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超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伴隨著地理緯度上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社會發展維度上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面臨著社會經濟發展矛盾和人民內部不同利益訴求厄待解決的問題,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急需緩解涉農工作的阻力,這也是縣級及其以下政府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1.宏觀政策在各項宣傳工作出現“盲區”的農村地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其中除了有負責宣傳工作的領導工作布置不夠細致外,還包括基層干部對城鎮化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解釋不到位、宣傳不到位”的問題。
2.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環境下的農村居民,在情感上不能馬上與政府的規劃相契合,包括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文化歸屬等方面。
1.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差異以及在實際操作時的不統一性,導致了政策性征地補償數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這致使不少的農民認為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從而形成城鎮化的阻力。
2.經濟補償的不公平對待的存在使很多農民產生“越不配合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的經濟補償”的錯誤判斷,也形成了對城鎮化的阻力。
不同家庭的經濟情況差異使每個家庭對現行的經濟補償力度感知不同。貧窮的家庭對經濟補償的需求是剛性的,是不可調和的。而富裕的家庭更希望從政府的政策性補償中盡量獲益。
現行的補償政策普遍存在對待不同家庭狀況模式化對待的現狀,忽視了差異的存在,面臨不能滿足農戶合理訴求的問題,上訪人數的不斷增加,從而產生城鎮化工作的阻力。
不可否認,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從體制上解決了農村地區居民管理上的難題,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在涉及到農戶的根本利益上卻露出了瑕疵。一方面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自治制度保證了“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少數”群眾的訴求,產生不滿情緒,從而產生對城鎮化進程的情緒阻力。
城鎮化的建設離不開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所以地方政府必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入駐本地區,以達到提高生產總值、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的諸多目的。但是新投建企業往往不能短期內貢獻地方經濟,同時城鎮化對農業生產的短期干擾導致了農業人口的部分失業狀況,給社會造成了穩定壓力,給城鎮化造成了短期內的人力資源配置不當的阻力。
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政府采用政策引導,輔助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用有限的資金投入市場,激發閑置的各種資源參與到城鎮化的建設中來本無可厚非。但在建設初期,由于市場資源的突發性調整和市場滯后性特點,縣域內各種資源會短期不足,尤其是區域性資源(如本縣域內的物流運輸能力不足、鋼鐵加工業的產能不足等)。
這種情況的短期發展將會導致一系列市場內區域性商品的價格上浮,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了物價水平。而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產生購買乏力,從而形成對城鎮化產生阻力。
《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這是中國農民的傳統習俗。
據相關調查,不在少數的農村居民將居住地的變遷作為除了經濟補償外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這一點說明了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城鎮化建設形成了天然的阻力。
一方面,建立起對在建社區的公開透明的跟蹤報道,向民眾提供正確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宣傳部門和本地區新聞媒體相結合,進行統一的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試行“干部分包”的機制,成立縣級干部領導、鄉級干部監督、村級干部執行的工作小組,確保每個行政村都有民意上傳的渠道。使“少數服從多數”中的“少數人”的利益訴求得到合理合法的表達,杜絕簡單粗暴的行政處理手段,最大可能的保護農村居民的現實利益。
將人口因素、家庭因素、群體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統籌,兼顧弱勢群體、少數民族群體,找準各方利益訴求的平衡點。
保證短時失業人員“能夠上崗、盡快上崗、優先上崗”;把暫時失業的農村居民進行技術培訓,引導他們從事企業建設中的初級工種;與企業的合作中要求在建期間優先使用本地區的勞動人員,形成“政府—企業—失業農民”多贏的良好局面。
對以確定補償家庭盡快撥款,避免出現安置資金的拖延;對區域性商品中涉及到的基礎原料增加市場供給;政府建立標準化的物流中心,引導民間物流市場發展,規范民間物流市場;鼓勵民間資本流向新建社區,為新社區農村居民提供實惠的生活用品和其他服務。
一方面,新社區最大可能的與原居住地情況保持一樣;另一方面,實施新型社區規劃,增加農家書屋、農家劇場、健身廣場、農家棋牌室等配套設施,使農村居民“住上、住好、住幸福”。
縣域城鎮化中的涉及“三農問題”的阻力是復雜多樣的,針對顯現出來的現象和可預測的潛在問題,把握好各方權利和義務的平衡點,把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應用到實際縣域城鎮化涉農工作中去,宏觀把握、微觀切入,長遠計劃、短期實施,多層次、多元化的扎實推進,將減少各方阻力,匯聚各方力量,將我國城鎮化建設推向時代的高潮,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