供這套解決方案,好讓它也能如出一轍,監測自己的客戶。對EMC來說最終結果是:客戶變得更強大更滿意了,另一方面利潤也更高了,這歸功于提高了客戶保留率,增加了面對每個客戶的銷售額。
此外,分析技術幫助EMC決定把錢花在哪里,因為分析結果指出了客戶優先考慮EMC在哪方面的投入。EMC的這個客戶也希望自己能夠享有這個優勢。讓我感到驚訝的是,盡管客戶分析方法有這么好的效果,仍然相對只是EMC和幾個相信EMC會分享這個方法的大客戶所獨有的。
IT部門應該知道用戶的需求
IT部門似乎忘了這一點:它不是為了服務自己而存在的,而是為了服務一線員工而存在的。(公平地說,幾乎每一個員工職能部門都是如此。)實際上,IT部門相當于一個內部解決方案提供者,必須充分利用其與最終用戶的關系很密切這個優勢,以應對像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AWS)這些服務提供商所提供的規模經濟效應。
與外部供應商一樣,如果IT部門的客戶覺得IT部門障礙自己完成任務,或者他們對IT部門提供的服務習以為常,IT部門就可能作為冗員被裁;如果IT部門能尋找新的客戶,那倒不至于出現這種情況。如果IT部門果真作為冗員被裁,大批IT人員到頭來只好另找出路。
如果IT部門像EMC密切關注客戶那樣密切關注用戶,那么早在被替代或被裁減之前,就知道自己存在問題,應該能夠優先考慮自己的解決方案,并提供該解決方案,而不是被外部服務所替代。運用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這套方法,分析一線員工(即IT部門的客戶)的行為,就能防止導致IT部門周期性冗員被裁的那種脫節。
你希望IT政策受制于人嗎?
正是由于IT部門無力滿足用戶的需求,PC才日漸衰落,BYOD才日漸興盛。這在很大程度上讓蘋果受益匪淺,消費者驅動的服務才更加普及,這幫助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AWS)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當下,這兩家公司在接管企業的IT策略。每當它們接管IT策略,IT部門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是的,這回IT部門可能欣然擁抱這些顛覆性的產品和服務,并且度過險境。但是下一次又如何呢?要是一開始就避免所有這些麻煩,豈不是更好?用戶原來討厭平板電腦,后來迅速喜歡上平板電腦,而AWS在IT服務領域游刃有余。借助合適的分析技術,IT部門原本會預料到這一幕,并且作好極其充分的準備,采取戰略性的對策,而不是玩打地鼠的游戲,疲于應對。
你會越來越多地被要求部署分析技術,密切關注貴公司的客戶。另外還要考慮使用分析技術,密切關注IT部門的客戶,確保IT部門仍很強大、仍很重要。如果你有EMC這家供應商,那么首先建議你,簡單了解一下這家公司是如何知道客戶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