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偉
(成都金山數字娛樂科技有限公司財務部,四川 成都 610041)
1.中小企業大部分屬于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些行業的特點是產品利潤低,成本相對較高,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很弱;企業資產規模較小,資產負債率偏高。因此,發展快,穩定性差是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之一。
2.企業管理不規范,財務不健全,信息不透明。許多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經營隨意性大,各類規章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很難通過一般的渠道獲得企業的真實信息,給企業的貸款帶來一定的困難。
3.信用不佳。許多中小企業的財務報表缺乏應有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缺少透明度和必要的監督。賬目不清、不實;缺乏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是企業信譽缺乏的主要原因。因此,信用缺失已成為中小企業很難獲取信用的主要原因。
4.抵押擔保難。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的規模較小,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資產非常的少,價值也不高。同時,擔保機構尚未普遍成立,其他企業又不愿意提供擔保。
1.缺乏專門的金融管理機構。在我國,各級政府及各產業主管部門對中小企業的管理權較為松散,也不是十分明確。金融體系還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設立政策性金融服務機構,也沒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從而導致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也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這使得中小企業的貸款困境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體系。一直以來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狀況,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雖然從法律的形式上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及融資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并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保障,但是實質上許多政策并沒有強制約束力,并沒有提供更多實質性的政策措施。大多數政策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環境不適應,因此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
1.中小企業經營穩定性差,增加了銀行的貸款風險。由于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小,期限相對較短,比較頻繁,但每筆貸款手續并不比大企業貸款手續要簡化,因此相比之下,小企業貸款成本高、工作量大、貸款收益小。因此,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和降低風險的角度考慮,銀行在貸款投放上選擇規模較大、穩定性較強的大企業是必然的。
2.貸款權限向上集中。近年來,各商業銀行在改制和加強管理方面,大部分選擇了貸款審批權上上收緊和集中的情況。市、縣級的銀行機構一般對中小企業沒有貸款權,即使有也是非常苛刻的貸款條件,因此很少有符合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在如此嚴格的授權授信管理制度下,中小企業很難獲得一般基層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從客觀上削弱了基層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能力。
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我們需要從企業、金融機制和政府三方面統籌協調解決。
融資是一項金融活動,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采用還本付息的方式,聚集資金,分配資金,調節資金余缺。而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債權和債務關系是信用的本質體現,所以信用是金融的基礎。現代經濟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信用關系是現代經濟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因此信用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每一個環節都或多或少的滲透著信用關系,不講誠信,企業將無法生存和發展。
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企業經營和發展必須要靠信用為基礎。目前,經濟環境誠信缺失、企業整體信譽不佳是為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
產權制度和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對資金時間價值的認識不充分,缺少還本付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容易忽視信用的價值。中小企業的產品周期短,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遇到經濟衰退時,破產、資金鏈斷裂風險很高,容易出現拖欠、賴賬的情況,銀行等金融機構追收欠款的成本較高,所以容易導致在商業銀行發生呆賬、壞賬。在銀行發生壞賬中,很大部分數額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跑路”形成的,由此造成中小企業整體信用狀況很差的社會形象。
我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約3000家左右,人民幣存款余額已突破100萬億元。其中的民營銀行數量還不超過10家。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目前仍處于傳統金融業務階段,未能完全實現向現代金融服務業務的轉變。出于成本和風險這兩大因素考慮,中小企業很難從以上這些產權性質趨同,國有化程度高的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支持。
信用,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貸款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借貸行為,因此信用在內容上由承諾和兌現兩部分構成。承諾很容易做出,兌現卻很難。兌現是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的統一,二者缺一不可。有還款意愿而沒有還款能力或者有還款能力而沒有還款意愿,都會造成信用在內容上的不完整,即我們所說的“信用缺失”。這是狹義上的,廣義的信用缺失還包括整個社會缺少信用記錄、信用調查、信用評估、信用擔保等一整套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個人與銀行間借貸往來的增多,“個人信用”一詞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準確地說,“個人信用”應被稱為“個人信用的歷史記錄”或“個人信用記錄”,它是指人們在同銀行往來時,在銀行貸款及還款行為的記錄。鑒于目前“個人信用”體系取得的良好效果,應盡快建立“企業信用”體系。
通過企業在同銀行往來時,對其在銀行貸款和還款行為進行記錄,從而建立“企業信用記錄”。銀行通過“企業信用記錄”來決定是否愿意借錢、借錢多少及借錢期限長短。
良好的信用記錄并非就意味著今后不出現借錢不還的可能,它只是銀行在分析風險時的一項依據。還有其他因素,例如企業背景、企業收入來源及穩定性、資產狀況等。因此,中小企業還需要增強自身的實力,即所謂的“打鐵還需自身硬”。
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將已出臺的支持中小企業的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另外還要不斷的進行金融創新,建立一套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模式。
第一,激勵商業銀行向優質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在考察和發放貸款時,不分企業性質和規模,只要企業有充足的償債能力就應該大膽支持,必要的時候相關部門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確保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在發展中獲得相對平等的貸款機會。
第二,允許發展的民營銀行;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第一次被寫進了黨的報告。實際上,發展民營銀行不但有利于壯大中資銀行的發展力量,也是我國當前金融體制深入改革的重要方向。民營銀行均以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尤其是浙江省的臺州銀行與泰隆銀行,大力發展民營銀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第三,加快發展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專業銀行等;另一方面,可以允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中小企業領域進行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結合等方面的大膽嘗試。
總之,要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涉及到中小企業自身,金融體制和政府相關部門,而信用問題從始至終都貫穿于這三個方面。最基礎部分是在于中小企業自身提升競爭力,最核心部分則在于金融機制的改革和政府積極的引導和支持,提供一個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我們需要改善政府調控宏觀經濟的職能,加強制度創新,培育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