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 要】中國現在存在兩個輿論場即“民間輿論場”和“主流輿論場”。黨報作為“主流輿論場”的重要角色之一,積極促進“兩個輿論場”的融合以期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這既是黨報的責任,也是黨報在互聯網時代提升自身公信力的關鍵所在,而“走轉改”為黨報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路徑和有力保證。
【關鍵詞】黨報 走轉改 兩個輿論場
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提出,當下的中國,客觀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個是黨報、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輿論場”,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是依托于口口相傳特別是互聯網自媒體的“民間輿論場”,人們在微博、BBS、QQ上議論時事,針砭時弊。兩個輿論場重合的程度越高,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則越強。但就目前來看,我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受到了新媒體的巨大沖擊,民間輿論場開始逐漸失去對官方媒體的信任。如何破解政府和民間“兩個輿論場”的隔閡、重塑輿論引導力成為主流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成為主流媒體破解這一難題的選擇。黨報作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走轉改”活動為契機,提升了自身的公信力,在促進兩個輿論場走向融合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走轉改”——重塑黨報優勢 為對接“兩個輿論場”助力
1、以民生為核心設置議程
“走轉改”活動中,各級黨報一直強調從群眾關注出發設置議程,密切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出了黨報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獨特優勢。基層是新聞事件物理空間意義上的“現場”,民生是廣大受眾注意力的匯集點。在“走轉改”實踐中,各級黨報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捕捉了一大批源于實際的話題,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人民日報》廣大編輯、記者深入基層,報道了全國各地涉及基層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在“走轉改”專欄報道中開辟了“走基層·一線見聞”、“走基層·蹲點調研”、“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今日談”、“探訪熟悉的陌生人”等子欄目,讓普通群眾、普通事件、樸素鮮活的語言登上重要版面甚至頭版,一些俗語、諺語、方言甚至是網絡語言都頻頻出現在“走轉改”專欄報道的文章中。據統計,僅要聞五版的“走轉改”專題,九個月時間就刊出了500篇左右的稿件,平均每天2篇左右,受到了讀者的好評。①
2、權威信息發布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并不是人人都會使用麥克風。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讓網絡輿論泥沙俱下。黨報的權威性成為其引導民間輿論場的天然優勢。而這種權威性只有在獲取民眾信任的前提下才能發揮效用,否則只能是空談。在“走轉改”實踐中,廣大黨報采編人員深入基層一線,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客觀理性的問題分析,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采訪發布權威、完整、準確的信息,在網絡時代紛繁蕪雜的各類信息和各種觀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還原事實,還原真相,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關注與信任,重塑了自身的公信力。
3、深度解讀新聞事件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記者,海量信息高速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在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的同時,信息的深入解讀卻越來越匱乏。黨報作為權威紙質媒體,因其版面容量較大、編輯記者素質較高、信息發布權威、思想性強,在對于新聞事件的深度剖析方面有非常大的優勢。在“走轉改”活動中,黨報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通過深入扎實的基層采訪,剖析事實、分析背景、闡發緣由、挖掘內涵,以深度解讀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取得良好效果②。《安徽日報》2011年9月7日刊登的“記者走江淮·蹲點調研”文章《探尋“難點村”治理路徑》,刊登了記者深入桐城市3個“難點村”田間地頭,采訪黨員群眾和農村基層工作者后寫作的調研報告,對安徽省部分“難點村”難在哪,“難點村”治理又難在哪進行深入剖析,擺事實、舉例子、講道理,為全省“難點村”治理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經驗和建議。得到了人民群眾和當地政府的一致好評③。
4、同受眾溝通的平等姿態
文風的轉變是黨報踐行“走轉改”活動之后新聞報道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黨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放下身段如朋友般和廣大受眾進行平等溝通。程式化的報道少了,人情味的報道多了;抽象的表述少了,具體的細節多了;空洞的言論少了,生動的事例多了。多樣靈活的版面,通俗樸實的語言,體現出濃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進一步拉近與普通受眾的距離,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黨報如何在打通“兩個輿論場”上更有作為
在當前多元的傳播格局下,“走轉改”活動讓人民群眾重新開始關注和關心黨報,多方面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助力黨報對接“兩個輿論場”。但黨報若想在打通“兩個輿論場”方面更有作為且長效保持自己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則需要繼續貫徹和落實“走轉改”精神。
1、繼續加強對民生新聞的報道
民生無小事,同時,民生是“民間輿論場”關注的熱點,也是主流媒體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切口。服務人民群眾從來都是黨報追求的目標,也是提升影響力的選擇。“心系群眾,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本質內涵,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因此,黨報只要真心誠意地幫助群眾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坎上,就能取信于民。只有黨報更加關注民生,才能和“民間輿論場”實現共振,才是“主流輿論場”當下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觀點贏得“麥克風時代”的唯一方法。
2、關注網絡熱點,占據輿論引導高地
黨報如今面臨的諸如影響力式微、影響力減弱等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間輿論場”的關切不被黨報所重視——“你關注的不是我關注的,我關注的你又不關注”。要打破這一困境,則需要黨報主動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貫徹“走轉改”活動中被反復強調的“三貼近”精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網民所關注的熱點事件面前不失語,不自我邊緣化。在自媒體時代,黨報還應該主動關注網絡熱點,讓微博等新媒體成為黨報搜集新聞事件、觀察網絡輿情的重要平臺。以便更好的在新聞事件發生之時、網絡民意發酵的初期,以深入的調查、客觀的報道,發出自己的權威聲音,從而引導網絡輿論、爭取議程設置上的主動權。
3、尊重網民意愿,主流聲音引導輿論
貫徹落實“走轉改”精神,各級新聞單位和廣大新聞工作者需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關切與呼聲。網絡民意雖不能代表真正“民意”,但我們不能否認網絡民意大多是網民真實的意見表達,其大多是善意的。尊重網民的真實意愿,給他們一個發聲的機會,“民間輿論場”會主動提升對“主流媒體輿論場”的認可度。因此,黨報應認真傾聽來自民間輿論場的呼聲,加強同“民間輿論場”的互動。同時,面對喧囂的網絡信息環境,黨報的廣大新聞采編人員也應以獨立的精神、專業的素養和權威的視角,貼近群眾,深入基層,解讀新聞事件,挖掘事實真相,引導網絡民意向理性方向發展,從而讓“兩個輿論場”實現更大程度上的融合。
結語
在信息傳播的全球化和媒介形態的多元化時代,黨報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走轉改”活動是黨報步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提升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和公信力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為黨報提供了促進“兩個輿論場”融合的切入點和路徑。因此黨報亟需要將“走轉改”常態化、制度化,不要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將活動落實到“真走、真轉、真改”上來。這是黨報提升輿論影響力和促進“兩個輿論場”有機融合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①羅寶,周連山,《黨報在“走轉改”中的優劣勢分析及對策》[J].《新聞世界》,2012(7)
②蔡名照,《對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的認識和思考》[J].《青年記者》,2012(19)
③劉麗,《淺析〈安徽日報〉“走轉改”系列報道的宣傳特色》[J].《新聞世界》,2011(11)
(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