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具有自然天成、生動純樸、粗獷豪放的鮮明特色,是中華民族音樂中的一塊瑰寶。但是隨著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變遷,它們的生存趨于弱勢與消亡,因而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迫在眉睫,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加大保護和傳承力度,保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鄂溫克民族 原生態音樂 保護 傳承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蒙古族原生態的音樂就有“長調民歌”、“短調民歌”、“呼麥喉音”、蒙古舞、馬頭琴等;鄂溫克原生態音樂有民歌、舞蹈、器樂等;滿族音樂有著名的民間樂器“八角鼓”、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還有鄂倫春族民間音樂、舞蹈等。這些民族音樂穿越了數千年的時光,成為流淌至今的中華民族音樂的血脈,成為我國傳統音樂的精髓。這些原生態音樂在傳承中不斷發展變化,但始終保留了最為原始的藝術魅力,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備受世人的喜愛。這些原生態音樂發展到今天,已經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要么后繼無人,要么人文生態環境受到了人為的破壞,要么因為進行所謂的變革創新而其原有的本質,從而加速原生態音樂的消亡。所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保護與傳承這些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
一、重視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藝術的挖掘與保護工作
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一塊瑰寶,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不斷地發展、傳承與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音樂中色彩斑斕的民族、藝術特色,尤其是原生態民歌激起了人們對少數民族的熱愛和關注。這些原生態的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創作的源泉,它因為失去扎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而成為“草根”階層的文化藝術。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如今這些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日益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逐漸趨于弱勢與消亡。因此進行及時的搶救、保護這些原生態音樂,已經迫在眉睫。為弘揚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使其長盛不衰,就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原生態音樂的挖掘、保護工作力度。內蒙古自治區以“歌的海洋、舞的故鄉”而著稱,在其廣闊的草原牧區、大興安嶺林區都保存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這些民間音樂都具有原生態的性質,包括蒙古族音樂、鄂溫克族音樂、鄂倫春族音樂、達斡爾族音樂等,這些民族民間音樂在全國都享有盛譽。近年來,蒙古族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保護工作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與大力支持,民族地區高校也參與了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音樂專業聲樂、器樂、舞蹈音樂等教學中安排了一些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教學內容。當地政府在一些少數民族大型節日活動中,安排了一些原生態音樂表演活動,如蒙古族的那達慕、鄂溫克族的瑟賓開幕式演出,都運用了原生態音樂歌唱或舞蹈,很好的傳承和保護了這些原生態的民族民間音樂。
二、保護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個性特色
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群眾用勞動和智慧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來的,是他們智慧的結晶,有著極強的藝術生命力。然而,隨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原生態音樂的藝術特色與精神內涵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面臨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如何積極保護這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原生態音樂;面對在困難中求生存的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我們又如何應對這種新時期的挑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研究課題。作為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具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風格純正、原始粗獷、不經任何藝術加工提煉、也很少受外來音樂文化影響,如蒙古族的長調、短調、呼麥等民間音樂。這些原生態音樂通過世世代代口耳相傳傳承下來,與北方少數民族特定的民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渾然一體,具有少數民族的生活化、鄉土化的藝術特質。這些原生態的民歌、民樂、舞蹈等都是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在勞作和休息時哼唱的小調或表演的即興舞蹈,是他們感情、情緒的宣泄,是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下發生的音樂音符。因此我們在對這些原生態音樂進行保護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它們原有的藝術個性,保持那種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性、鄉土性,不能損害其最初的精髓。這些原生態音樂一般不適合改編成現代舞臺劇表演,因為那樣就會加入了很多的非民族特性的修飾,藝術性雖然提高了,但是破壞了原生態音樂的味道,得不償失。既然是原生態音樂就應該放在原產地保護和發展,因為原生態音樂離不開養育它們的文化土壤。即使推上現代化的舞臺也一定用“原生態”的歌手,不加任何商業化的修飾與加工。其實那些進入商業化市場操作的舞臺表演和比賽的所謂原生態音樂,嚴格地說,已經喪失了原生態的味道與藝術個性,對于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都極為不利。當然也有做的比較成功的范例,如著名鄂溫克音樂家烏日娜導演的音樂舞劇《熬魯古雅》,很好的利用了舞臺劇形式保護和傳承了鄂溫克原生態音樂。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在唱法、風格、語言、服飾、唱歌環境等都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最終能保住其原生態的藝術個性特色,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傳承,否則就是對原生態音樂的破壞。
