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光
摘要:生態居住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生態學為基礎,設計、組織住宅內外空間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達到小區內外之間的平衡和循環使用,從而最少量地使用資源、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沖擊,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使小區成為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的城市理想的居住地。
關鍵詞:城市 生態居住區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生態居住區的概念
生態居住區應是既適應生態環境,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建筑,還具有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低污染、無毒、無害、延長建筑物壽命等優點,體現人格化的設計,擁有良好的和有益健康的通風。這才是人類運用科技手段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居住空間。
2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所面臨的問題
2.1生態測算形式化,生態設計缺少參照依據
在國外,居住區環境設計前會對居住環境進行較精確的生態測算,設計時會充分利用測算數據對居住區環境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而在我國,設計前對居住區環境的生態測算是出于滿足規定的要求,而不是為了為設計師提供參考數據。受這樣的因素影響,設計師在對居住區環境設計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敏感性較低,規劃設計過程容易忽視對當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氣候、地形的詳細考慮與分析,從而降低了能解決場地問題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2環境生態空間的功能劃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們對環境景觀在營建視覺效果上的作用過度看重,使得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出發點不再是為住戶營建舒適的室外空間,而是追求視覺上的沖擊感和震撼力,為開發商營造出尊貴、奢華的形象。外加上設計者過于強調對景觀主題的表現與營建,致使設計中對居住區環境空間功能的劃分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2.3過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間,忽視宜人小空間的預留與設置
居住區設計中大型的廣場、恢弘的軸線,在規劃圖上可能是協調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這些較大面積的空間和較多的硬質鋪裝構成的人工空間并不親切。特別是在一些風格偏歐式的居住區環境設計中,規模較大的開放式廣場、超長的中軸線、大型的跌水等也許符合開發商的要求,但所營造的空間并非是居民喜歡的空間。對于這些規模較大的景觀節點而言,居民更喜歡私密性相對較高的組團式、宅間式環境設計,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圍繞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質設施。
2.4水體使用過度
作為生命之源,水景對于提高居住區環境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大多數居住區水景的營造主要是出于滿足開發商取得更好宣傳而獲取更大利益的目的。從而使得居住區的水景設計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視水對于整體環境的影響以及之后維護費用的考慮。而不論是在我國的南方還是北方,水資源短缺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大規模將水體納入居住區環境設計中,如果缺乏生態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指導,勢必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的環境問題。而在大多數時間處于無水狀態的水景所展現的景觀效果,也勢必無法得到大多數居民的滿意。
2.5片面理解生態概念,綠化材料選擇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將提高居住區綠化率片面理解為多植樹多種草,將提高居住區檔次歸功于種植珍奇苗木、成齡大樹。于是不顧居住區所處地區的地理氣候因素,用大面積的草坪、較大量的名貴樹種代替居住區基址上原有的經濟植被,以達到體現高質量、高綠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氣候、地質條件的不適宜,一些名貴苗木的長勢并不能達到設計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別是在遭遇一些極端天氣后,名貴苗木大面積死亡的案例也數見不鮮,而隨之帶來的管理、維護費用就不言而喻。這樣的現象不僅會帶來植物資源的浪費,也會增加居民所需承擔的物業費用。
3完善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措施
3.1生態居住區總體布局居住區的總體布局
首先要考慮為居民生活創造和提供舒適、優美的空間環境。同時,生態觀不僅僅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上,更應當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上。因此,生態居住區不能只是單純只有“居住”的功能區,而是一個有多佯的混合功能的“完整居住區”。
