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俊
根據語文教學大環境以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思考多元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將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上成真正的讀書課、閱讀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大學生合作的空間,真正體現本真的語文教學。
“組文閱讀”的學習背景
當下,學生的語文學習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文課程框架已經到了必須拉大的時候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和價值取向。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從增加閱讀量出發,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新課標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就需要教師意識到一個問題: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課堂教學必須將引進多元教學資源、擴大閱讀量的任務承擔起來。
突出要點 把握難點
早在2007年,臺灣陳易志老師在南京一次教學研討會上,上了一節“組文閱讀”課。課中他讓學生讀了6篇文章:《石頭湯》《雷公糕》《南瓜湯》《敵人派》《肉丸子湯》《兔子蛋糕》(繪本),然后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內容、敘寫手法、文學要點的比較);引導進行交錯分析(石頭湯里的和尚會如何解決敵人派里的困難)。現場聽課的一位老師即時記錄下聽課的感受:這節冷清的課,只有教師溫柔平靜的聲音通過話筒傳播在會場,孩子們在忙碌著看書、思考、陳述、傾聽。很顯然,聽課的老師對“組文閱讀”感到非常新鮮,有點驚異,覺得與傳統的課文教學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覺到它有著巨大的價值。
2013年11月,義烏市教研室也舉行了一次“九年級組文閱讀教研活動”。活動展示了北苑學校杜老師的《我的叔叔于勒》現代組文閱讀教學。杜老師整節課以“變與不變”為主線,把《我的叔叔于勒》《變色龍》《范進中舉》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在這條主線的引領下,整合這三篇文章的精彩內容,探討出眾多有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并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自主解決問題。整堂課,老師講得少了,學生看書時間、討論時間、發言時間多了,精彩地展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筆者覺得在一節課里讀多篇文章,教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意味著教師不能發起太多討論。因為在以前滿堂灌的課堂中,老師話多了,問題多了,對話多了,學生閱讀的時間相對就少了,此長彼消。所以,“組文閱讀”只有發展學生“會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這樣,無形當中就提高了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數量。
在一篇課文中,教師從字詞到段落再到文章中心,反反復復,過于精致細膩的課堂,往往是連結和環節偏多、轉換頻繁的課堂。這樣的課堂間接地侵占了孩子自主探究的時間,而“組文閱讀”需要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沒有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組文閱讀”就不可能實現。
“組文閱讀”教學,意味著老師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組文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步步扎實。“組文閱讀”中,教師一定要靜心備課,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
“組文閱讀”的運用形式
“組文閱讀”的成功與否,把怎樣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個關鍵。有的人可能會問,教材里不是已經有一組一組的文章了嗎?雖然將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關聯性不大,并且教材的設計本質還是基于老師的“教”。
題材相同的課文放一組 《孔乙己》和《范進中舉》是初中教材中的同組課文,這兩篇小說寫作時代不同,故事情節也不同,但描寫的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遭遇卻相同。為什么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孔乙己和范進,經歷各異,卻都處于窮困潦倒的地位?通過組文閱讀,使學生認識到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上毒害和精神上摧殘,逐步認清封建制度的罪惡。
主題、內容、寫法大體相同的文章放一組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是寫雪,相比之下文章意境不同,感情也大不相同。《沁園春·雪》主要從大處描繪,意境更為恢宏擴大,抒發了毛澤東對祖國大好河山和當代風流人物的贊美之情,感情樂觀;而岑參所寫的雪景雖有大處落筆,但更多的則是細處入手,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其感情比較慘淡。這樣的比較閱讀,使學生理解了雖是同一題材的作品,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氣質的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卻不相同。
體裁相同的課文放一組 胡適的《我的母親》與《背影》都是描寫長輩的散文,通過小事來寫人物。《我的母親》一文記敘了“我小時”9年的生活,回憶了母親的教育和母親與家人的和睦相處,字里行間全是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文章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母親的愛及善良、寬容的性格特征。《背影》寫父親在車站為兒子買橘之事,兩篇文章都采用第一人稱寫法,用樸素的語言描寫細節,描繪動人的親情之美。
同一寫作手法的課文放一組 同樣用以小見大的寫法,七年級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和《散步》都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大道理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通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一件小事寫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無論困難有多大都能闖過來。《散步》是通過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渲染了一種對生命、對親人的樸素而真摯的愛。兩篇文章都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教師通過整合資源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因此能深入理解并在寫作中實際運用。同樣用象征手法的還有《海燕》《在山的那邊》《未選擇的路》《雷電頌》《雪》等等。endprint
同一內容古文和現代文的文章閱讀 比如宋濂的名篇《送東陽馬生序》,可以和培根的《談讀書》放一起教學。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名人談對讀書的認識,學生不僅豐富了文字積累,還感受到了讀書的意義,通過同組閱讀,學生能有效地積累名言和文言字詞。
課內和課外文章放一組 學《變色龍》,筆者就補充契訶夫的另外兩篇佳作《小公務員之死》和《胖子和瘦子》,通過補充課文來領略契訶夫的小說特點,憑借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之中,這樣能很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同一籍貫的作家文章閱讀 現代漢語文學近百年歷程,浙籍作家可謂居功至偉。把魯迅、茅盾、艾青的作品進行組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茅盾的《白楊禮贊》、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通過這組文章的閱讀,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浙江作家的飛揚文采,更讓學生從他們的文字中感受到拳拳的愛國之心,為浙江的人才輩出感到驕傲自豪。
共推語文教學健康發展
當然,組文的角度很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來進行組文教學。“組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把怎樣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可供參考的議題還有:(1)同一風格:豪邁或婉約風格;(2)同一觀點或對立觀點;(3)同一作品不同人翻譯; (4)語言特色相近的文章,語言幽默或簡潔、優美的文章;(5)描寫方法相近的文章,側重心理描寫或動作描寫;(6)文章結構相近等等。
可見,在實際教學中,“組文閱讀”角度是為多樣的,但組合的線索非常明確,而且,這些線索背后又有明確的意圖。一類文章,按一定線索放在一起的意圖一定要明顯,有的是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有的是要強化學生某一種認識,有的是要豐富學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學生領會讀某類文本的方法技巧,有的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結束語
“組文閱讀”解放了師生。由一篇篇到一組組,將課內閱讀延伸到課外,體現了組文閱讀的靈活性,帶來的效果是極為有價值的。將語文課變成讀書課、閱讀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能極大增強學生合作的空間,不追求形式上的精雕細琢,更能體現本真的語文教學效果。
在“組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相同的教學研究,關注全面提升語文素養,輕負擔高質量,構建學習共同體,用實踐和思考點亮一盞盞學習的明燈,共同推動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