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南
(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國家對產品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產品以及用戶、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的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進行抽查。本文所指的監督抽查是指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為監督產品質量,依法組織對在轄區內內生產、銷售的產品進行有計劃的隨機抽樣、檢驗,并對抽查結果公布和處理的活動。通過實施監督抽查,地方政府可以做到有效的扶優治劣、引導消費,督促企業提升產品質量保障能力,掌握產品質量動態狀況,促進當地產業質量整體水平提高。
監督抽查根據地域劃分主要分為國家監督抽查和縣級以上地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的地方監督抽查,其中地方監督抽查較為常見的是省級監督抽查,它是指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統一管理、組織實施的本行政區域內的地方監督抽查,對抽查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并通報本行政區域監督抽查信息同時對本行政區域內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企業的處理及其他相關工作并按要求向國家質檢總局報送監督抽查信息。
福建省省級監督抽查一般將監督抽查任務直接下達給質量技術監督系統內的質檢所(院)。福建省質監系統內部質檢所(院)自成立以來作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僅僅依靠省級監督抽查任務無法支撐所(院)的正常運行,漸漸的開始依托監督抽查拓展各行業內的企業委托檢驗。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委托檢驗數量越來越多,委托檢驗成為質檢所(院)的主要收入來源,企業成為質檢所(院)的座上賓、衣食父母,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質檢所(院)出具的檢驗結果也漸漸的失去了其應有的真實性。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要求系統內各質檢所(院)在接受省級監督抽查任務時采取抽檢分離的方式。而現有的抽檢分離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部分行政單位由于沒有內部檢測機構,往往由本單位的行政執法人員到現場抽樣后,再將樣品送至檢測單位,這種自然形成的抽檢分離在程序上雖然可以實現一定的閉環,但由于抽樣人員為行政執法人員,他們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對產品標準、抽樣方法和檢驗方法不太了解,不能掌握正確的抽樣方法,無法熟悉運用專業的抽樣工具,最終導致所抽樣的產品不具代表性。而檢測機構再準確的檢測數據也很難保證樣品檢測的公正性。如工商局流通領域的監督抽查。
為了應對上級部門的抽檢分離要求了,質檢所(院)內部實現了形式上的抽檢分離,成立專門負責抽樣的業務科室,與檢驗科室相分離,抽樣人員不做檢測,檢測人員不做抽樣,這也就形成了形式上的抽檢分離,這也是我省質檢所(院)普遍采取的抽檢分離方式。但由于這種形式下的抽樣人員和檢驗人員同屬于一個單位,檢驗人員可以較容易查找樣品來源,企業較容易找到關系進行一定疏通,也同樣很難實現真正的公正檢測。但相較于自然形成的檢測分離來說,這種形式中抽樣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對產品檢測實際情況的了解較為及時,如能按要求抽樣,其樣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但由于檢測機構與企業的利益關系,檢測機構內部的抽檢分離也很難具有公正性,失去了檢驗分離的最初意義。
由質檢機構抽調專職人員組成抽樣部門,其工資福利待遇等完全獨立于檢驗室,抽樣部門負責抽樣工作,檢驗人員負責檢驗,各司其職。質檢機構內部開展抽樣工作已經多年,具有抽樣人才,抽樣工作工具,不需要再投資,只需對機構進行調整,即在質檢機構內部設立抽樣部門,專門負責抽樣工作,使抽樣人員和檢驗人員分開,保證產品檢測的公正性。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抽驗分離,它保證了抽樣工作的檢驗環節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但是抽檢分離真正實施后,也發現其問題,如新進的抽樣人員缺乏相應的檢測知識,只了解相應的抽樣知識,而實際的檢測經驗在現場抽樣中有較強的指導作用,有檢測經驗的抽樣人員其所抽樣品更具有代表性。而檢測技術人員不能到企業去抽樣,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和質量狀況不能全面、直接的了解,使其服務企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技術優勢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技術資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專業技術人員不能盡快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況也影響了自身技術的提高,從而影響著質檢機構的快速發展。
