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峰
(河南教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推進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建設,適時申請開展電子商務國際結算業務”的指導方針。《指導意見》為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帶來新的機遇,鄭東新區也已為河南省金融機構最為集中、金融業態最為豐富的區域。截至2012年底,鄭東新區入駐各類金融機構151家,涉及銀行、證券、保險、期貨、基金管理、財務公司等,除了金融機構數量上漲外,入駐金融機構的同比各項經營指標也迅猛發展。截至2012年底,駐區15家銀行(包括新簽約銀行)存款余額22159.25億元,占河南省的70.7%;貸款余額12995.11億元,占河南省的64.07%。
金融集聚已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形式,而金融集聚競爭力成為金融產業發展和向集聚高級階段演化成為金融中心的評價標準。從現實來講,鄭州金融已呈現集聚態勢,但其金融發展水平仍然較低,與上海陸家嘴和外灘金融區、北京朝陽國際金融區、天津濱海金融區、重慶兩江新區的長江上游金融中心等相比,仍差距明顯。即使同中部區域的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相比,優勢并不明顯,鄭州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在五城市中排名第三。鄭州擁有最多的經濟腹地,且有很強的區位優勢,在經濟開放度上相對較弱,進出口額和外商直接投資額在總量上落后于其他四個城市。鑒于目前整個中部的區域金融布局尚未確定,對于為謀求區域金融主導權,擁有和支配更多金融資源而處于競爭中的任一城市而言,都有必要明確自身金融資源集聚的相對優勢及弱勢以便準確定位、科學發展。基于此本文嘗試對城市金融集聚區建設進行深層次分析,以鄭東新區金融集聚區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進而提出促進鄭州市金融集聚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1、測度方法。本文選用區位熵指數對鄭州市金融集聚度進行評價分析。區位熵也稱為地方專業化指數,是以基尼系數為基礎衡量地方產業專業化程度的指標。具體算法如下:LQ=(qij/q)i/(qkj/qk)其中,qij指區域i內產業j的就業人數,qi指區域i內的總就業人數,qkj是指國家或省份k內產業j的總就業人數,qk指國家或省份k內的總就業人數。區位熵可比較不同地區金融集聚程度,確定該地區金融產業集中狀況在全國所處的位置。一般而言,區位熵的值越大,說明該地區的金融集聚程度越高。
2、樣本與數據來源。研究鄭州市金融集聚區建設要結合河南省省情,甚至要和中部地區的其他省份進行比較,本文將計算2006—2012年間中部5省金融服務業區位熵指數。其中歷年各省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數和各省地區就業人數(指全市各行業年末從業人員數)的數據來自2006—2012年的中國各省統計年鑒;歷年鄭州市分行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數的數據來自于《河南統計年鑒2013》;歷年全國金融服務從業人員數及全國就業人數居來自2006—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3、計算結果。由圖1可知,2005—2012年間中部五省中安徽、湖南金融業區位熵指數,均大于1,說明該地區金融業已形成一定的集聚規模。其余河南、湖北、江西三省份金融業區位熵均小于1,表明該地區金融業集聚程度較低。圖2是2006—2012年河南省地區金融業區位熵,在2006—2012年間,河南金融業區位熵指數在2007年達到最高為0.9576,2012年最低為0.7640。

圖1 2006—2012年中部五省金融業區位熵

圖2 2006—2012年河南省金融業區位熵

表1 2006—2011年間鄭州市城鎮金融從業人員數和全國城鎮金融業從業人員數
4、鄭州市金融業區位熵分析。鄭州是河南重要的金融集聚區,具有較為典型的金融集聚區域動態演化特征。鄭州市金融集聚建設在發展定位上,重點打造“兩區三中心”,即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驗區、中原經濟區金融集聚區、區域性要素市場交易中心、全國重要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國際商品期貨定價中心。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在此以《鄭州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作為主要數據來源。一般而言,金融總體規模主要體現在金融業增加值和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上,表1是2006—2011年間鄭州市城鎮金融從業人員數和全國城鎮金融業從業人員數。
根據以上關于區位熵的定義表達和全國和周金融集聚現狀,對2006—2011年間鄭州市金融集聚區位熵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可知,2006—2011年間鄭州市金融業區位熵指數,均小于1,說明鄭州市地區金融業集聚程度較低。期間,鄭州金融集聚系統金融熵值處于小幅度波動狀態。其中,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金融熵值整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1金融區位熵值達到最低為0.4835。總的來看,鄭州金融業發展不足,金融集聚力有待提升。

