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霞輝
從傳統文化視角淺析“三寸金蓮”之喜鞋的藝術特性
◎龔霞輝
在纏足盛行時期,婚姻是小腳女人的最終歸宿,一雙纖細的小腳是需要小腳鞋來裝飾和美化的,它代表小腳女人全部的精華,特別是婚禮中的喜鞋。在新婚臨期時,新娘需穿自制或娘家贈予的喜鞋,并在喜鞋上繡上帶有吉祥紋樣。本文通過纏足時期的婚禮婚俗,講解喜鞋與弓鞋的不同之處,以及制作工藝,從側面闡述喜鞋對小腳女人重要的意義。
纏足 小腳鞋 婚姻 喜鞋
纏足在中國歷史悠久,在過去男權社會中,女性深受男尊女卑道德思想的壓迫和歧視,沒有話語權。男性以小腳作為審美的標準,女性不得不殘忍地殘害自己的雙腳來博得男人的憐憫和愛惜。婚姻是女人最終的歸宿,小腳是成為女人終身幸福的最佳砝碼。小腳鞋是女性最為私密的裝飾物,小腳女人不惜冒著殘疾的風險,將自己的雙腳裹成“三寸金蓮”,歷經幾年的纏足,才能呈現令她們滿意的小腳,所以她們為自己小腳繡制精美的小腳鞋是最讓她們必備的技能。婚禮中的小腳鞋更是精致到完美,她們就像是在制作工藝品一樣,制作工藝和材料選材都很有講究,特別是繡制的圖案,有著特別的含義。一雙小小的喜鞋呈現出的不僅僅是工藝的精湛,更是對自己終身幸福的全部寄托。
1.纏足的起源
纏足始于何時?很多專家和學者都各抒己見,觀點不一,時間范疇更是跨越之大,夏禹有涂山氏、商有妲己、春秋有老萊子、戰國有臨淄女子彈弦蹝足、秦有以小足為選美標準之一等。神話傳說,固然是無稽之談。很多詩歌詞賦,主觀意識濃厚,可信度不高,有的甚至不攻自破。纏足盛行于南唐宋初,李后主宮嬪窅娘之說,乃纏足之導火線,青人徐懷《婦人鞋襪考》云:“考之纏足,起于南唐李后主。后主有宮嬪窈娘,纖麗善舞……令窈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行舞蓮中,回族有凌云之態。”
2.纏足的原因
取悅男子,利于婚嫁。
纏足時期,男性擇偶的標準是三寸金蓮,無論品貌如何,必先問及小腳實際狀況,否則會被認為丟失了“婦女之體貌”。闊爺《記三十年前北京男女之修飾》有言:“說媒的媒人,皆以天足無人聘娶,甚且老大多無問名者,實受天足之影響。故有女子家,無論品貌如何,先將兩支腳裹得齊齊整整,方不致誤在家中。”有關大腳女難以出嫁的歌謠也有很多記載,例如浙江余姚歌謠說:“一個大腳嫂,抬來抬去沒人要。”河南彰德歌謠說:“裹小腳,嫁秀才,吃饃饃,就有肉;裹大腳,嫁瞎子,吃糠饃,就辣子。”歌謠中反映了當時男人對大腳女人的嫌棄,裹得一雙纖纖細腳對女人婚姻何等重要。
纏足過程中,雙腳殘廢是常有的事,但作為取悅男人的必備條件,再殘酷她們也認了。一雙標準的三寸金蓮小腳,是難以行走的,走路時必須有人攙扶,最終的結局就是女子纖纖作細步,男人憐憫在心頭。李漁《閑情偶寄》有云:“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摸,此用之在夜者也”。
約束女性,易守貞潔。
我國古代是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家,男性擁有絕對權威,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三妻四妾”是一個成功男人的標志,所以在男人眼里女人只是他們的玩物,純屬私人物品。男人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而女人只有在深閨中等待丈夫的歸來。她們就像是被男人深藏在儲物箱的私人物品,只有自己可以欣賞,別人無權觸碰。《清苑歌謠》有言:“裹上腳,裹上腳,大門以外不許你走一匝。”

圖一:洞房粉色睡鞋

圖二:“三寸金蓮”弓鞋(河北)
1.纏足時代的婚俗
纏足時代的婚俗與“三寸金蓮”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整個婚禮中,小腳鞋充當重要角色之一。根據風俗習慣,必備的嫁妝、有趣的鬧新房和特殊意義的遞和諧,無不體現出“三寸金蓮”的重要性。
“三寸金蓮”作為嫁妝是必不可少的。婚前繡制喜鞋是新娘必修的“功課”,出嫁前娘家要給閨女繡制弓鞋作為嫁妝,家庭條件好的可繡制十幾雙,婚禮當天穿的喜鞋一般由新娘親自縫制,待到出嫁時,把已繡制好的弓鞋嫁妝送到婆家,目的是炫耀自己擁有一手巧妙的針線活,并給婆家賺得足夠的面子。嫁妝中還包括纏足椅,主要是用來放置纏足所需物品,如纏足用的布錦、鞏粉、針與剪刀之類的東西。小腳女人就算嫁人了,對自己的小腳還是要經常護理的。
婚俗中免不了有鬧新房這一重要環節,而纏足時代“三寸金蓮”則成為鬧新房最主要的樂趣了。親朋好友,三五成群,翻箱倒柜翻看新娘嫁妝里的弓鞋,各種把玩,甚至有的強捏新娘的小腳反復品評,強脫小腳鞋量其尺寸。新娘雖有不悅,但也無可奈何,任由鬧新房者盡心鬧騰。鬧新房時還有種種金蓮游戲,如關平奪印,巧翻酒盅等等。鬧房過后,親朋好友散去,新婚夫婦就寢,姑嫂同輩聽房,小腳鞋踩地咯噔作響,換軟底鞋底,輕腳無聲,偷聽新人新婚之夜實況,討個吉利,實屬有趣。
