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娟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影視制作在投融資領域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多元化。本文旨在梳理我國影視制作投融資的發展脈絡,對其演化路徑進行詳細分析,力圖從當前存在的瓶頸問題出發,預測未來我國影視制作投融資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影視制作 投融資 演化
一、我國影視制作投融資歷史回顧
1、第一階段:1905年至改革開放之前
1905年,豐泰公司拍攝的《定軍山》,標志著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誕生。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電影制作主要由國民黨、親日偽政府以及共產黨三方進行投資。新中國成立后至70年代末期,在政府的調控下,私營資本得到了支持和鼓勵,但仍以國有制片為主導,在國營體制下,實行統購統銷。制片脫離市場,缺乏系統的評估手段和直接的社會反饋,影片難以適銷對路。1984年,中央發布全面開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電影業的企業性質,可通過銀行貸款籌資,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制片業向開放型、生產經營型經濟策略轉化。國營制片廠在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種種弊病越發明顯,難以適應變化的形勢。
2、第二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04年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尤其是1993年,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大背景之下,我國電影的市場化也逐漸被提上日程,開始進行市場化探索,實行行政指令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雙軌制運行模式。1996年,影視制作經歷了更大程度的革新,開始允許社會資本參與。隨著市場的開放,競爭也更加激烈,在1997年投放市場的100多部國產影片中,僅有15%盈利。電視劇的制作數量呈猛增態勢,但題材雷同、粗制濫造,缺乏市場競爭力。
中共十五大以后,影視業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企業間重組、聯合,建立競爭機制,加快股份制改造。2000年,蓬勃發展的電影產業開始暴露出既定政策法規的陋弊。從國內主要電影制片廠的投融資狀況來看,上海電影制片廠2001年拍攝影片的總投資額共計3258萬元,而自有資金就高達2187萬元,占總投資額的67.1%以上,北京紫禁城公司的自有資金也在50%以上。自有資金所占比例最小的是長春電影制片廠,僅有14.8%,但其總投資額基數較小,只有1350萬元。總體看來,2001年各大電影制片廠影視制作的投融資情況都相對緊張。
從2002年起,電影產業開始了從制片、發行到放映的改革,直到2003年得到全面延續和提升,成為中國電影改革和產業轉型極為關鍵的一年。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管辦合一的現象,受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大力重視。為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為電影產業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2003年廣電總局第20號令《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意在拓寬電影投融資渠道,調整完善電影投融資政策,搞活電影流通領域,電影產業內部的商業運作和市場影響有了顯著擴大。隨著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追求日漸顯露出來,與電影消費日益旺盛形成對照的是電影制作的相對空白。電影需求總量的提高拉動產業資金的投入,產業資金的投入又反過來激活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良性互動。
3、第三個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電影行業的管理觀念以及政策觀念都有了實質性的轉變,政策法規都獲得了最大限度的開放。4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極大地鼓勵和支持了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市場,正式標志著國營企事業占據單一化的投融資局面正在逐步瓦解,政府對資金的管理也從單一制向多元制邁進,系統內資金、國有資金、社會資本和外資通通被納入到電影制作投融資的范圍之內,并開始股權化的嘗試。到2005年年底,全年電影制作業投融資總額高達50億元,比2004年上漲了25%。2009年10月14日,華誼兄弟以每股28.58元的價格在A股創業板發行,共募得資金12億元,其中6.2億元用于影視劇的拍攝制作。中影集團也在同年進行國有電影集團轉企改革,形成與民營影視公司、中外合資影視公司等多種所有制百花齊放的市場環境。
通過梳理與回顧,我國的影視制作投融資遵守有步驟、漸進式的準入方式,從單一國家所有制向多種所有制結構邁進,逐步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格局,政府職能也逐漸轉向宏觀調控和管理。
二、我國影視制作投融資發展現狀
投融資是指通過投資融資活動,壯大企業實力,獲取企業更大效益的方式,分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種形式。投融資就是投資和融資,都指項目的資金來源,因涉及主體不同,所以稱謂不同。影視制作投融資就是:為電影、電視劇等其他影視形式的制作籌措足夠資金。我國影視制作直接融資主要通過版權預售、植入廣告和風險投資等形式實現。投資方支付版權預購定金,獲得影視作品發行權,實現融資。植入廣告主要是制片方預先收取廣告費或者影視制作的資金,數額一般較低。風險投資門檻較高,需要以發行商看好其影視作品市場前景為前提,其融資數額也較低,且風險較高。在實踐中,間接融資方式仍是影視企業首選。
