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摘要:作為“大美學”范疇的音樂教育,能通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來升華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最終消除因“工具理性”對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影響。為此,可以圍繞增強教師的職教意識、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的修養意識等方面進行實踐模式構建。
關鍵詞:音樂教育 高職院校 功能定位 實踐模式
梳理現階段有關高職教育方面的文獻可知,大都聚焦于教改模式的討論上,而對音樂教育相關問題的研討則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仍主要根源于目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的職教理念,并不認為包含對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環節。實則不然,作為“大美學”范疇的音樂教育,卻能通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來升華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最終消除因“工具理性”對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影響。
那么高職音樂教育的功能又如何界定呢。筆者認為,恰當界定音樂教育的功能定位,將有助于明確該課程的教學地位,從而在教學模式開展和教學效果評價上給予正確的處理。正因如此,這也就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需要指出,本文所提到的“音樂教育”屬于藝術公選課范疇,因此將在整體視野下來進行主題討論。
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音樂教育的功能定位
結合筆者的教學體會,音樂教育的功能定位可界定為以下兩點:
(一)知識性功能定位
知識性功能定位應構成音樂教育的本質要求,即通過公選課教學來普及高職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認識,并能開闊他們在本專業以外的視野。實踐表明,當前開設有該課程的高職院校,大都把該課程定位于知識性功能范疇,從而在教學模式的實施上顯得較為呆板。其主要表現在,教師習慣于從學理層面來解構音樂知識體系,從而使大部分學生感到難以適從。
(二)素質性功能定位
素質性功能定位則構成了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最終歸宿,它實則要求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過程中,能在接受音樂熏陶的情況下來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式。眾所周知,世界上諸多大家都喜愛音樂,熟知的有愛因斯坦、錢學森等。正如錢先生曾經指出的,音樂能優化自己的思維那樣,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也應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
二、定位驅動下的現狀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提供實踐的切入點,而它又來源于對教學現狀的一種審視。為此,以下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現狀反思。
(一)教師教學方面
因各個高職院校的師資配備存在不同,從而就造成了教師在音樂教學方面的效果存在差異。相比較而言,擁有音樂教育專業的高職院校具有天然的優勢。但現實表明,作為公選課基礎上的音樂教育仍存在著教學手段單調,且沒有從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出發,這就勢必導致了音樂教育成為了獨立于專業教育的一門課程,而無從談及素質性功能的建立。
(二)學生學習方面
在開設有該課程的高職院校里,大都以學生的自有選擇來進行編班和開講。這就可能出現兩個情況:1.學生僅憑一時興趣來選擇該課程,而未能深刻理解該課程的價值;2.隨著音樂教學環節走向縱深,枯燥的樂理知識和難以領會的高雅音樂,將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從而,便從主觀上降低了該課程的功能體現。
三、反思引導下的實踐模式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導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實踐模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增強教師的職教意識
將音樂教育與高職院校的職教要求相結合似乎不太妥當,但作為公共選修課的音樂教育應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即需要助力學生的職業能力的提升。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思想意識格局不高,從而使得自身在職場上難以脫穎而出。為此,教師應明確音樂教育在提升學生思想意識格局上的作用,并在集體備課中得到體現。
(二)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
在現有教學資源存量的情況下,應借助多媒體來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特別對于學生所熟知的科學家、工程師等人物,可以借助一個一個的故事來串聯起人物與音樂之間的關系,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由于是公選課,因此教師需要在歌曲的編排上下工夫,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借用該曲目來向學生傳遞“不懼怕工作生活中所遇挫折”的思想。
(三)引導學生的修養意識
高職學生是單純的,也是求知欲極強的群體。教師通過音樂教育來給學生講述一個個熟知人物的小故事,這本身就在于引導學生建構起自身的修養意識。此時筆者建議,教師可以給學生開出若干首具有積極向上意味的曲目清單,讓學生在課后通過互聯網進行搜索和聆聽,這將延伸音樂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也能增強音樂教育素質性功能的發揮績效。
四、結語
本文認為,作為“大美學”范疇的音樂教育,能消除因“工具理性”對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影響。具體的實踐模式包括:增強教師的職教意識、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的修養意識等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忻靜珮.高職公共音樂教育的反思與前瞻[J].音樂時空,2013,(09).
[2]張春.談奧爾夫音樂教育對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影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0).
[3]王金柱.高職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