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鵬,顧學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北京市100710)
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
王世鵬,顧學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北京市100710)
建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是推動我國現代物流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實現物流作業單元化、機械化、一貫化的組織保障,是加快推動我國物流標準化的主要抓手。加快推進我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對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目前,就托盤循環系統而言,我國托盤市場發展較快,政策環境逐漸改善,但仍然存在制約系統建立的一系列問題,如觀念陳舊、認識不足、托盤標準化程度低、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等。借鑒發達國家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經驗,綜合考慮我國發展實際,在托盤標準選擇方面,應選擇1200mm×1000mm規格作為系統運營的唯一標準;在經營模式選擇方面,選擇租賃經營模式比較符合我國國情;在運營公司組建方面,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支持并參與、各類型企業參加,并保證國有絕對控股地位的股份制托盤公司。同時,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可大致按照建設初期、發展期、成熟期三個階段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
物流;托盤;循環共用;標準化
建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是推動我國現代物流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實現物流作業單元化、機械化、一貫化的組織保障,是加快推動我國物流標準化的主要抓手,它不但有利于顯著提高物流業運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而且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
托盤是物流系統中最基本的集裝單元和搬運器具,現已廣泛應用于生產、運輸、倉儲、配送、流通等各環節,與集裝箱并列被認為是20世紀物流產業中兩大關鍵性創新。目前,我國托盤主要存在規格尺寸多、標準化程度低、作為易耗品使用浪費嚴重、與物流相關設施設備不配套不銜接、影響物流運作效率和成本等問題。據調查,[1]我國現有托盤約8.6~9.1億個,托盤規格多達100種,標準化托盤的市場占有率僅為23%,而國際上標準化托盤的使用率,澳大利亞為95%,美國為80%,歐洲為70%,日韓為35%。
一般來講,托盤標準包括托盤的尺寸標準、質量標準、檢測方法和鑒定技術標準、包裝標準以及托盤作業規范等。[2]而托盤的尺寸標準是物流集裝單元化重要的基礎標準,它與商品的生產線、存儲的貨架、搬運的物品、集裝箱、運輸車輛、卸貨平臺以及搬運設施等都有直接的匹配關系,因此本文所講的標準托盤主要是指聯運通用平托盤的尺寸規格標準。
1.托盤國家標準
1996年至今,我國從等效采用四種托盤國際標準到目前執行的國家標準GB/T2934—2007《聯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歷經多次調研和修改,在充分考慮與歐美、東北亞、東南亞等國貿易發展現實需要,不突破世界標準化組織(ISO)推薦的6種托盤規格原則下,[3]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并廣泛聽取相關專家意見,結合我國托盤應用國情和發展需要,最終確定了1200mm×1000mm和1100mm×1000mm兩種托盤平面尺寸,并明確1200mm×1000mm為優先推薦使用標準,以提高我國物流系統的整體運作效率。
2.托盤現有材質
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托盤,從材質上看主要可分為木質托盤、塑料托盤、金屬托盤、紙托盤、竹托盤、復合材料托盤等。調查顯示,木托盤較其他材質托盤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在整個托盤市場上的占有量約為80%,塑料托盤占12%左右,金屬托盤、紙托盤、竹托盤、復合材料托盤等約占8%。
3.托盤使用方式
從托盤實際應用情況看,現階段由于規格尺寸不統一,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托盤都在企業內部周轉,使用范圍僅限于企業中的搬運、裝卸、倉儲、內部運輸等有限物流環節,尚未形成一個順暢合理的社會化托盤周轉流通機制。
建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是為了提高物流效率,支持托盤作業一貫化,在區域范圍內實現托盤在供應鏈中共享使用所建立的運營服務體系。歐美、澳洲、日韓等發達國家/地區建立社會化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已經數十年,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加快推進我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對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物流系統中經常要處理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零散貨物,難以實現物流作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而托盤將零散貨物單元化、規范化、標準化,與叉車等物流設備配套使用可大大提高裝卸搬運的作業效率,提高倉庫存儲的容積效率,在現代物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建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以托盤貨物單元作為整體,實現從生產源頭直至終端零售過程中每一個物流環節始終保持帶盤作業,有利于避免無效的倒盤、折垛、碼垛、裝卸、搬運等勞動,降低托盤采購、維修、人工、貨損、庫房占用等成本,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統運行效率,增加社會經濟效益。據調查,目前我國擁有的托盤超過一半在企業內部使用,如能建立全國性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可降低物流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個百分點,直接經濟效益高達5000多億元。