自然條件與人文傳統。居住區的總體布局、建筑布置充分利用和結合自然條件,合理控制和利用風、日照和天然光,創造良好氣候,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鄰里交往場所。住宅建筑既要考慮內部空間的功能,又要考慮形體、環境、建筑形式、風格,反映當地的氣候條件、材料條件、技術條件、生活方式、文化審美觀點及鄉土風貌,將住宅內與外、單體與群體、群體與城市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住宅群體組合協調有變化,創造既統一又具獨特的風格,尤其在舊城改造中,對傳統居住形態遵循“保護中發展”、“改變而不丟失”的有機更新的策略,保持城市文脈、城市肌理的持續性。
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生態居住區規劃重視多樣化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優美環境的創造。生態學的多樣性概念在居住區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社會涵義,不僅包括物種多樣性,還包括景觀多洋性、功能多樣性等概念,即通過各種建筑、開放空間等基本功能單元的生態位重疊,在較小的空間內,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場所,創造具有多樣性的人類環境。
減少出行與公交優先。居住區的規劃建設體現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把居民的很多活動安排在能夠通過步行到達公交站點的范圍內,使更多的人能使用公交系統,開辟完善的步行系統,達到人車分流,限制汽車在區內的活動范圍,盡可能減少機動車交通面積,保障居住環境的安靜和居民的安全。
3.2生態居住區環境規劃
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使建筑融入自然,如同生長出來一樣。建筑形式、布局、室內外空間組合應與不同時空充分聯系起來。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空間自然化。結合地形規劃。地形地貌從形態上直觀地影響居住區的布局與建筑形式,如有依坡就勢、層層疊落的布局形式,有爬坡建筑、吊腳樓等建筑形式。建筑或硬質景觀設計遵從地形地貌,在生態敏感區尤其重要,對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說是對土地“文脈”的一種延續。結合氣候規劃。通過適當的建筑體形和空間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選擇來滿足人體舒適感,避免不同氣候條件可能造成對人體的不適。對于炎熱地區,遮陽、通風、隔熱是提高建筑空間舒適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騎樓、敞廊、通透等沒計;對于寒冷地區,則以保溫為主,形成了雙層墻、日光廊道、圍護結構蓄熱等設計;而對于溫帶地區,則需要建筑空間具有可轉換的靈活性,即空間有開與閉、內與外的雙重性。
住區的景觀設計不僅為建筑創造了絢麗多變的空間環境,架起了人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同時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形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故在規劃設計時首先要強調環境資源的均好與共享,對于住區內的自然與人工景觀在規劃設計時要盡可能讓所有住家共享。此外還應強調的是物理環境的均好,即每家都能獲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風、隔聲和朝向,在規劃時應保證有效的住宅日照間距,從而有利于夏季主導風向的流通,同時阻擋冬季寒風的侵襲,隔絕外來噪聲的干擾以及創造具有溫馨、樸素和親切的外部視覺環境。
3.3生態居住區道路系統規劃
生態居住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系依靠居住區道路系統實現,同時生態居住區內部建筑單體也是通過道路交通系統而構成一個相互協調、有機聯系的整體。內外通暢、人車分流。在生態居住區的道路交通組織中,小汽車和貨車從居住區邊緣進入,并在邊緣處停車或存車;居住區出人口附近應設置公交車站,使居住區能通過公共交通與外部形成便捷的交通聯系;在居住區內部建立完善的步行或自行車系統,避免交通干道穿越居住區,消除乍輛與行人的沖突。結合生態廊道規劃。道路設計還應與綠道、藍道生態支持系統建設結合起來,尤其是步道和自行車道,使之有更多的自然特性,展示自然環境之美,吸引人們回歸步行道中,丟下汽車,重新發現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悠閑與愉快。道路還應同給排水、電力電訊等輸送線路結合起來,形成“聯合走廊”。“聯合走廊”是特殊的開敞空間,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極大提高居住區風景的價值。
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上,基于越來越多的私家車進入住區,動靜交通組織日益復雜,住區內不應苛求絕對的人車分流。首先應將交通空間和生活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通過阻止無關車輛的進入,并通過對住區道路的線形、寬度、鋪裝和小品等進行精心設計以降低住區內的車速,達到人車和諧共存;同時以枝狀或環狀盡端式道路伸入小區或住宅組群內,結合網格式、多樣化的人行道和自行車道路系統,限制車的行駛速度,減少對人的過分干擾。其次,在強調人車和諧共處的同時,道路布局要靈活,使車可以停到每個組團的邊緣,大大減少業主步行距離,使出入更加便利。
4結語
生態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不僅為建筑創造了絢麗多變的空間環境,架起了人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同時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形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故在規劃設計時首先要強調環境資源的均好與共享,對于住區內的自然與人工景觀在規劃設計時要盡可能讓所有住家共享。從而創造一個高質量、高技術的生態型園林式居住小區環境,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慶明.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特色營造[J].甘肅科技,2007(12).
[2]田旭朝.淺析住宅小區的環境景觀規劃設計[J].河北林果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