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瓊
【摘 要】轉型中的中國已經迎來了“風險社會”,近年來突發事件頻發便說明這一點。微博在瀏覽新聞、表達訴求、溝通交流、休閑娛樂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深化,因而政務微博己然成為政府部門和官員搶占信息高地、爭取輿論認同和獲得民眾支持的重要渠道。在風險社會中,政務微博是政府風險管理的新措施;在風險發展的各個階段政務微博踐行政府風險管理的理念;政務微博構建合理的官民溝通平臺,使其影響力和公信力提高,也為政府管理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風險社會 政務微博 風險管理 雙重性
早在1986年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其《風險社會》一書中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是對于現代性的批判與反思,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預言式的視角。“人為”風險、風險的“模糊性”,互動性、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當今的中國已經全面迎來風險社會。網絡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風險社會的催生婆,近年來微博平臺的快速擴張,打破了信息流動的傳統模式,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方式都發生了改變,風險一觸即發。
不可否認,快速成長的微博在一系列公共危機事件中發揮重大影響力后,政府部門和官員也把精力集中到政務微博的發展上。以新浪微博為例,截止2013年上半年,通過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約7.9萬,較2012年同期的4.5萬凈增3.4 萬。①政府機構或是政府官員開設的政務微博無疑成為微博世界中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政府部門實現風險管理有力措施,彰顯出政府規避風險、化解危機的潛能。
一、政務微博應有“風險意識”
毋庸置疑,風險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美國物理學家巴克等人曾做過著名的“沙堆模型”實驗,通過裝置讓沙子一次一粒均勻地落在桌上,形成逐漸增高的一小堆,借助慢速錄像和計算機模仿等手段精確地計算沙堆頂部落下一粒沙會帶動多少沙粒移動;初始階段,沙子下落對沙堆整體的影響不大;當沙堆的高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顆沙子的落下可能引發整個沙堆的崩塌。在微博環境中,技術讓每一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節點、信息源,成為一粒粒落下的沙子,而把關人的缺失,微博傳播快、社會動員力強的特點,加劇了風險產生,甚至將其無限放大。
在一個風險社會里危機遍布,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應對這些危機,勢必導致整個社會動蕩和公眾不滿,進而嚴重消解政府的合法性基礎,最終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機。②風險社會要求對信息的盡快掌握,因為信息是幫助社會個體了解所生存環境的重要依據。為了更好的保護每一個成員的利益,盡可能地警惕風險到來,政務微博應具有一種“風險意識”。
近年來發端于網絡的風險事件接踵而至,政府的被動反應、倉促應對,招致網民不滿,民眾情緒緊張,政府公信力降低。作為微博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微博在網絡世界中建構高度協調的快速反應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和化解風險,實現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政務微博重視常態化的信息收集和發布工作;另一方面,通過交流互動的方式,將風險和可能產生的損失減少到最小。可以說,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風險意識是政務微博完善經營、持續增強影響力不可或缺的。
二、政務微博踐行風險管理
新媒體技術改變了空間和時間的呈現方式,創造了人們參與的新形式,也給予了權力新的意義。政務微博唯有踐行風險管理,盡快建立科學的聯動機制,才能更好的兌現“織博為民”的承諾,真正推動政府社會管理,成為激發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1、風險潛伏期:搜集民情,溝通民意
微博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輿論場,政務微博需要擔負溝通民心民意,搜集輿情的功能。一方面會阻止或延緩風險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減少危機事件發生的機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對各方面信息分析總結,找到解決方案。在潛在風險狀態下,政務微博遵循主動發布和積極互動的原則,開展溝通民意、搜集民情工作。
政務微博需要擁有相當數量的粉絲,否則想要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中產生影響就無從談起。發布及時、準確、全面的政務信息,采用漫畫、視頻等生動的形式,吸引廣大用戶關注并最終成為“粉絲”。@南京發布就常常使用新潮的網絡語言發布政務信息,增強親和力;@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則設置了凸顯政府服務功能的不同微博子欄目,方便查詢。同時,政務微博是政府與民眾的連接橋梁,網友各種民生問題希望通過政務微博獲得答案,恰當使用好微博的私信與信息推送功能滿足這一需求,維護公民知情權。通過政務微博,政務部門及時了解群眾反映的問題,以最快時間進行回復并予以解決,達到服務于民的目的,降低了事件惡化的可能性。
2、危機發生期:及時告知,積極應對
危機是已經爆發的風險,在危機發生期,事件突發而網絡盲目傳播又導致其迅速演變,造成危機持續。傳統的政府部門往往認為危機爆發是不好的,總是習慣性地予以回避和否認。然而這種態度只會讓謠言四起、小道消息的流行、產生非理性的推斷。在“人人都是通訊社,個個都有麥克風”自媒體時代,政府的決策與行動都處于公眾監督之下,甚至還會對事件的發展進程產生放大作用,這對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在風險社會,面對危機發生,只有勇于承認風險的存在,坦誠的面對風險,勇敢的應對,才能最終戰勝風險。
公眾置身危機當中,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或災難,往往束手無策,或驚慌、或恐懼,縈繞民眾的不滿情緒大幅上升,此時政務微博一方面應集中力量在危機面前及時告知、準確解讀,披露事件發生、進展的信息,成為網友與媒體獲得事件最新進展的重要消息來源,維護公民的知情權。譬如,2012年3月開始,我國多地首次發現H7N9禽流感,疫情迅速蔓延,同時通過微博散布禽流感疫情虛假信息的也此起彼伏,引發了公眾的關注與擔憂。@上海發布、@首都健康等政務微博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禽流感疫情信息和防控動態,通報新增疑似和確診病例,同時組織專家回答網友提問。另一方面,做好情緒撫慰,通過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方式,以情動人,從民眾的情感上進行溝通,撫慰引導受眾的情緒宣泄,解放仿徨于情緒旋渦中的受眾,做好社會協調與疏導,提高其社會活動效率。
3、危機消退期:引導輿論,總結經驗
雖然這一時期的危機逐漸消退,但政務微博不應有所懈怠,通過自身的平臺引導受眾共同參與評論、反思,并進行適當的總結。危機其實是各種社會矛盾互相作用的結果,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難以完全規避的,它所帶來的后果是與人們的意愿相違背的,所以為了避免同樣的危機再次發生,政務微博引導受眾全面總結危機發生的經驗教訓是必要的。
頻頻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成為微博熱點,雖然此類信息屢見不鮮,但是每一次風波之后,政府微博需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多一份思考,做一些相繼的深度解讀,更好服務民眾信息需求。
三、政務微博變“風險”為“機遇”
產生于風險社會的政務微博,注定其發展是不易的,目前政務微博確實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在風險發生時,并沒有真正踐行政府風險管理的理念,甚至將自身暴露在風險之中,導致民眾的不信任。
“風險一方面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我們所面對的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的注意轉向這些風險所伴行的各種機會,風險不只是某種需要進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減少的負面現象,它同時也是從傳統和自然中脫離出來的,一個社會中充滿活力的規則。”③風險具有雙重性,風險本身也往往帶來機遇。政務微博雖然面對著各種風險,但是它同樣可以發揮能動性,強化信息傳播高效、反饋互動及時的傳播特性,真正實踐政府風險管理的理念,將風險化作自我發展的機遇,成為政府形象構建便利條件,修復并重新塑造政府形象。政務微博作為新時期、新形勢下一種新的便民舉措,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在促進官民互動、化解社會矛盾、公開政務信息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陳寧,《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R].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3
②武術杰、李昭昊,《風險社會中政府的媒體管理和形象管理》[J].《前沿》,2004(1):157
③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緒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0:48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