2.有利于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
托盤標準化是物流標準化的基礎,要建立連接順暢、運轉有效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必須使用統一規格的托盤。通過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在生產、倉儲、配送、銷售各環節實現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有利于提高全社會標準化托盤普及率,促進托盤籠、貨架、叉車、月臺、倉庫等其他配套物流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標準化,完善我國物流標準體系,是提高全社會物流標準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3.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目前,我國普遍使用一次性木質托盤,一棵成材的樹木只能制造6個標準托盤,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未來幾年,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更加嚴峻。通過推進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實現標準化托盤的循環共用,可以節約社會上1/3左右的托盤,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有利于促進循環再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木托盤的使用,節約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發展現狀
我國最早的運作托盤共用系統建立于1965年,主要是在北京廣安門車站和上海東站之間采用對口交流法實行托盤聯運。20世紀80年代,交通部曾經撥專款在上海—大連兩港一線推廣托盤聯運,但受經營體制、管理機制、托盤標準和質量等因素影響,最后只是作為有益嘗試積累了經驗教訓。[4]近幾年,美國集保(Commonwealth Han?dling Equipment Pool,CHEP)、澳大利亞路凱(LOSCAM)、韓國眾力(Total Logistics Alliance,Lo?gis,ALL)等多家外資托盤租賃企業進入中國開展租賃業務,市場占有率高。例如,美國集保2006年進入我國,目前運營托盤數量已達400萬片,在主要大中城市布局了40多個租賃和服務網點;2010年7月中國招商局集團收購路凱,成為國內最大的托盤租賃運營商,業務覆蓋澳大利亞、我國香港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國內運營托盤達230萬片。國內的中包精力、上海百聯等企業也開展標準化托盤租賃業務,運營托盤均低于20萬片,遠低于美國集保和招商路凱。據調查,這些租賃企業使用的托盤其規格尺寸90%以上都是1200mm× 1000mm,材料主要是木托盤與塑料托盤。目前,我國標準化托盤的循環共用只占2%,且基本屬于一對一的靜態租賃。
2.存在問題
從我國托盤實際應用情況看,目前僅限于企業內部周轉,尚未形成一個順暢合理的社會化托盤周轉流通機制,托盤在物流運輸過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損耗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可以說是我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托盤循環系統而言,國內托盤市場發展較快,政策環境逐漸改善,但仍然存在制約系統建立的一些問題,主要有:
(1)觀念陳舊,認識不足。受傳統觀念影響,國內多數企業習慣于通過自購滿足內部使用需求,未將托盤列入資產管理,僅作為低值易耗品對待。同時據調查,企業對托盤循環共用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其重視程度取決于托盤價格占貨值比重的大小,比值低的重視程度就相對較低,如電子行業,而快消品行業重視程度最高。
(2)托盤標準化程度低。目前,符合我國推薦的國家標準規格的托盤市場占有率僅為23%,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其中1200mm×1000mm的托盤約占16%,1100mm×1000mm的托盤約占7%。此外,企業自身出于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功能尚可等不同方面考慮,設計生產不同規格的托盤,導致市場上存在大量的非標準化托盤。
(3)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租賃托盤領取、維修、回收等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質量標準參差不齊,企業間不愿交換,由于國內托盤規格尺寸五花八門,導致與標準化托盤配套的貨架、叉車、月臺等相關設施、設備銜接性不強,托盤服務商不夠壯大,鋪設網點尚不健全,距離標準化、便利化的服務需求還有差距。
托盤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太平洋戰爭,美國軍隊大量使用托盤來改善軍用物資搬運效率,保證軍事后勤供應。戰爭結束后,1946年澳大利亞利用美軍留下的軍用托盤和相關設施設備,建立了聯邦搬運設備共用系統,成為世界上最早擁有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國家。[5]隨后,瑞典、瑞士等歐洲國家,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美國、加拿大等美洲國家都先后建立了托盤循環共用系統。