圖3 2006—2011年間鄭州市金融業區位熵
1、鄭州集聚區金融發展層次較低。與中部地區其他省會城市相比,鄭州市金融發展相對落后。在2011年6月《CDI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第三期)》顯示,鄭州綜合實力得分23.37分,在29個城市中排名第20位,較上期上升率5個名次。在金融產業績效方面,鄭州市在29個城市中排名第21位,在中部地區排名落后于武漢和長沙,居第三位;金融深度方面鄭州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其金融業增加值和金融寬度方面與中部區域基本持平,金融從業人員稍弱于平均;在金融機構實力方面,鄭州在該項排名中僅為22位,其中證券類機構實力方面鄭州劣勢明顯;在金融生態方面,鄭州在29個城市中排名第23,人才環境排名全國第17,商業環境排名全國22,整體靠后;在金融人才環境方面,排名全國第17位,略微落后于武漢。
2、鄭州金融機構影響力和輻射力不強。目前鄭州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相對滯后,現有金融機構輻射能力較弱,尤其缺乏實力強、輻射范圍廣的大型金融機構如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鄭州的金融機構除了商品交易所、中原證券以外,有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比較少,即使總部在鄭州的機構,對外擴展的也非常少。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鄭州市金融中介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后,銀行受傳統觀念和行政干預的影響,對中小型企業貸款不夠熱心。金融中介機構不健全,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和貸款,擔保機構。此外,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評級機構等金融中介無一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
3、金融人才支撐不足。目前鄭州在引進金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方面的力度不足,高層次的金融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金融專業人才相當緊缺。缺乏統籌管理機構,缺乏專門的金融高端人才培訓學院和人力資源支持,以及金融人才市場尚不完善等問題,也阻礙了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引入。
1、拓展城市及其周邊經濟增長空間。大量研究表明,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相互促進作用,區域金融與經濟發展狀況是宏觀經濟與金融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鄭州金融集聚建設將以建設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為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最終取決于鄭州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一是借助鄭東新區建設和鄭汴一體化發展提升鄭州市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地位。二是優化和調整產業機構,為鄭州金融集聚區建設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河南省和鄭州市產業的一個重要薄弱之處在于產業老化和產業單一。具體可以通過對傳統優勢產業的深度開發、探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生產服務業協調發展、適度超前發展基礎產業和吸引更多跨國公司進駐鄭州等措施拓展城市及周邊經濟增長空間。三是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優勢產業和企業向鄭汴產業帶、鄭洛工業走廊和特色工業園區集中。
2、積極促進金融機構集聚。一是積極培育本土金融機構。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有36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發行股票37只,其中境內發行股票21只、境外16只,首發融資和再融資募集資金395.2億元。在2010年鄭州市《關于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的意見》的基礎上,應強化支持資本市場發展和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可以從上市費用補貼、降低重組成本、加大資源傾斜力度、協調服務等方面完善對擬上市企業的支持,進而調動相關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謀求發展的積極性。二是大力引進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省級分支機構以及跨國公司區域總部或功能性中心等項目。2010年渤海商品交易所入駐鄭州,該交易平臺實現24小時電子交易且與國際市場接軌,創造性地解決了現貨交易和商品投資者之間的矛盾,主要投資現貨產品為原油、熱卷板、焦炭。此外要重點發展期貨市場,最終將鄭州商品交易所建成較完善的集農產品、工業品及各類商品指數的綜合性、現代化期貨市場。三是加快發展金融配套產業。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和“外部經濟”特征,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對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進地區金融集聚形成和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完善鄭東新區金融集聚區建設。一是科學規劃金融功能區,規劃建設金融總部商務區、金融產業集聚區和金融后臺服務業集聚區。鄭東新區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區將以建設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為目標,因此要完善金融商務區的規劃。二是鄭州市金融集聚區的發展應定位于輻射大鄭州、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區,著眼于現代化、產業化、信息化,高起點、高品質打造具有區域積聚效應和較強輻射力、競爭力的規模化。三是加快鄭東新區金融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在相關的配套設施上應該高標準、嚴要求、與國際接軌,打造一個規模宏大、環境優美、輻射力強的金融中心區,提升鄭州在全國的影響力。目前,鄭州新區已經成功申報了全國首批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為發展金融服務外包和下一步開展電子商務國際結算業務奠定了基礎。
4、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是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2011年河南省政府下發《河南省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評價辦法(試行)》,以提出建設“金融大省、誠信河南”為目標。鄭州市政府此后成立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評價工作領導小組,推動了鄭州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的政策措施,為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二是借鑒杭州等地經驗,組建鄭州信用擔保聯盟。提升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能力,推動銀行機構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業務規模。聯盟以會員制形式,有市、區兩級政府、信用擔保機構和銀行機構組成。三是成立金融審判庭,2011年河南省首家金融審判庭在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成立。金融審判庭對完善并創新金融案件執行工作機制,加大對金融債權的強制力度,提升民眾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有重要積極意義。四是完善金融中介服務體系,豐富和完善金融生態鏈。積極引進國內外資信等級高的大型中介服務機構,促進鄭州市金融中介機構提高服務水平。鼓勵引進法律會計、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投資和管理咨詢、金融信息等金融專業服務配套機構,并應積極推進、支持各類中介機構實行市場化、公司化運作。
5、推進金融創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中小企業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目前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背景下,更要發揮本土金融機構的優勢,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以鄭州銀行為例,近年來鄭州銀行推出的一系列服務中小企業的舉措,就是良好的金融創新體現。2012年底,鄭州銀行50億元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獲得中國銀監會的批準,成為全省銀行業中唯一一家成功發行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的銀行,這將推動鄭州銀行進一步加強支持小微企業的資金實力,并將為全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產生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6、加強金融人才公共服務,培養和引進高素質金融人才。一是加強金融人才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金融人才工作的公共服務平臺,建立金融從業人員職業征信體系,促進金融人才評價機構的發展,探索社會化的金融人才資質評價制度。二是完善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培養和引進高素質金融人才。三是建立鄭州金融人才信息平臺,便于金融人才了解鄭州的金融人才政策和金融機構的人才需求政策。四是加強金融人才教育和培訓資源的集聚、拓展和整合,加強各金融機構間的金融教育培訓合作。
[1]王楚明、魯春義:基于中部地區比較優勢的鄭州區域金融信用中心建設[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9).
[2]張志娟:加快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探討[J].當代經濟,2013(4).
[3]孫晶、李涵碩:金融集聚與產業結構升級——來自2003—2007年省際經濟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3(3).
[4]任英華、徐玲、游萬海:金融集聚影響因素空間計量模型及其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5).
[5]李雅莉:加快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建設的思路[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3).
[6]王戰龍、徐剛領:河南“華爾街”跳起新舞步[EB/OL].http://zzwb.zynews.com/html/2013-01/25/Content_438468.htm,2013-01-25.
[7]胡國暉、李麗:中部五城市金融集聚程度及影響因素比較研究[J].西部金融,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