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
【摘 要】作為音樂類電視節目的《我是歌手》,以季播的方式于湖南衛視每周五晚黃金檔播出后,引來了觀看熱潮與熱烈的討論。借由《我是歌手》的走紅,本文對此節目的創意策劃、價值實現及其引發的對于音樂產業的拓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音樂類電視節目 創意策劃 價值實現 《我是歌手》
談到國內的音樂類電視節目,早期走紅的有《同一首歌》、《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這些節目對于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較高的收視率也引發了各地方衛視不斷推出類似節目。然而過多的雷同節目,帶來了觀眾的審美疲勞,音樂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似乎停滯不前。而就在人們口味越來越高的時候,浙江衛視推出了《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推出了《我是歌手》,一時間又重新引領了觀看音樂類電視節目的熱潮。浪潮的再起涌起,值得我們從中學習與思考。如何使音樂類電視節目做到不斷推陳出新,需要創新與活力。本文以《我是歌手》為例,對于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創意策劃及其價值實現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我是歌手》的創意策劃
《我是歌手》是中國首檔歌手音樂對決綜藝秀。該節目引自韓國MBC電視臺熱播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我是歌手》走紅,與它的借鑒與創新不無關系。
1、明星之間的音樂較量
《我是歌手》每一期的比賽都是在七位已成名歌手之間展開,演唱的曲目由自己選擇。七位歌手第一次演唱時都不知道對手是誰,而且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這對參賽歌手的素質是很好的鍛煉。節目雖然為錄播,但選手只有演唱一次的機會,達到了比賽的效果。看明星之間的唱歌比賽,無疑新鮮刺激,在國內現今的音樂類選秀節目中,是次突破。
2、“最煽情的現場觀眾”
《我是歌手》節目組本著公正的原則,首開“知音聽審團”,從眾多的電視觀眾中嚴格篩選出500名具備一定音樂素養,懂音樂,更懂欣賞音樂的“知音觀眾”。500名聽審都是不同年齡層次的,通過票選的方式決定選手的排名及去留。與以往的音樂比賽節目不同的是,《我是歌手》的專家評委只對參演歌手的表現作出點評,并不參與評分工作。
另外,這些觀眾在歌手演唱時,經常會用情至深,甚至潸然淚下。這一點也引來了不少的討論,認為炒作嫌疑嚴重。不過無論真假,這都對收視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3、主持人變“經紀人”
參賽的每位歌手都與湖南臺的一位主持人“簽約”,由這些主持人來當他們的經紀人。如簽約的選手淘汰出局,則經紀人也跟著離開。這些“經紀人”大多數是已成名的主持人,他們來當明星歌手的經紀人,也給觀眾一種新鮮感。他們與歌手之間碰撞出的火花同樣吸引觀眾。
另外,節目除最后一期請專業主持人(汪涵與何炅)之外,其余都是由歌手來做主持。歌手雖然沒有專業的主持經驗,但是形象親民,拉近了節目與觀眾間的距離。加上本身對音樂的了解,有著更為獨到的見解。在節目主持上形成了一種新穎、不模式化、更接近音樂節目本質的主持風格。
二、《我是歌手》的價值實現
1、文化價值的實現
《我是歌手》的走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它在文化領域體現出的價值。
(1)促進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內容創新
國內的音樂類、娛樂類電視節目眾多,但似乎很難看到原創性節目。大多數節目就如《我是歌手》一樣是引自國外的電視節目。比如浙江臺熱播的《中國好聲音》是引自荷蘭的電視節目。面對模仿性的問題,雖然《我是歌手》在引進后加上了自己的創新之處,但仍然感覺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節目走紅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更加重視原創性,創作出屬于我們自己的音樂選秀節目。
(2)促進音樂文化的普及
首先,《我是歌手》讓觀眾看到了音樂人對音樂的追求。音樂最本質的東西體現了出來,而不是包裹著商業氣息。這是久違的真實感,歌手對音樂的熱情,讓觀眾為之感動。
其次,歌手通過演唱歌曲,將一些歌曲重新“炒熱”,使這些歌曲能夠被二度傳唱。這對中國流行樂壇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