根據發達國家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的經驗,系統內都只推廣使用一種標準尺寸的托盤,如表2所示。

表2 各國/地區循環共用系統托盤標準尺寸
托盤循環共用系統使用的對象是社會上所有需要托盤服務的企業單位,托盤在企業單位間自由流轉,因此解決托盤的管理問題成為保障系統有效運行的重中之重。目前,國際上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交換模式,一種是租賃模式(見表3)。交換模式的運營方式是:上下游企業進行貨物交接時,上游企業托盤貨物單元保持原狀態,下游企業要以同等數量貨物單元的空托盤來交換,這樣各自企業會保證所擁有托盤數量的平衡。交換模式的代表主要是歐洲托盤協會(European Pallet Association,EPAL)和加拿大托盤委員會(Canadian Pallet Council,CPC),其運行特點是交換的托盤必須同規格、同質量、同材料,而托盤的歸屬并不固定。而租賃模式的運營方式是:由托盤公司運作,負責建立托盤租賃營業點、維修站及回收網點,滿足所有使用托盤企業的需求,為其提供托盤供應、回收、維修、更新等各方面服務,使用托盤的企業僅需支付必要的租金即可。租賃模式運行的特點是,托盤公司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托盤,建立覆蓋一定區域的回收網絡,且托盤所有權歸托盤公司。

表3 各國/地區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經營模式[6]
從國際上近七十年的發展情況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建立與經營具有如下特點:
1.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物流業較為發達的國家,政府對托盤標準化的推廣、一貫化作業的推進等往往都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為推進物流標準化、提高托盤利用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相繼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和優惠措施。如日本政府在法規中明確要求,凡能利用托盤的場所必須使用托盤;韓國政府投入大量經費成立專門機構,加強國家標準托盤規格統一化研究,對普及標準化托盤給予減免稅收和金融方面的支持。
2.市場集中度高
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具有一定的天然壟斷性,一旦托盤企業建立起完善的服務網絡,規模效益才會顯現,低成本優勢將會凸顯,市場競爭力逐漸變強。根據各發達國家經驗,一個國家一般只有不超過兩家的托盤運營公司,如澳大利亞的集保和路凱、美國的集保、歐洲托盤協會和集保、英國的吉凱恩集保、日本托盤租賃株式會社(Japan Pal?let Rental Corporation,JPR)和日本托盤聯營公司(National Pallet Pool,NPP)、韓國的托盤聯營公司(Koreal Pallet Pool,KPP)和新加坡的亞洲托盤聯營公司(Asia Pallet Pool Ltd,APP)等。
3.租賃模式為主
盡管交換模式和租賃模式在運作方式上各有利弊(見表4),但從各國或地區建立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可以看出,普遍的托盤經營模式是租賃制。對比企業自購托盤,租賃托盤的優勢主要體現為:減少企業購買托盤的資金投入;免費維修,降低維護成本;免去淡季空托盤的管理成本;減少破損率,降低經營成本;統一質量控制,延長托盤使用年限;實現帶板運輸,提高供應鏈效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表4 交換和租賃模式的優缺點
4.回報周期較長
根據國外建設經驗,各國都相應制定了一套托盤相關標準,規范托盤生產與使用標準,完善相關配套物流標準體系,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一貫化、標準化運營。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公司一般是由多個股東組成的股份制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而股東的構成也是多方面的,有托盤生產企業、使用企業、銀行及其他投資者。為滿足使用企業租賃和回收托盤的需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業務開拓、托盤池建立、完善服務網絡等,只有隨著系統規模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企業才能獲得長期而穩定的利潤,而這一般需要經歷五年左右的時間,贏利周期較長。
托盤循環共用系統是現代物流服務業高效率發展的基礎,它能有效提高整個國家甚至地區物流行業的運作水平和效率,從而帶動制造業、運輸業、批發零售業等產業生產效率的提升。但在我國,由于各種原因,至今尚未建立該系統。近年來,勞動力緊缺、人力資源成本上漲以及行業對高效物流的重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極大地推動了托盤租賃業務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加速我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建立。
根據我國實際,擬提出系統建設思路如下:
1.托盤標準選擇
建設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前提是托盤標準化。理論上,將托盤規格尺寸統一成一種是最理想的狀態,可使整個物流系統的效率達到最高。從我國實際出發,1200mm×1000mm和1100mm× 1100mm兩種規格都是國家標準,兩種托盤在對外貿易、載貨效率、與運輸工具匹配度等方面都各有利弊,但從市場角度看,1200mm×1000mm規格托盤行業應用最廣泛,市場占有率高,全球范圍應用最廣(見表5),與其他國際標準(如1200mm× 800mm、1219mm×1016mm、1100mm×1100mm等)兼容性較高,[7]而且有利于促進我國商品出口,[8]因此應選擇1200mm×1000mm規格作為系統運營的唯一標準。
當前我國流通中在用的主要是木托盤和塑料托盤。木托盤存量巨大,但會造成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不利于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原料資源的日益減少將導致托盤成本不斷提高,因此從長遠發展趨勢看,木制托盤將逐漸被其他材質托盤取代。因此,在系統建立初期,不宜對標準化托盤的材質作出限定,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自行選擇。
