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鵬,王今朝
(1.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武漢430081;2.武漢大學,湖北武漢430065)
企業創新投入影響因素:內在機理與實證分析
余子鵬1,王今朝2
(1.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武漢430081;2.武漢大學,湖北武漢430065)
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其中,要素資源價格上漲、政府研發資助、科技投入存量、銀行貸款利率和外資競爭是影響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要因素,技術水平和稅率作用的影響較為滯后,研發人員數量和企業盈利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沒有顯著影響,企業對市場競爭和經濟變化缺乏敏感性,技術創新投入不夠主動。應充分發揮政府資助的引導效應,適時調整要素和資源價格,充分利用稅率和金融杠桿,引入多元競爭,激發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動力。
技術創新;投入;影響因素;內在機理
技術創新是提高生產率的源泉,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各國政府通過財稅、金融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現有文獻主要從微觀角度研究稅收、政府資助和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應。霍爾和范(Hall&Van)、[1]多米尼克(Dominique)等、[2]戴晨和劉怡、[3]婁賀統和徐浩萍、[4]許景婷及張兵等[5]發現稅收優惠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夏杰長和尚鐵力、[6]劉建民等[7]認為稅收激勵技術創新投入但不顯著;施萊費爾和維西尼(Shleifer&Vishny)、[8]赫爾曼(Hellman)、[9]張濟建等、[10]夏力[11]認為稅收優惠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效應受市場環境影響。戴維等(David et al)、[12]余明桂等、13]李晉和鄧峰[14]認為政府研發資助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但受市場環境制約。朱歡、[15]湯清和李曉霞、[16]周永濤和許嘉揚、[17]吳成頌等[18]發現金融發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一國經濟要保持強大的競爭力,需要大量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是理性的選擇——減少成本和增加收益,創新投入受成本、風險和預期收益的影響,與政府資助、市場競爭、勞動力[19]和資源價格、現有技術水平、企業收益能力等相關聯。技術創新投入是創新產出的必要條件,研究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規律有利于促進技術創新實踐。本文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借助時間序列數據,構建計量模型,探討政府資助、金融發展、企業收益能力等拉力,資源價格上漲、市場競爭[20]和稅收等推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
除了政府研發資助的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還受現有技術水平、技術創新投入存量、勞動者素質、稅率、市場競爭、資源價格和企業盈利能力影響,模型為:

技術創新投入資金來源于政府資助、企業自籌、銀行貸款、其他。
Y是除政府資助資金以外的技術創新投入,表示企業技術創新投入。
G是政府對技術創新投入資助,引導和激勵企業技術創新行為,資助水平越高,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引導作用越大。
假設H1:政府對技術創新投入越多,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越大。
A是企業技術水平,K是技術創新投入的存量。A以國內生產總值與投入要素成本的比率即生產效率表示,要素成本為工資與資本利息的和,資本利息為利率與資本存量的積,資本利率取0.1,資本存量核算參照張軍等人[21-25]的研究成果。技術創新投入具有連續性,前期存量越大,技術基礎越好,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假設H2:技術水平越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假設H3:技術創新投入存量越大,企業后續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τ表示總稅率,用稅收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表示。稅率對技術創新投入有兩種效應:總稅率越低,企業盈利空間越大,技術創新投入能力越大,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總稅率低,企業盈利空間大,生存壓力小,技術創新投入積極性降低。
假設H40:總稅率越優惠,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促進越大;
假設H41:稅收越優惠,技術創新投入反而越小。
L是科技人員全時當量占勞動力的比例。該比例越高,人才越多,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效率越高,創新意識越強,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假設H5:科技人員投入增多,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C是市場競爭強度,以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占固定資產投資存量的比例表示市場競爭水平。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生存壓力越大,迫使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H6:外資競爭度越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R是購進—售出價格變化。以1978年價格為基準,將勞動力、資源價格指數的平均值與出廠品價格指數的比率表示為R。當R大于1時,企業買進價格漲幅大于產品賣出價格漲幅,要素和資源價格上漲幅度越大,成本上升越快,企業產生壓力而增加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H7:企業成本壓力越大,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布拉沃等(Bravo et al)[26]利用65個國家1960~2000年期間的面板數據,發現生產效率對研發投入有促進作用。以總利潤與總資本的比率表示企業盈利能力P,企業所得稅額除以企業平均所得稅率為總利潤,根據不同所得稅率的企業比例,加權計算企業平均所得稅率。r是長期貸款利率,取長期貸款利率簡單平均值,貸款利率影響企業融資成本。企業盈利能力和長期貸款利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雙重效應。當貸款利率r不變時,盈利能力提升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和經營持續性,企業更有能力增加技術創新投入;另一種情況是,盈利能力提高,企業處于較好境地,形成依賴而缺乏危機感,忽視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H80:企業盈利能力越強,技術創新投入越大。
假設H81:企業盈利能力越強,技術創新投入越小。
