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劉衛強+劉兵
摘要:實訓環節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國內高職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德國“雙元制”屬于被廣泛認可的有效的實訓模式。本文結合“雙元制”的特點,分析“雙元制”現階段在我國實施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企業—學生實訓數據庫”,建立企業利益補償機制等在我國體制下可實施的有效措施,在借鑒“雙元制”經驗的同時,探索了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市場規律的高職教育實訓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實訓模式;雙元制;企業—學生實訓數據庫;企業利益補償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114-03
現階段,國內的高職教育很多仍然以課堂教育為主,實訓環節相對薄弱。在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當中,實訓教學表現出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培養方案當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實訓環節有其獨到之處,也是大家公認較成功的一種模式。國內引進“雙元制”模式已有將近三十年時間,產生的實踐形式多樣,但若要實現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事業上的真正融合,“雙元制”的中國道路依然有待開拓創新。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核心特點
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核心在于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企業主導了招生和培訓過程。企業是發起者,行業行會負責牽頭,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出資分別培養學生,學生同時具有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接受兩方的獨立考核,培養學生的企業也會優先雇傭合格的畢業生。
對照我國一般高職教育模式,對德國“雙元制”模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雙元制”模式是一種企業行為。培訓的學生是企業招聘的,培訓行為大多數也是在企業進行的,企業的積極參與,使得“雙元制”模式獲得良性的推動與發展。值得思考的是:企業是以盈利為導向的,那么企業到底通過“雙元制”模式獲得了哪些好處呢?首先,最直接的好處是“雙元制”模式所培訓的學員50%進入企業工作,企業能獲得合格的勞動力。其次,企業可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例如德科教部與經濟部共同制定的《培訓條例》,以及各州和有關行業頒布的一些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接受學生實習的德國企業免交部分國稅。最后,投入到“雙元制”的企業相對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可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因此,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是“雙元制”模式正常運轉的關鍵。加上相關各方的積極參與,配合相應的法律保障、主管機構的推動、學校和學生的積極響應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雙元制”模式逐步發展并成熟起來,為德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應用型人才,使德國的制造業在世界范圍享有崇高的聲譽。
我國按“雙元制”模式進行實訓存在的問題
“雙元制”模式因其卓越的培訓效果,受到我國高職院校競相模仿。模仿的思路各異,一般都根據自身情況,有側重的學習。沒有出現大規模推行的模式,其中的原因很多。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和企業都存在條塊分割現象,在專業隸屬上屬于不同的行業部門或政府機構管理,在所有制形式上又有著國有、股份、民營等等區別。如果想大規模推行類似“雙元制”的模式,必須認真分析中德之間的不同,從中找到規律,以便尋找更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訓模式。對照德國“雙元制”模式,我們在實訓教學中至少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缺乏實施的相應制度保證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對上崗實習的,應當給予適當的勞動報酬,但在各地一般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因此,很難保證高職教育要求的大量實訓課程得到滿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學校將實訓課程放到理論課堂里,與實際有一定的脫節。制度的落實需要一系列物質保證,如建立責任部門,保證資金投入,獲取學校、企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等。
企業和學校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 在國內學校一般歸教育部門管理,而企業一般歸屬各行業管理。各方面由于條塊分割,加上各自利益不同,很難進行統一的組合。這樣不利于統一調配社會資源,更好地實現實訓效果。德國“雙元制”對企業和學校的管理部門在學生培訓中的責任做了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保證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需要權威部門出面來推動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同時在合作過程中做好相應的監管。
學生身份單一 我國的高職院校學生基本都是通過國家組織的統一高考,根據分數進行錄取的。學生唯一的身份就是學校的學生。由于身份問題,學生在參與企業實訓時,存在很多隱患,如學生的人身安全、企業的商業秘密如何保障等問題。
實訓資金來源單一 目前,學生實訓費用大多依靠學校投入,數量有限。而企業一般沒有投入,甚至會向學校收取一定費用。資金是學生實訓中校企合作的基礎保證。所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要認真分析各方的利益所在,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另外,還要認清各自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實現利益共享,避免只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將投入僅僅理解為現金投入,使校企合作過于功利化。
此外,還存在著參與實訓的企業層次參差不齊,重視程度各異,企業內部輔導學生的師資難以得到保證,學生實訓時間常與找工作相沖突等問題。總之,如果想更好地借鑒“雙元制”模式,促進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工作的開展,就要結合我國實際,創造性地設立相應的實訓制度,為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創造更好的條件。