1、銀行貸款
影視制作間接融資的途徑主要通過銀行貸款來實現,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風險評估機構和健全的保險和擔保制度,知識產權交易市場還不成熟,加上銀行融資操作程序比較繁瑣,中小影視制作企業自身的到期還款能力不高,使得中小影視制作企業的融資依舊十分困難。除此以外,政府直接或間接投資資金用于制作主旋律影片,此類制作機構在資金、政策上都得到一定的照顧。
2、國際化基金
2007年5月,由中影集團和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共同建立的IDG中國媒體基金,首批注入5000萬美元資金,用于發掘和支持中國的新電影尤其是低成本電影,預示著中國國產影片開始拓展海外市場。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胡同里的陽光》,投資金額為600萬人民幣,國產重點影片吸納一定比例的海外投資,在中國尚屬首次。
3、聯合制片
聯合拍片或聯合制片是指,由中國境內制片公司和境外制片公司通過不同資本間的合作,共同投資、共同拍攝、風險共擔、版權共有的新型投融資形式。聯合的方式不僅可以分散制片投資成本以及高額投資所帶來的風險,還可促進國內外專業人才的經驗交流。香港作為中國大陸主要合拍方,2012年合作的《聽風者》取得2.4億的票房成績。2012年,其他聯合拍攝的影片還有,中影集團與美國環球影業共同投資的《太極俠》,以及歐、中、美多方投資合拍的《云圖》。《云圖》的中方投資人公開披露該片的投資比例、分成比例、發行協議、版權期限、及嚴密的法律制度安排等,被視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制片的一次進步。中韓合拍片項目洽談會也于2012年在北京舉行,宣布未來將共同完成7部影片的拍攝計劃。
三、我國影視制作投融資發展趨勢
未來影視制作投融資的發展大體有兩大趨勢,一是資本更加社會化,二是投資效益最大化。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被定為戰略性產業之后,各地的文化產業基金也蜂擁而起。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帶有行業色彩的影視產業基金也隨之興起,其投資對象主要為影視行業的非上市企業,投資期限通常為三到七年。
1、私募股權基金
活躍在我國影視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主要有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韋恩斯坦(TWC)亞洲電影基金等。但由于風險過高,且沒有形成完善的退出機制,中國影視制作市場PE/VC雖呼聲很高,但基本仍處于觀望狀態。2012年第一季度僅有一起投資案例,前期獲得投資的公司也大多集中在動漫制作公司。截至2011年,國內針對文化產業的專項基金累計超過100只,承諾募集資金總額超過1300億元。鑒于影視產業基金融資寬松的準入條件,為影視與資本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隨著募資的不斷到位,未來3-5年內上千億的資金需要在文化傳媒領域覓出口。
2、尋求上市融資
2007年11月,橙天娛樂借殼嘉禾娛樂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娛樂公司。2009年,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標志著中國民營影視產業進入資本化運作時代。而2010年中影積極籌劃主板上市則標志著在資本市場助力之下,國產影視制作業走向產業化道路。2010年10月,證監會批準華策影視登陸資本市場,以每股68元的價格募得資金12億元,用于影視劇項目運營。2012年7月12日,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準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標志著上海第一家影視制作公司已成功登陸中國A股市場。影視企業通過上市,不僅可以建立直接的融資渠道,品牌影響力也大幅提升,加強了整合的資源能力。
3、版權質押融資
2007年,《寶蓮燈前傳》與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簽訂了一份以版權作為抵押的貸款合同,成為我國第一部版權質押貸款融資的電視劇。2008年5月14日,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簽訂了1億元版權抵押貸款,這是商業銀行第一次以電視劇作品版權增信拓展的擔保方式為電視劇制作企業提供的多個電視劇項目打包貸款。2009年12月18日,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國民生銀行聯合舉辦“中國電視劇導演集體授信簽約暨新聞發布會”,楊亞洲、李少紅、張國立等23名優秀電視劇導演共獲得了1億多元的授信額度及授信證書。無形資產主要是指版權、衍生品開發權、品牌、市場影響力等,影視項目打包“版權抵押”在國際上已經比較成熟,無形資產融資也在不斷涌現出新的模式。□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ZXZY200017)】
參考文獻
①鄧力群主編:《當代中國電影(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②《2012中外電影合拍大事記》,http://news.mtime.com/2012/10/25/1500019.html
③劉冬,《20家PE高價熱捧海潤影視:文化產業投資“僧多粥少”困局待解》[N].《第一財經日報》,2012.10.15,A13
④黃升民、趙子忠,《2002:透視中國電影產業投資》[J].《現代傳播》,2003(1)
⑤尹鴻、程文,《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12(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