當企業盈利能力不變時,貸款利率升高,企業盈利空間縮小,經營獲利下降,會減少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另一種情況是,企業獲利能力下降形成壓力,增加技術創新投入,通過技術創新擴展生存空間。
假設H90:貸款利率升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減小。
假設H91:貸款利率升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大。
通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技術統計年鑒》,收集我國1980~2012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勞動力總數、職工平均工資、歷年固定資產投資和外資固定資產投入、企業所得稅額、消費價格指數、出廠價格指數。收集了1990~2012年間的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科技活動人員等和1990~2008年間我國科技研究和發展經費支出總額、固定資產價格指數、企業購進價格指數,以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替代1980~1989年間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和企業購進價格指數。
1.科技投入、非政府科技支出和科技投入存量。科技總支出分為財政科技支出和企業主體的科技支出兩部分。為適當延長分析時段,取1990~2008年間我國科技總支出與財政科技支出比率變化趨勢(取比率4),估算2009~2012年間我國科技總支出。為實現可比性,借助科研投資指數=消費價格指數×0.45+固定資產價格指數×0.55,將歷年科技支出折算為1978年價格。21世紀以來,我國科技支出快速上升,在2000~2012年間,科技投入總支出增長了5.4倍,財政科技支出增長了4.7倍;企業科技支出Y增加了1747億元(1978年價格),增長了5.65倍。
以1978年價格,1990~1995年間我國科技投入平均增長率為0.0429,取折舊率0.06,運用基期資本存量核算方法,得到我國1990年科技資本存量為1500億元;利用永續盤存制核算2012年科技資本存量為14536億元;在1990~2012年間,科技資本存量增長近9倍。
2.技術水平和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比率。技術水平A反映了企業投入產出效率。1981~2012年間,我國經濟投入—產出效率波動略有下降,由1981年的1.15逐漸下降為2012年的0.944,在該期間1985年、1996年分別達到1.2465和1.2459.購進價格指數與出廠品價格指數的比率R,反映企業購進—售出價格的動態變化,由1981年的1.096在波動中上升為2012年的2.544,自1998年以來,比率R上漲迅速,提高了1倍多,企業成本上漲的壓力增大。
3.總稅率、企業利潤率和長期貸款利率??偠惵试诓▌又新杂猩仙?990年的0.1668上升到2012年0.1949,其間在1996年降為0.0985。企業總利潤率先下降后上升,在1999年處于最低點。長期貸款利率先上升、后下降,由1990的0.0891上升為1996年的0.1273,后逐漸下降為2012年的0.0638。我國企業面臨的外資競爭強度則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
從《中國統計年鑒》獲取1990~2009年我國科技活動人員總數以及1995~2012年間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取兩者1995~2000年間比率平均值,估算1990~1994年間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得到1990~2012年間科技人員全時當量序列??萍蓟顒尤藛T全時當量由1990年的62.16萬人上升為2012年的324.7萬人,增長了4.22倍。取科技人員全時當量和每萬人勞動力中科技人員全時當量表示科技人員活動,分析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
首先,分析變量相關關系可知: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其對數系列分別與科技研發活動全時人員當量、政府科技資助、稅負水平、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企業盈利能力、科技總支出、科技投入存量以及萬人勞動力中科技活動全時人員當量等呈強正相關關系;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分別與技術水平、外資競爭、長期貸款利率等強負向相關。
其次,分析公式(1)解釋變量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因果關系。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分別與政府科技資助、外資競爭互為因果關系;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歷年科技總支出、科技投入存量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單向因果效應,故假設H1、H3、H7結論成立;外資進入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具有替代效應,我國技術創新對外依賴程度高,假設H6被證偽。貸款利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對數存在單向因果關系,貸款利率上升將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假設H90被證實,伴隨假設H91被證偽。技術水平(滯后3期)、總稅率(滯后4期)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因果關系,技術水平下降導致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稅率上升迫使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假設H2被證偽,H41被證實,伴隨假設H40被證偽。檢驗假設H2、H41、H40和H6結果可知: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主動,屬于被動依賴型。研發活動全時人員當量、企業盈利能力等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較強相關關系,但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存在因果關系,假設H5、H80、H81結論不成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分別對技術水平、外資競爭、勞動力每萬人中研發人員當量、科技投入存量、總稅率、研發活動全時人員當量、企業盈利能力等變量存在單向因果關系。
