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磊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蘇南是江蘇省南部地區的簡稱,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五市,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2012年,蘇南地區生產總值達33381.66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7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104元(按人口加權平均),是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1.48倍。
區域產業競爭力包括兩個方面的競爭力:一是區域產業結構競爭力,二是區域內各個特定產業的競爭力。前者是指區域內各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彼此之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合理,以及對區域競爭力所產生的影響;后者是指區域各特定產業本身所具有的競爭力,即各特定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中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研究蘇南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對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偏離- 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提出,后經Dunn(1960)等學者總結并逐步完善。傳統的偏離- 份額分析法將區域經濟增量的變化分解為三項:標準分量、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偏離分量。但是,傳統的偏離- 份額分析模型沒有考慮產業結構效應與競爭效應之間的交互作用。針對這個問題,EstebanMarquillas(1972)引入了同位概念來解釋這種交互作用,在區域經濟增長分解式中增加了“配置分量”作為第四分量。Haynes和Machunda(1987)從數學上證明了Esteban Marquillas 拓展模型確實擁有集合和分散的對稱性,并強烈建議研究者應用,因為該拓展模型要比傳統模型有分析上的優勢。
史春云等(2007)將Esteban 模型作為國外偏離- 份額分析法最新研究進展之一引入國內,但是,國內最早對該模型的詳細介紹及應用檢驗的是吳繼英和趙喜倉(2011),二者將模型應用于勞動生產率分析,為偏離- 份額分析方法拓展了新的應用領域,同時也為找出區域勞動生產率差異的具體原因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如果研究區域i行業j的地區生產總值Gij在[0,t]期間的變化狀況(i=1,2,…,n;j=1,2,…,m),可以構建偏離 -份額的Esteban拓展模型如下:

其中,△Gij代表區域i行業j在[0,t]期間的變化值;Gij(0)、Gij(t)分別代表區域i行業j基期、報告期的地區生產總值。

模型中的Nij代表標準分量,其數值等于Gij(0)·g。該分量是指如果按照參考區域(國家或省等)在考察期內的平均增長率增長,區域i行業j所應獲得的增長份額。
模型中的Pij代表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其數值等于Gij(0)·(gj-g);該分量指若按照參考區域行業j的平均增長率和參考區域的平均增長率之差的速率增長,區域i行業j應增加的分量,反映了區域i行業j隨參考區域的相應產業增長(或下降)而增長(或下降)的情況。
模型中的Rij代表競爭偏離分量,其數值等于Gij*·(gijgj);Gij*是Esteban模型中引入的一個同位變量。競爭偏離分量的數值大小表明區域i的行業j相對于參考區域行業j具有的區位競爭優勢或劣勢,通常是由于區域i行業j生產率較高或較低造成的。
模型中的Aij代表配置分量,其數值等于 [Gij(0)-Gij*](gij-gj)。配置分量反映了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的交互作用。如果Gij(0)>Gij*,說明地區i的行業j具有專業化,反之則為非專業化;如果gij>gj,說明區域i的行業j相對于參考區域行業j具有的區位競爭優勢,反之則為劣勢。對于配置分量的符號,吳繼英和趙喜倉(2011)認為,如果一個區域專業化于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則該分量為正;如果一個區域專業化于其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則該分量為負。筆者認為,該命題不可逆推。具體地說,如果配置分量的符號為負,不一定說明一個區域專業化于其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為該區域非專業化于其比較優勢的產業,配置分量的符號也為負。同理,配置分量為正,不一定表明一個區域專業化于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為該區域有可能非專業化于其比較劣勢的產業。對于一個區域的某行業既非專業化生產,又不具有比較優勢,其配置分量為什么是正值的問題,學者們沒有給出解釋。筆者認為,這正是大衛·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的“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原則的體現。因此,在分析配置分量時,應具體分析其符號正負的原因。
本文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選擇了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蘇南五市為考察對象,考察“十一五”以來蘇南五市的產業競爭力狀況,因此以“十五”末期最后一年的2005年為基期,2012年為報告期,背景區域是江蘇省。選取2005—2012年五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等數據,將2012年各數值折算成2005年價格計算,然后將相應數據代入偏離-份額的Esteban拓展模型中,計算結果見表1和表2。
如表1所示,從標準分量上看,蘇南五市相差很大。標準分量是考察區域基期地區生產總值與考察期內參考區域平均增長率的乘積,經濟規模大的標準分量也大。五市中標準分量最大的蘇州是最小分量鎮江的近五倍,表明蘇南五市經濟規模懸殊很大,這在基期業已存在。
蘇南五市總偏離分量變動幅度也較大??偲x分量為正值的區域有三個:蘇州、常州和鎮江,表明它們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額都大于全省比例的增長額,其增速都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常州的總偏離分量最大,盡管常州比蘇州的總偏離分量高出不多,但對于經濟規模小很多的常州來說,實屬不易,對常州而言,縮小和周邊蘇州、無錫之間的差距有著積極的意義。南京和無錫的總偏離分量為負值,說明二者的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額都小于全省比例的增長額,其增速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無錫的總偏離分量為-384.80億元,為五市的最小,盡管其地區生產總值仍處于蘇南五市中第二的位置,但由于增速太低,位居第三的南京(雖然總偏離分量為負值,但其值很?。┢涞貐^生產總值已接近無錫,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南京的經濟規模將會超過無錫。
蘇南五市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都為正值,這說明五市的產業結構對于江蘇省來說是有利于增長的合理的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優化產業結構方面看,蘇南也是江蘇省的領頭羊。從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的排序來看,其排序和五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量的排序是一致的,這說明了一個事實:蘇南五市不管各自經濟規模的大小,都在利用各自的區位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其中,蘇州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最大,無錫次之,而且二者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在五市中遙遙領先,這說明蘇州和無錫利用其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通過優化產業結構也給它們帶來較為突出的成就;同時也說明了蘇南五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區域經濟增長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