2.經營模式選擇
歐洲是最早建立交換制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地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其發展情況看,至今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托盤相關標準體系,包括托盤結構、尺寸、材料要求、加工要求、生產許可授權、生產地標識、生產日期標識、質量放行標識等方面。這樣嚴格的標準體系是為了在確保托盤應有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托盤的循環共用交換。考慮到我國托盤等物流相關標準體系正處于完善的過程中,現階段采用交換模式又將面臨托盤歸屬、質量不一、誠信管理等問題,由一個公司獨立運營,采取市場化租賃經營方式,統一購買和管理其托盤資產,可解決上述問題,因此選擇租賃經營模式符合我國國情。

表5 世界主要貿易國家/地區采用托盤國際標準情況
3.運營公司組建
綜上所述,托盤循環共用具有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等特點,要保證系統可以銜接有序地運轉,托盤運營公司需要擁有數量龐大的托盤,且規格尺寸和質量統一,并在全國各地建立托盤經營、回收、維修等服務網點,以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根據日韓的經驗,盡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托盤系統建立也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韓國也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且日韓系統規模約有500萬個托盤。據一些專家測算,我國系統內托盤規模達到2000萬片才能保證市場需求,這個數量是日韓系統規模的四倍,以每個托盤成本100元計算,需要至少投入資金20億元,且必須耗時數年才能建成系統網絡。因此,這個系統建設投資巨大、回收期長、經營風險較大,其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僅僅依靠民間資本的投資力量不足以發展全國性的托盤共用系統,必須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參與。借鑒日韓、歐美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經驗,吳清一教授認為,[9]我國托盤公司也應采用股份制,但根據國情,有三種可能的選擇:一是以國家投資為主,吸收民營企業參加;二是由民營企業在市場機制下組建股份制公司;三是由外資參加的合資公司。考慮到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天然壟斷性和產業安全問題,如果各企業都一哄而上,多家共存,勢必會導致群雄逐鹿,眾敗懼傷,系統無法連接,達不到循環共用的目的。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國家支持和參與、各類型企業參加,且保證國有絕對控股地位的股份制托盤公司。
4.建設階段
借鑒發達國家物流業發展經驗,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建設初期。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角”的原則,政府著重完善以托盤為基礎的標準體系,企業加強對相關標準的貫徹、執行和普及,加大對托盤標準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使用標準化托盤,逐步提高全社會標準化托盤普及率,帶動運輸車輛、貨架、月臺等相關配套設施、設備的標準化改造和建設,提高全社會物流標準化水平。
二是發展期。一方面引導培育一到兩家網點覆蓋廣、服務水平高、運轉循環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托盤運營服務企業,鼓勵其沿供應鏈企業開展業務,應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推廣標準化、智能化托盤;另一方面引導企業轉變觀念,鼓勵企業由托盤“自購自用”向標準化托盤租賃轉變,在市場集中度較高的快消品、農副食品、醫藥制品等重點行業率先實現小范圍多鏈條循環共用。
三是成熟期。將循環共用理念融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實現托盤在生產、倉儲、配送、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共享和循環使用,以小循環帶動融合大循環,逐步構建覆蓋全國的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實現托盤在大區域、寬領域、跨企業、國家間的物流作業一貫化和順暢流通,提高全社會物流效率與資源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獲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設涉及各企業、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具有投資大、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在提高整個社會物流效率和節約資源能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因此,從國家層面看,應著重制定有利于托盤循環共用系統建立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包括開展示范試點,研究公私合營模式,以及支持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完善物流相關標準體系,加強重點標準的實施和推廣,逐步提高我國物流現代化與標準化水平。從企業層面看,應樹立社會化、公共化服務意識,托盤循環共用系統不僅僅是為單個企業服務,更重要的是服務于整個社會。此外,供應鏈主要發揮其優勢地位,利用較強的議價能力和渠道影響力,主導推動上游企業帶板運輸。同時,有實力的企業可依托自身托盤規模和網絡優勢,與托盤運營公司合作,加入到系統建設中,這樣既可以加快發展速度,又可以節約投資和時間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行業社團角度看,行業協會作為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和紐帶,應積極開展宣傳活動,促進經驗分享與交流,提高各界對物流標準化的認識,使社會企業認清托盤循環共用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作效率、節能環保、提高經濟社會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物流標準制定修訂、統計和信用建設、完善從業規范、推進行業制度建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磊.鐵路托盤運輸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4(6):77-80.