其三,根據相關分析和因果檢驗,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因果關系的變量有:政府科技資助、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歷年科技總支出、科技投入存量。由于這些解釋變量之間存在強相關關系,歷年科技總支出包含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分析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效應,為克服變量共線性,經過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逐步回歸得到的方程結論為: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R、政府科技資助和科技投入前期存量等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明顯促進作用。前期R增加0.01單位和R差分增加0.01將引致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分別增加1.47億元和5.62億元;前期政府研發資助每1億元引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3.69億元;科技投入存量每增加1億元,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0.773億元;前期科技投入存量每增1億元將引致企業技術創新投入0.044億元。長期貸款利率下降0.01,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1.0223億元;外資競爭提高0.01,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1.029億元。可見,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影響最大;其次是政府資助的引導作用;再次是科技投入存量規模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誘導作用。貸款利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影響較弱,外資競爭加劇反而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
1.結論分析。首先,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購進—售出價格指數比率、政府研發資助和科技投入存量、貸款利率和外資競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主要動力是勞動力、資源能源等成本上升的壓力和政府研發資助的拉力。自1990年以來,貸款利率大幅度下降,銀行業發展對技術創新投入逐漸發揮影響。外資進入而企業減少技術創新投入,說明我國技術創新對外資依賴程度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引致外資競爭程度降低,近年實行國民待遇,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技術水平逐漸提高,外資技術水平和競爭優勢相對下降,外資增長速度下降和投資存量比例降低。
其次,技術水平、總稅率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有因果作用但比較滯后。技術水平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呈負向關系,技術下降對企業產生壓力;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對技術水平有弱正向作用,需要優化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結構和提升效率,以彌補勞動力成本增長和資本增加所致的邊際效率下降??偠惵蕦ζ髽I技術創新投入正向作用較為滯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卻致總稅率上升??梢姮F行稅制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效應較弱,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延長經營鏈條和擴大規模,提高了企業稅率,從長期來說,不能維護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
其三,研發人員數量、企業盈利能力等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存在促進作用。研發人員數量和科技活動全時當量不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而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增加導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提升,說明我國研發人員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不大,科技人員活動受制于投入不足。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提高了企業盈利能力,但企業盈利能力提升并沒有對技術創新投入形成拉力,說明企業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長遠戰略目標,盈利能力不能轉化為增加技術創新投入以獲取經營持續力。
2.政策啟示。我國經濟仍是粗放型增長模式,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被動,依賴性強,激發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積極性和創新主動性,是提升我國經濟效率和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創新強國的必由之路。
首先,發揮政府科技資助引導作用,調整技術創新結構,實行人才培養、研究方向統籌,凈化科技風氣。隨著我國經濟規模擴大,技術創新的領域眾多,必須發揮政府科技資助的杠桿作用:政府資助應關注戰略性研發,注重基礎研究和重大核心技術攻關,兼顧人才培養和研發效率等;以市場競爭分配研發資源,提升企業技術創新主動性,優化技術創新投入結構;加強監管研發資助資金的使用過程和結果,凈化科研風氣,尊重創新精神,提升研發投入效率。
其二,調整要素資源價格,促使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調節資源、能源價格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促使企業減少資源和能源耗費,減輕對環境的破壞,根據勞動力素質變化和社會發展需要,合理調節工資,促進社會和諧及人力資源有效就業,實現企業技術進步和社會良性發展。
其三,制定有效的技術創新稅收制度,發揮稅制調節作用。總稅率和企業盈利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沒有明顯的作用,說明稅收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巨大潛力。稅制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較為公平,由于技術創新的優惠稅率具有針對性,審查和監督環節多、時間長、結果復雜且具專業性,因此,可行的稅制才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不合理的技術創新稅制易成為企業套利的工具,形成負向影響。
其四,深化金融改革,強化金融市場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識別、選擇和促進作用。貸款利率降低,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具有促進作用。通過金融創新,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成本和風險,催生創業和技術創新投入。
最后,合理引進外資,提高市場競爭度,促進技術創新投入。我國市場建設尚處于完善之中,各地域、各行業仍存在許多因素制約外資和民營資本經營,企業沒有適度的競爭壓力,產生怠惰習氣,缺乏創新精神。在我國經濟運行中,技術仍然相對落后,資源效率低下,允許外資和民營資本參與競爭,以促進技術創新投入,減少對外技術依賴。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區際產業轉移與勞動力供給結構的動態變化跟蹤研究”(項目編號:10CJY004)、湖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湖北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KJ014382)的部分成果。
[1]Hall B.H.,Van R.J..How Effective are Fiscal Incen?tive for R&D[R].NBER Working Paper,1999:12-45.