三、保護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生態環境
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產生于北方這塊肥沃的土壤,來源于這里世世代代生活著的各族群眾的生產與生活,經歷了千百年風風雨雨的洗滌沖刷,保留下許多音樂經典,這些音樂自然天成、純潔質樸、粗獷豪放,是一曲曲人間天籟之音,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音樂的靈魂。正是因為這樣窮鄉僻壤的幽靜之地,才會醞釀出如此純正的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原生態音樂,這種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音樂極富民族風情和韻味,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傳達出他們真正的思想感情。因此原生態音樂離不開它的出生地,離不開養育它的家鄉。我們要想保護好這些原生態音樂就必須去保護好它的生態環境。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為土生土長的原生態音樂具有獨特的本土地貌特征,這些依附于北方少數民族地域生產與生活方式的原生態音樂,一旦離開了原產地生態環境就會發生變質,雖然音樂還是原來的音樂,但是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就有所不同了。如蒙古族長調、短調就離不開美麗遼闊的大草原,熬魯古雅人的舞蹈離不開興安嶺大森林。這些純天然的生態環境要得以妥善的保護,最近幾十年來,由于旅游業、采礦業的開發與興起,人為的破壞了草原與森林環境,給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于原生態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也起到了一定破壞作用。因此我們要想讓原生態音樂生長在屬于自己的生態空間里,讓它持久地“活”在北方民眾的生活中,就需要很好地去保護它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還要給原生態音樂一個自由的人文環境發展空間,不去過分地宣傳,也不要毫無原則的“溺愛”。近年來,有些組織總是想辦法舉辦一些原生態音樂大比拼,或則把原生態音樂推上現代化的舞臺進行展示,當然對于宣傳這些民族民間音樂有一定的益處,但是已經改變了它們本身的生態了。endprint
四、保護與傳承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的措施
關于原生態音樂的保護一般采取“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傳習小組”的方式、“原生態歌手”到現場演繹的方式。這三種保護方式各有利弊:“博物館”式起到了搶救性挖掘工作,但是保存下來的音樂只是“死的”音樂,因為不是真正的傳承,仍然無法保證原生態音樂的生存;“傳習小組”的保護方式保證了原生態音樂的“活的”形態,但是過于束縛年輕人,還會遇到許多諸如組織、人選、資金的困難;“原生態歌手”舞臺展示或賽場演繹的方式能夠極大激發廣大群眾對于原生態音樂保護熱情,但是這種方式往往使得這些演繹的所謂原生態音樂變味了,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保護原生態音樂了。無論保護方式利弊如何,總比沒有任何保護好得多。如果我們只是被動的保護原生態音樂還是不行,只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傳承,才是最好的保護措施。
1.激勵原生態音樂藝人培植更多的新人。原生態音樂藝人生活在本民族的大地上,他們承載著本民族文化藝術最為精煉的文化信息,他們身上體現著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智慧。隨著現代發達的傳媒興起,原本相對封閉的較為原始的生活狀態被打破了,淳樸自然的原生態音樂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對于內蒙古這塊相對安寧的生態環境,還保留著一些原生態音樂藝術,靠的就是那些原生態音樂藝人們還在不斷傳承著,然而對于很多年輕一代和孩子們,已經很少人喜歡這些原生態音樂,他們不在傳承本民族的音樂。歲月無情,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一個個相繼老去,不少優美動聽的原生態民歌、舞蹈等隨之消亡,這是中華民族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因此,我們當地政府相關文化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組織一批原生態的老藝人培育更多的下一代原生態音樂傳人。給以他們資金上的扶持、生活上的幫助、精神上的鼓勵,積極挽救原生態音樂藝術。
2.加大本地區中小學和高校原生態音樂教育力度。原生態音樂不能僅僅靠那些老藝人的傳承,還要在當地的中小學和高校開展原生態音樂教育,不斷拓展原生態音樂教育的空間,開拓原生態音樂教育的資源和手段。如蒙古族原生態的長調、短調、呼麥都可以引入音樂教學課堂,既培養了少數民族音樂歌手又能很好地傳承了原生態民族音樂。把原生態歌唱方法引入本地區藝術高校的聲樂課堂,培養更多的原生態新歌手,形成一種少數民族高校的聲樂教育的特色。在保持原生態音樂前提下,借鑒一些美聲唱法的歌唱技術,對蒙古族長、短調進行一定的創新,既保留長調、短調、呼麥的特殊技巧,又提升了演唱水平。培養出來的歌手們既能演唱中外藝術歌曲,也能演唱本地區本民族原生態民歌,從而弘揚蒙古族地區各民族原生態音樂。本地區高校要積極引進原生態音樂教師,增強原生態師資力量才能保證教學水平。在招生工作中盡量招收本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本民族音樂文化藝術,對原生態音樂有著深厚的感情,基本功也比較扎實。
3.把原生態音樂原汁原味地搬上現代化舞臺。中央電視臺于2006年舉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把原生態民歌歌唱推上了舞臺,很多原生態歌手演唱的民歌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由著名鄂溫克族藝術家烏日娜導演的原生態歌舞劇《熬魯古雅》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歌舞劇以詩化的音樂語言,以原創的原生態的器樂、民歌、舞蹈向世人展現了鄂溫克馴鹿、狩獵生產生活場景,展示了鄂溫克人聰明智慧、堅毅正直、勤勞質樸的品格,歌頌了他們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信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原生態精神追求。這臺歌舞劇利用現代化舞臺很好的傳承了鄂溫克民族原生態的音樂、民歌與舞蹈,也激發了熬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信心。
總之,這些北方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保持著人類原初生命情調,呈現出質樸、生動、粗獷的鮮明特色,它們是歷史賜予我們的“精神植被”,是中國多元文化藝術之根。我們只有很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些原生態音樂,我們的精神家園才不會那么荒蕪。
參考文獻:
[1]樊祖蔭.由“原生態民歌”引發的思考[J].黃鐘,2007,(01).
[2]楊麗.對“原生態民歌”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7,(04).
[3]吳靜.離開原生環境的原生態民歌是不是真正的原生態[J].人民音樂,2007,(03).
[4]余冰.對音樂遺產“原生態保護”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20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