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某信息學校是一所民辦校,開學時,在全市發放招生廣告,稱學生畢業后如達不到高考錄取分數線,以考分高低按比例退還費用。信息學校還承諾從開學的第二學期起,每學期提取存款5萬元交公證處專項保管,以此保障退費等問題。后來,因自身原因停辦,未完成約定的3年教學義務。信息學校通過申請將學生整體轉入重慶34中就讀最后一學期,并報重慶市教委將學籍從信息學校整體轉入重慶34中。參加高考時,正好有34人未上高考分數線,于是家長要求信息學校兌現合同中的約定,但遭到拒絕。部分學生家長因而將信息學校及相關責任人告上法庭。
案情評析
在該案審理過程中,原、被告雙方對簽訂教學合同等基本事實沒有異議,爭論焦點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轉學時合同是否終止,被告信息學校稱學生自己轉學至34中就讀,因此,原告與信息學校已終止了合同;二是高考分數線應該以何為準,原告認為應當以首次公布的一般本科錄取分數線為標準,而被告信息學校稱應當以補錄最低分為準。
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信息學校向原告分別退還助學費,總額超過9.8萬元;若到期不能履行此退費義務,則由被告第三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訴訟費由被告信息學校負擔。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民辦學校的招生廣告是否可以亂吹牛以及民辦學校終止后,與學生簽訂的合同是否繼續有效。
招生廣告是各類學校招收新生時使用的具有宣傳作用的實用文體。它一般采用張貼、登報及雜志,或用廣播、電視等形式進行宣傳,以達到招收新生的效果。招生廣告實行嚴格的審批,杜絕虛假招生廣告。各級各類學校凡須通過刊播、張貼招生廣告(含招生簡章)面向全市招生的,必須持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招生計劃到市教委辦理招生廣告審批手續,招生廣告內容必須真實、清晰、明白,符合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
民辦學校進行招生時可以發布招生廣告,但招生廣告要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得發布虛假的招生廣告騙取錢財,也不得夸大其詞誤導學生。國務院辦公廳曾下發通知,要求民辦高校的招生簡章和廣告必須經審批機關備案后方可發布,學校法人要對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的真實性負責。國務院辦公廳在通知中說,一些民辦高校在招生、管理、教學等方面存在不少混亂現象和嚴重問題,有些地方的民辦高校相繼發生因學籍、學歷、收費等問題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因此,民辦學校發布的招生廣告不可亂吹牛皮,民辦學校必須對其發布的招生廣告負責,并且報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根據招生廣告,學生與學校訂立的合同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學校應對其與學生簽訂的合同承擔法律責任。
在本案中,信息學校的招生廣告中提到“今日進高中,明天上大學;如果未上線,費用包退還”的內容,其符合《廣告法》中關于廣告的一般規定。《廣告法》規定商業廣告屬于要約邀請,信息學校打出的這條廣告也具有商業廣告的性質,其應當具有要約邀請的性質。學生根據此廣告與學校訂立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學校應對此廣告負責。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7條規定:民辦學校終止時,應當妥善安置在校學生。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終止時,審批機關應當協助學校安排學生繼續就學。因此,民辦學校的終止并不必然導致合同的終止。民辦學校自身不能再為受教育者提供教學服務的,應該將其轉入別的學校就讀,而不能侵犯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權。與此同時,受教育者根據招生廣告與學校簽訂的教育合同也不當終止,學校仍應對其簽訂的合同負責,如果學校的終止導致學校無法繼續履行合同的,學校應承擔違約責任。
(案例摘自《教育法案例評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