我省質監系統所屬檢驗機構一共有24家,包括5家省局直屬機構、9家市局直屬機構和10家縣局直屬機構。由各個機構承建的國家級質檢中心17個,省級質檢中心29個。
由表1、2可得知,我省各檢驗機構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但同時也有較多的重復性,如系統內既有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安溪),又有福建省茶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武夷山),還有福建省茶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南平);有福建省水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龍巖),又有福建省水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三明);再者多數的市級檢驗所都能承擔大多數常見產品的監督抽檢任務,系統內豐富的檢測資源有利于較好的改進我省省級監督抽查抽檢分離模式。
為避免行政監管人員抽樣的非專業性,應該將現場抽樣任務交由檢測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抽樣。為統籌安排全省系統內的檢測資源,由省局構建檢測專家庫,按產品類別對專家進行分類,在制作產品監督抽查方案時隨機選擇專家庫內的檢測人員組成現場抽樣隊伍,奔赴全省各地市進行抽樣。該種方式可以實現抽樣人員的專業性,保證抽樣的科學有效,同時抽樣人員由全省專家庫內隨機選擇,很好的保證了其抽樣的獨立性。

表1 福建省質監系統國家質檢中心一覽表

表2 福建省質監系統省級質檢中心一覽表
實現了抽檢分離,僅僅是保證公正性的第一步而已,還需要做好在抽檢分離后的管理,做好抽樣信息的保密制度,只有將保密落實在了工作中,才能夠達到抽檢分離的目的。為實現產品信息的保密,應對現場抽樣產品進行盲樣制作。為做好全省監督抽查工作,福建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應成立專門負責盲樣制作的部門。
盲樣的制作是較為嚴謹的系統工程:抽樣人員將樣品交付盲樣制作部門,樣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留存樣品,不對樣品進行處理,直接進行編號、封樣和留存,另一部分是檢驗樣品,針對樣品的性質、狀態、存放條件,選擇制作盲樣需要的工具、器皿、環境進行盲樣制作。一般樣品就是簡單的拆開檢驗樣品的外包裝,把樣品取出放到和原包裝同樣性質的器皿中,常見的有:塑料自封袋、玻璃器皿、塑料封瓶等,然后對樣品進行封樣和編號,錄入電腦。大多數樣品直接用拆掉外標簽的方法就可以達到制作盲樣的效果,比如:礦泉水的透明塑料外包裝只有一個可以撕掉的標簽,那就可以直接撕掉外標簽,制成盲樣。盲樣制作完畢后,隨機送往有該產品(項目)檢驗資質的檢驗所進行檢驗。但有些特殊的樣品,必須要在無菌、避光、恒溫等特殊的條件下才能制作盲樣,甚至需要在檢驗室特殊儀器下才能實現,這類樣品建議由抽樣人員直接送往承檢實驗室進行盲樣制作,后交由檢驗人員進行檢測。
各承檢單位出具報告后,統一交由福建省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盲樣制作部門,并由盲樣制作部門尋找相應編號后,認真核對后,將企業名稱錄入產品檢驗報告,統計數據后交由省局監督處,再行發往企業。
該模式很好的克服了原本三種抽檢分離的缺點,能較好的實現抽檢分離,保證了樣品檢測的公正性,提高了質檢系統檢測的公信力,但是從另一個方面造成了大量人力資源浪費,且檢測周期較以往稍長。但總的來說,質檢系統的技術機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了相當雄厚的技術資源和技術力量,這是質監部門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老百姓的一大法寶,同時也應該考慮在省級監督抽檢中綜合省內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力量,增強系統內檢測技術機構的活力。可以說檢測技術機構的發展壯大是質監系統全面發展的根基,應該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一優勢,如果僅僅考慮系統內檢測機構的經濟效益,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社會效益,那系統內的檢測機構也就會慢慢的喪失其權威性公正性可靠性。
[1]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1(2).
[2]彭學偉:對抽檢分離問題的探討[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1(2).
[3]袁楚輝:實行抽檢分離,以公正促進發展[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4).
[4]王樹紅: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08(10).
[5]邵蕾:抽檢分離和盲樣檢測的應用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