[2]吳清一,靳偉.中國托盤手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570-575.
[3]吳清一.再論中國托盤共用系統的建立[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4(1):14-19.
[4]孟國強,孫珂.我國托盤應用現狀與發展建議[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23):12-16.
[5]李太平.建立我國物流托盤共用系統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06(5):87-91.
[6]張瑞平,等.國外托盤運作現狀及其運作經驗分析[J].物流技術,2008,27(10):256-273.
[7]李太平.論我國物流托盤標準的選擇——基于托盤標準應用現狀角度[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5(12):9-12.
[8]李太平.論我國物流托盤標準的選擇——基于增進商品出口角度[J].生產力研究,2006(8):203-205.
[9]吳清一.論中國托盤共用系統的建立[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3(12):6-9.
Research on Building a Returnable and Sharing Pallet System Suitable for China
Wang Shipeng and Gu Xueming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MOFCOM,Beijing100710,China)
Building a returnable and sharing pallet system is fundamental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it is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us to realize the unit,mechanized and consistent logistic operation;it is the focus for us to accelerate China’s logistic standardization.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returnable and sharing pallet system is of significance for increasing logistic efficiency,reducing logistic cost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improving the level of logistic standardization,saving resources,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At present,the market of pallet in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the policy environment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old-fashioned ideas,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the low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and the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and b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first,1200mm× 1000mm size should be the standard pallet;second,we should adopt the rental mode;and third,we should set up joint stock companies with the government being involved to handle the day-to-day 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China,we should divide the whol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is system into three phases,namely the primary stage,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maturity stage.
logistics;pallet;returnable and sharing;standardization
F252.1
A
1007-8266(2014)09-0021-07
]王世鵬(1981-),男,遼寧省鞍山市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國際經濟;顧學明(1964-),男,吉林省農安縣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國際經濟。
責任編輯:陳詩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