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劉 洋 孫 莉
(河北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天津 300130)
隨著片面追求高GDP的經濟增長方式所導致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問題的不斷凸顯,在保持經濟高速平穩增長的同時,如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已被政府和相關學者放在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首位。合理的產業結構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同時經濟增長又會反過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兩者是互促互進,協調統一的關系。
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1672)指出產業結構的不同是引起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最主要原因,這是對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起點。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步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從而為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間相互關系的理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克拉克(1940)通過分析三次產業中勞動力結構的變動情況,得出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勞動者收入水平的差異影響著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順序流動。西蒙·庫茲涅茨(1957)在對50多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數據分析后發現,隨著社會化分工的發展,各產業部門的數量得以增加,分工愈發細化,隨之引起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經濟結構相互影響。當前,天津市正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而新型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工業轉型升級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從產業結構的角度探究天津市的經濟增長顯得很有必要。
研究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首先應該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本文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來進行實證研究。
目前,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衡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克拉克所定義的產業結構調整系數,用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社會勞動力總數的比例來表示;另一個是國內研究中較常用的結構調整系數,用第一產業產值與GDP之比表示。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原則,本文采用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S)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指標。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為GDP,剔除物價變動造成的影響,可采取國內生產總值指數(GDP I)進行分析。采用1978—2011年天津市相關數據為樣本數據,其中GDP I以1978年為計算的基期。
考慮不同的產業結構對 GDP影響的函數 Y=(X1,X2,X3,A),其中,Y表示天津市地區生產總值;X1,X2,X3分別表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產值;A表示技術水平及制度變遷。對函數 Y=(X1,X2,X3,A)求全微分得到:

兩邊同時除以Y,(1)式變為:



在對變量的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先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對S和GDP I取對數,記為L S和L GDP I,而后進行ADF單位根檢驗(見表1)。

表1 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序列的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檢驗發現,指標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但進行一階差分后變為平穩序列,故兩個序列都是一階單整的。進而采用E G兩步檢驗法對變量L S與L GDP I進行協整檢驗,得出在顯著性水平為10%的情況下,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所以,L S與L GDP I是存在協整關系的非平穩變量,從而對變量進行格蘭杰檢驗(見表2)。

表2 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格蘭杰檢驗結果
根據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L GDP I的變化可以引起L S的變化,與滯后期無關;L S對L GDP的影響與滯后期有關:滯后期為1時L S的變化不會引起L GDP I的變化,為4時L S的變化會導致L GDP I的變化。所以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但是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時滯性。
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經濟增長張會導致需求結構的變動,催生新的產業;其次國民收入的提高會促進社會投資的增長,推動技術進步,加速新產業的成長。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分工,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技術創新擴散等方面。
從長遠來看,天津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對經濟的快速增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因此,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來推動天津經濟發展在理論與實踐上是可行的。
通過查閱《天津統計年鑒2012》和《2012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1978年至2012年天津市國內生產總值與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統計數據,利用(4)式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為式(5)。

回歸結果顯示,模型的擬合優度很高,但D.W值不高,誤差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相關。對殘差序列ut建立A R MA模型,并用A R MA模型替換(4)式中的殘差項,以消除回歸中的自相關問題。對(5)式中的殘差項進行平穩性檢驗的結果表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t的值為-4.989745,小于臨界值-3.670170,概率值為0.0003,所以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進一步分析殘差序列的相關圖和偏自相關圖后,可以認為自相關具有拖尾性質,而偏自相關在k=1與k=4處出現兩個峰值,然后呈截尾特征。進而把誤差項表示為一個A R(4)形式。進一步對(5)式加入ut的一至四階回歸項,變為為(6)式。
lnY=α+α1lnX1+α2lnX2+α3lnX3+ut

對(6)式回歸結果顯示,和 沒有通過t檢驗,因而將這兩項剔除,最終的回歸結果如(7)式所示。

其中,模型殘差vt通過Q檢驗,是白噪聲過程。模型的D.W值達到2.2,有效地消除了自相關現象。R2項和三次產業的彈性系數表明了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第一產業增長1%會引起GDP 0.029%的增長,顯著低于第二產業的0.636%和第三產業的0.335%。這說明,總體看來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不強,第二產業仍是天津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由計量結果我們得出,天津市三次產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仍有很大的潛力,應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傳統工業向現代化工業的轉變,推動三次產業向技術密集型和集約型轉變。此外,從工業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在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前期,工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到中級階段后期,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開始下降,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開始迅速上升。天津市的經濟發展與工業化中級階段特征大體上吻合。所以,要大力推進天津市工業化發展,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促使工業由傳統的低效粗放型向現代高效集約型的轉化,使經濟獲得更高的增長速度。
本文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和回歸—A R MA模型深入分析了天津市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因果及數量關系。研究證明天津市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但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天津市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大,同時第三產業也表現出了巨大潛力。因此,政府應該將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上,推動工業由粗放向集約型轉變。同時,應合理引導發展第三產業,深入挖掘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
[1]張曉峒:應用數量經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2]楊公仆、干春暉:產業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劉偉、李紹榮: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2(5).
[4]查奇芬、焦小偉:指數回歸—ARMA模型在我國人均生活電力消費量預測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