第三,《我是歌手》的伴奏全部為現場演奏。其中運用到了交響樂團、搖滾樂隊、鋼琴以及中國民族樂器。這對器樂文化的普及與傳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不同器樂的交融與碰撞也擦出了絢麗的火花。這對于音樂教育,對音樂的傳承與大發展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第四,《我是歌手》的音樂,無論是樂器的多樣、演唱風格的多變還是歌曲類型的全面等等,也體現了文化領域宣揚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特征,這在文化傳播上有著積極的標桿作用。
2、產業價值的實現
(1)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我是歌手》的成功,無論為歌手、主創還是廣告商等都帶來了回報。雖然節目前期為了搭建舞臺、購置音響設備、請策劃請歌手等都耗資巨大。但節目播出之后,湖南電視臺收視率飆升,廣告商也收益巨大,選手也迎來了演藝事業的春天。同時,涉及到的相關產業,如唱片業、網上音樂下載行業等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2)產業鏈的實現
《我是歌手》節目的成功播出之后,實現了一系列的產業鏈價值。首先,節目開發了老歌手市場。比如:演唱會市場、唱片業市場、廣告業市場等等。第二,頂尖的樂隊、器樂、音響設備、舞臺效果等使各方面的創作團隊在實現自身音樂價值外,也實現了商業價值。對于樂器制造業、音響舞美產業、樂手等來說,都帶來了收益。第三,《我是歌手》重塑了金曲,這對于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一時之間,這些歌曲的網絡點擊率飆升,對于音樂市場、唱片行業都帶來積極的影響。
三、從《我是歌手》看音樂類電視節目的創意與策劃
1、受眾定位與策劃
《我是歌手》較以往的音樂類電視節目,受眾面廣。這里的受眾面是指各年齡段與各地域的受眾。一個節目在策劃的時候,受眾定位很關鍵,這最終會影響到節目的收視率與回報。所以從《我是歌手》來看,一個節目的策劃,其內容一定要考慮到各年齡段、各地域的受眾口味,這樣才能獲得效益。
2、注重內容創新及人才的培養
《我是歌手》雖為引進,但經歷了本土化改造,并結合自身特點,有所創新。節目較國內其他的音樂類電視節目,從內容上來看,帶給觀眾的都是“新鮮”的。再加上節目本身音樂制作水平高、歌手演唱到位,整個節目一氣呵成。
從這一成功的案例來看,在進行音樂類電視節目策劃的時候,一定要講求“創新”。而創新需要人才,針對這一類節目的音樂創意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音樂創意人才的智力支持不只是創意人才對音樂本身的創新與創造,當下音樂產業的發展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樂創意人才既懂音樂藝術發展規律,又懂經營管理與市場營銷,還需要他們具有前瞻性眼光。只有具備這些知識儲備的創新型人才的智力輸出才能將我國的音樂產業提高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也才能不斷提升音樂創意活動的藝術水準和觀賞性,從而在根本上推動音樂產業的發展。①因此,對于音樂創意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另外,如想節目實現效益與口碑雙贏,則要擺脫低俗化或擺脫制造負面噱頭,以積極正面的內容來影響受眾。
3、發布渠道多元化
《我是歌手》通過多種渠道宣傳節目、播出節目以及發布新聞。在節目播出前期,湖南衛視就在其黃金時段播出節目宣傳片。官方網站與官方微博也對節目進行宣傳。節目雖為錄播,但保密工作良好,播出后引來大量媒體的跟蹤報道與網友的熱議。因此,電視娛樂節目要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除了借助電視媒介本身外,還應該聯合紙質媒介和網絡媒介,并積極利用手機等現代傳播工具,整合相關媒體資源。②并且在宣傳的內容上,要做到“足夠吸引人”。
4、注重產業鏈的打造
傳統的音樂產業是指原創音樂的生產和傳播,其中傳播可分為現場演出和媒介傳播,傳統上的媒介傳播以唱片等有形媒介和廣播等無形媒介為主,隨著技術的發展,依托互聯網和無線通訊網進行的網絡傳播逐漸趨于主流。而現代的音樂產業,還包括以音樂為主要創意內容的各種文化產品形式,如以戲劇為載體的音樂敘事形式——音樂劇、以電視節目為表現形式的音樂比賽或選秀、以手機為載體的音樂彩鈴、以及以旅游產業為依托的山水實景音樂演出等,同時,作為音樂版權延伸的卡拉OK 音樂服務也成為音樂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
因此,一個優秀的音樂類電視節目,它也一定能帶動產業鏈的運營。比如演唱會市場、網絡點擊率、唱片業市場等等。如此,制作與播出這個節目的團隊與電視臺都能獲得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①③許蕾,《中國音樂產業的創新與融合發展》[J].《東岳論叢》,2013(5)
②劉曉歡,《綜藝類娛樂電視節目分析》[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2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