表1 蘇南五市總體產業競爭力偏離-份額分析表 (單位:億元)
蘇南五市的競爭偏離分量出現了明顯分化,競爭偏離分量為正值只有經濟規模較小的常州和鎮江,表明它們很好地發揮了其有利的區位優勢,產業效率較高,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其中,常州的競爭力分量為123.19億元,排在第一位;而經濟規模較大的省會城市南京以及靠上海較近的蘇州、無錫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卻為負值,這說明這些地區沒有充分發揮其有利的區位優勢,考察期內無錫的競爭偏離分量為-499.05億元,排在最后一位。
蘇南五市的配置偏離分量除了常州為正值之外,其余四市全部為負值,但南京、蘇州和無錫的競爭偏離分量負值,說明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四市的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鎮江的配置偏離分量為負值,其競爭偏離分量正值,表明鎮江的產業專業化程度較低。
根據產業結構分偏離量、競爭偏離分量和配置偏離分量的組合情況,對蘇南五市進行了分類,見表2。
第一類是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偏離分量和配置偏離分量的值均大于零。蘇南五市中只有常州屬于這一類,由此可見,雖然常州的經濟規模較小,但是合理的產業結構、較強的競爭力和配置效應促進了該市經濟較快地增長,它與蘇州、無錫和南京的差距有不斷縮小的趨勢。
第二類是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偏離分量大于零,但配置偏離分量小于零。本文研究對象中只有鎮江符合條件,這說明鎮江在考察期內的經濟增長主要是其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和具有較強的區位優勢推動的,但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影響了其經濟增長速度。

表2 蘇南五市偏離-份額因素分類
第三類是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大于零,但競爭偏離分量和配置偏離分量小于零。這類城市有南京、蘇州和無錫,結合它們的競爭偏離分量為負,說明它們的產業專業化程度較高,所以這三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合理和產業的專業化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但三市沒有很好地發揮其區位競爭優勢,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
經歷了“十一五”的五年和“十二五”前兩年時間的發展,蘇南五市地區生產總值均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增長率都在一倍以上。由于五市原有的經濟規模差距較大,雖然經歷了七年時間,但五市的經濟格局尚未發生改變。常州和鎮江的發展相對較快,它們和其余三市的差距有不斷縮小的趨勢,然而由于二者和蘇州、無錫、南京的經濟規模相差較大(二者地區生產總值之和仍未達到第三位南京的水平),因此想要趕上三市也絕非一朝一夕。
蘇南五市的產業結構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比較明顯的推動作用,是有利于增長的產業結構,這是保持這些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有利條件。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較高的產業專業化,也是推動四市經濟增長的因素。鎮江的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未能在現代服務業方面形成優勢產業的集群式分布,限制了產業鏈的延伸,阻礙了產業專業化的發展。南京、蘇州和無錫的地理位置優越,工業基礎較好、第三產業發達,但自“十一五”以來,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優勢沒有很好地發揮,因此三市要因地制宜,打造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好區位優勢。
[1]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洪銀興、劉志彪: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Dunn JES.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
[4]史春云、張捷、高薇、楊旸:國外偏離-份額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07(3).
[5]Esteban-Marquillas,J.M,A Reinterpret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1972(2).
[6]吳繼英、趙喜倉:偏離-份額分析Esteban模型及其在勞動生產率分析中的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2).
[7]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