以“雙元制”模式為基礎的
我國高職教育實訓模式設想
通過對德國“雙元制”模式的運行實質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有四個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主管方(政府和行會)、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通過該機制的運轉,各方得到各自相應的利益:主管方獲得了高的就業率和整體較高的行業水平;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補助和勞動力;高職院校完成了相應的教育責任;學生學會了熟練的生存技能。各方面的互贏使 “雙元制”在德國獲得長期有效的發展。endprint
目前,我國政府有深化產業升級,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推動社會就業增加的需求;企業追求的是經濟利益,需要獲得經濟收益和企業發展需要的技術人才;高職院校希望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畢業生,有好的就業率;學生希望學到實用技能,找到好工作。如果能兼顧各方需求和利益,設計出盡可能滿足各方需求的實訓模式,則有助于提高各方面參與實訓的熱情,保證新模式的推行和長期堅持。結合國內外實訓方面的成功經驗,在此初步設想建立一種高職實訓新模式。簡單的概括就是:兩個數據庫、兩種運行機制和一系列保證制度。
建立兩個數據庫 即建立企業實訓數據庫和學生實訓數據庫。實訓簡單地說就是高職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訓練,學生和企業是實訓最直接的參與方。實訓模式的有效運行首先需要清晰呈現實訓直接參與方的基本情況。兩個數據庫的建立,有助于信息的及時溝通,使各方面做到有針對性的管理。為了保證數據庫的權威性及嚴肅性,以及及時更新需要的組織保證,數據庫由政府部門出面組建效果較好,待運行正常后,也可轉交給其他組織負責維護和更新。(1)對于企業實訓數據庫,首先應該明確入庫的實訓企業提供崗位所要達到的要求,并設立專門部門定期核查實訓企業數據的真實性。實訓企業應本著自愿的原則,對照入庫各實訓崗位的要求,提供相應的實訓崗位及各崗位的最大實訓學生數量,同時明確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訓,企業會享受相應的利益補償。(2)學生實訓數據庫就是對需要進行實訓的高職學生進行統計,記錄每個學生參加實訓的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數據。數據的錄入可由學生完成,所在學校就業部門審核確認入庫。數據庫如果能與學籍電子檔案、專業培養方案掛鉤,還將對企業有針對性地挑選實習生起到積極作用。兩個數據庫的建立,為實訓的開展提供了信息平臺,是管理方對學生實訓進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同時使各方充分了解實訓的企業資源,有助于對學生實訓情況進行及時監控,為下一步完善實訓機制的運行奠定基礎。
建立起兩種機制 兩個數據庫建立后,要有效地讓兩個數據庫運行起來,就要針對學生和企業的需求,建立起兩種運行機制,使兩個數據庫產生良性互動,從而推動新模式的運轉。(1)通過企業數據庫,建立學生根據企業提供的培訓崗位選擇實訓機會的機制。這個機制的關鍵在于學校在對學生提供就業指導的過程中,要尋找到足夠多的實訓崗位,并合理安排,讓這些崗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例如,學生選擇的實訓相關信息,將在兩個數據庫中同時體現:一方面學生實訓數據庫中記錄學生參加實訓的經歷;另一方面,相對應的被占用的實訓機會將被設立占用標簽,不能進行重復選擇。(2)“實訓劵”機制,即對提供實訓崗位的企業實行的一種利益補償機制。因為目前實訓的關鍵是調動企業參與的熱情,只有企業通過實訓獲得了想要的利益,企業才會真心投入到實訓中來。“實訓券”就是將各種企業的需求量化的一個載體。為了讓“實訓券”能更好地得到落實,需要各方面的積極參與。教育主管部門對需要實訓的各個專業需要的課時進行核算,按課時數量分配給每個學生相應數量的“實訓劵”。學生實習后,可以根據課時數及實訓品質向企業支付一定數量的“實訓劵”。對于“實訓券”的使用,可以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各利益相關方進行協商,設計出不同方案。例如,企業獲得“實訓券”后,可以兌換成一定資金,也可以將“實訓券”支付給學校,優先選擇畢業生,滿足自身生產需要。“實訓券”折合的資金來源可由三部分組成:由政府解決一部分;在學生學費中支付一部分;根據法律要求,學生如果給企業創造了價值,還應該有一定的現金回報,可以按比例提取一部分。當然,各地區可以根據不同類型企業需求,設計出不同的兌換內容,從而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參與其中,保證提供足夠的實訓崗位,供不同專業學生選擇。兩種機制的運行,從學生與企業的對接到企業的補償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特別是企業的利益補償機制,如果能真正落到實處,滿足企業真實的需求,吸引企業參與到實訓環節,企業和學校的“雙元”模式就得以實現了。
形成一系列保證實訓模式正常運轉的制度 兩個數據庫和兩種機制的建立構成了新實訓模式的骨架,要想正常地運轉還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證,給各個主體以明確的定位,界定企業、學校、學生在實訓中的責任、地位和權利,以保障新模式的順利推廣。另外,明確實訓企業中的培訓師資需要滿足的條件以及如何考核和定期培訓,對于保證實訓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要提出解決辦法,如學生在實訓中的個人權益,人身安全如何得到保證;實訓中怎樣進行管理;實訓結束如何考核,確認成績等。國家還可以出臺一系列針對企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到這種模式中來,對這種實訓機制的實施會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夏良耀.完善高職實訓教學體系的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17):88-90.
[2]黎穎.德國高職教育的特色與啟示[J].教育導刊,2011(3):39-42.
[3]鄧全明.德國雙元制“本土化”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15):54-56.
[4]張燕.中德實施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比較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07(33):19-21.
[5]劉書梅,韓茜,嚴濤,張志彬.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現狀的分析及思考[J].職教論壇,2011(20):7-11.
[6]牛小鐵,朱姍姍.雙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國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56-58.
[7]魏曉峰,張敏珠,顧月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與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92-95.
(責任編輯:張維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