遞和諧指的是在洞房花燭夜時,上床就寢時需要更換睡鞋。新娘把睡鞋遞給新郎,再由新郎將新娘白天穿的鞋子脫掉,換上睡鞋。遞和諧中的“諧”與“鞋”為諧音,以為夫妻和諧之意。有詩云:“新娘首夜重和諧,須倩良人代易鞋。臥履覓來仍怯遞,含情無語擲郎杯”。
2.“三寸金蓮”中的喜鞋
新娘結婚時所穿之鞋叫喜鞋,又稱喜靴、上廳鞋、踏堂鞋,通常是黃色和紅色。喜鞋其實是弓鞋種類中的一種。
喜鞋主要在于工藝細節、色彩運用、材質選取和紋樣寓言等方面與弓鞋不一樣。婚禮作為古代女子最終的歸宿,幸福的終點,對于婚禮中的喜鞋制作要求很嚴格。婚禮當天需要準備三雙“三寸金蓮”,以黃色和紅色為主。一雙是在上花轎之前穿著的紫面白底的金蓮,取“白”和“紫”的諧音“百子”寓意著婚后子孫滿堂,表達親友的美好祝福。上花轎時,再在“百子金蓮”外面套一雙用正方形布或者綢折疊成的杏黃色或赤黃色布“金蓮”。“黃色”有諧至“黃道吉日”的意思,討個吉利。第三雙是五彩絲繡的軟底“金蓮”,也叫“睡金蓮”,是拜過堂后上床時候穿的,這雙金蓮的鞋內有春宮畫,脫下后由新郎新娘一起合看,其畫面的內容與新娘之夜有密切關系。睡鞋內藏有描寫男女性生活的春畫,在洞房花燭夜的婚床上進行性教育,這是中國傳統生育習俗中的特殊教育方式。喜鞋上的紋樣主要以喜慶歡樂和吉祥祝福圖案為主,寓意新人能夠白頭偕老、早生貴子和夫妻恩愛等特定含義。常用紋樣有富貴白頭、百年和合、福祿壽喜、福以鶴代、壽用龜代等。
3.喜鞋的制作工藝
喜鞋的制作工藝精致,對材料選材、色彩和刺繡紋樣的要求很嚴格。弓鞋是喜鞋的“前身”,弓鞋由鞋翹、鞋底、鞋幫三個基本元素組成。在古代,刺繡是古代女子必修的功課。女子未出閣前,刺繡是女子必備的一項女紅技能,也是心靈手巧的體現。
鞋幫是喜鞋的點睛之筆,它匯聚了中國古代女性技藝才能的結晶。豐富多彩的刺繡、紋樣含義的表達都體現在這小小的鞋面上,做工精細、裝飾精美,可謂是藝術品的佳作。婚禮中的喜鞋,鞋幫為紅緞面,鞋面繡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程式化的十種花果紋樣,作為女子出嫁時的大婚禮鞋。
清末盛行網子喜鞋(如圖二),這雙喜鞋的特別之處在于前幫中縫用了特殊的材料細線縫制,成網狀,低至鞋尖。與傳統弓鞋相比,這雙喜鞋在其功能上有所改良,首先,前幫網狀“鎖梁”便于女子穿脫,其二,利于鞋內透氣性,纏足女子雙腳嚴重受損,時常散發出令人嘔吐的氣味,這無疑是最大的改良。鞋面繡有花果紋樣和小人,色彩鮮艷,做工精致。
小腳鞋已然成為歷史的過去,其精湛的工藝成為歷史的痕跡并被世人記載在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應該屏蔽纏足悲慘歷史,但作為一項刺繡工藝應該世代流傳。如何將工藝精華運用到現代設計中,是未來設計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而喜鞋作為“三寸金蓮”中特殊含義的弓鞋,更應運用到當今婚禮喜鞋設計中。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如今婚禮中對喜鞋的設計都以簡為佳,人們崇尚簡潔大方的喜鞋,最多以紅色討個彩頭,刺繡工藝少運用到喜鞋中。纏足時代的喜鞋不管是在制作還是紋樣都頗有講究,如何將纏足時期喜鞋的制作工藝巧妙地運用在現代婚禮的鞋中,簡潔而又不簡單,傳統元素的運用,又不失前衛的時尚感,這是未來設計師需要深究的問題,也是婚禮鞋業值得研究的前景方向。
[1]秦軍校.終結小腳[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5(1).
[2]姚靈犀.采菲錄[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3(1)
[3]李漁.閑情偶寄[M].三泰出版社.2008.8(1)
[4]高洪興.纏足史[M].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07.4(1)
[5]瞿晶晶,梁惠娥,催榮榮. 中國民間“弓鞋”的功能性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09).
[6]葉麗婭. 中國歷代鞋飾[M].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05.
[7]金韻. 淺談弓鞋繡履的裝飾特色與審美情趣[J]. 文物世界.2008.05.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