[2]Dominique G.,Bruno P..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12):225-243.
[3]戴晨,劉怡.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對企業R&D影響的比較分析[J].經濟科學,2008(3):58-71.
[4]婁賀統,徐浩萍.政府推動下的企業技術創新:稅收激勵效應的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9,7(2):191-206.
[5]許景婷,張兵,等.稅收激勵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效應研究——基于江蘇省上市公司的微觀數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1-5.
[6]夏杰長,尚鐵力.自主創新與稅收政策:理論分析、實證研究與對策建議[J].稅務研究,2006(6):6-10.
[7]劉建民,方愛平,鄭謝彬.湖南省支持R&D活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9(11):84-87.
[8]Shleifer A.,R.Vishny.Politicians and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4):995-1025.
[9]Hellman J.,G.Jones,D.Kaufmann.Seize the State,Seize the Day:State Capture,Corruption and Influence in Transition[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4):751-773.
[10]張濟建,章祥.稅收政策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研究——基于對95家高技術企業的問卷調查[J].江海學刊,2010(4):229-232.
[11]夏力.稅收優惠能否促進技術創新:基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12):56-61.
[12]David P.A.,Hall B.H.,Toole A.A.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Organizations-CI?RANO,Discussion Paper,1997(4):97-134.
[13]余明桂,回雅甫,潘紅波.政治聯系、尋租與地方政府財政補貼有效性[J].經濟研究,2010(3):65-76.
[14]李晉,鄧峰.政府R&D補貼投入對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影響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7):67-71.
[15]朱歡.我國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作用效果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6-30.
[16]湯清,李曉霞.金融中介的發展對技術創新促進作用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0):12-15.
[17]周永濤,許嘉揚.金融發展促進中國技術創新的空間面板計量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3(4):14-22.
[18]吳成頌,汪君,朱學星.安徽省金融發展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效果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94-99.
[19]林煒.企業創新激勵:來自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解釋[J].管理世界,2013(10):95-105.
[20]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16-45.
[21]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7):35-43.
[22]周學仁.FDI技術水平與東道國出口貿易結構——基于中國數據的指標衡量與關系檢驗[J].財經問題研究,2012(2):116-125.
[23]孫輝,支大林,李宏瑾.對中國各省資本存量的估計及典型性事實:1978~2008[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25(3):103-116.
[24]蔡曉陳.中國資本投入:1978~2007——基于年齡—效率剖面的測量[J].管理世界,2009(11):11-20.
[25]余子鵬,劉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要素效率關系分析[J].經濟學家,2011(8):19-26.
[26]Claudio Bravo Ortega,álvaro García Marín.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and Productivity:A Coun?try-Level Study[R].Working paper,2008(7):21-66.
The Determinant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 China: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Yu Zipeng1and Wang Jinzhao2
(1.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81,China;2.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65,China)
Through collecting data of publ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sidy,enterprise investment etc,the paper has explored the determinant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vestment based on testing hypothesis with correlation and caus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rise in price of labor and resources,public R&D subsidy,R&D investment stock,bank loan rate and foreign capital competition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tax rate are more lagged,but R&D staffs and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extensive,enterprises are not sensitive to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change,and are not initiative in R&D investment.We should improve the lead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y,adjust the price of factors and resources,take advantage of the tax rate and financial leverage and introduce diversified competition to stimulate China’s enterprises to invest more in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investment;Determinants;internal mechanism
F279.23
A
1007-8266(2014)09-0080-05
余子鵬(1972-),男,湖北省蘄春縣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創新;王今朝(1972-)男,河北省新樂市人,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
責任編輯: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