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程++李慧
摘要:聲樂語言是在人類生活語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由旋律、詩詞等構成,旋律的高低起伏、詩詞的抑揚頓挫共同詮釋著聲樂作品的內涵。歌曲《曲蔓地》中旋律的音律與歌詞的詩律完美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旋律結構 語調 發音 演唱技巧
一、歌曲《曲蔓地》旋律的結構特征
這是一首新疆民歌,屬于抒情性歌曲,是一首單樂段結構的歌曲,該樂段由多個樂句構成。其結構為:
第一樂句(1-4小節):語調為中速,客觀描述曲蔓地花的地理位置,這一樂句節奏悠長,多用二八和符點二分音符的節奏型并循環出現,使音樂顯得悠揚,似吟似唱。
第二樂句(5-6小節):小快板的語調,表現輕快、活潑、跳躍的情感。節奏短促,特別的運用了中間強兩邊弱的切分節奏,使音樂顯得更加活潑和熱情,典型地表現了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特點。
第三樂句(7-12小節):其中前半部分運用了慢速語調抒發內心情感,后半部分又轉為小快板語調,在此第二樂句的動機再次變化出現,使人產生一種想要隨之起舞的感覺。
第四樂句(13-16小節):同樣,前半部分為慢速語調,兩拍前附點的節奏性反復出現三次,表現內心對愛情的向往。隨后轉為小快板語調,表現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特點的一拍切分音再次出現,表現內心的甜蜜。
二、《曲蔓地》歌詞所傳達的語言信息
《曲蔓地》這首歌曲一共有兩段,歌詞通俗易懂。兩段歌詞表達了不同的涵義,第一段通過對曲蔓地花的贊美,引伸到對人的贊美?!扒鼗ㄩ_甜又香,芬芳有美麗。”這一句充分體現了對花的贊美;后一句“美麗的,我心愛的!我的言語不能夠表達我心意”過渡到對戀人的贊美,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心。第二段通過對愛情的向往過渡到對勞動生活的熱愛,表達了勞動者渴望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真、善、美的理想和對安居樂業、享受愛情之樂的美好愿望。
三、語言的規范發音
《曲蔓地》這首中國歌曲自然涉及到普通話的發音,普通話發音的三個易錯點分別:(1)平舌、翹舌不分;(2)前鼻音、后鼻音不分;(3)鼻音、邊音不分。
在歌曲《曲蔓地》中,平舌音如“叢(cong)”、“在(zai)”和翹舌音如“枝(zhi)”、“聲(sheng)”、“著(zhe)”“唱(chang)”;前鼻音如“芬(fen)”“言(yan)”和后鼻音如“香(xiang)”“芳(fang)”“風(feng)”;鼻音如“你(ni)”“那(na)”“能(neng)”和邊音“里(li)”“麗(li)”等等這些都要提出來單獨練習,直到準確掌握其發音。
通過重點練習掌握了這些歌詞的基本發音之后,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對歌詞進行吟誦。它是從說話過渡到歌唱的“橋梁”兼具語言性和歌唱性,在歌唱之前進行吟誦能理解作品的涵義,把握作品的情感、能提前幫助我們打開口腔,建立良好的發聲位置、能鍛煉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和咬字器官,使之在自然和正確的條件下起作用。總之,對歌詞進行吟誦不僅有利于歌唱氣息的平穩、自然,而且有助于聲音的放松及吐字咬字的清晰,為我們更進一步的演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歌曲《曲蔓地》的演唱技巧
首先要把握作品的基本情感?!肚亍分凶髡呓杌ㄓ魅?,表達自己內心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通過速度的時快時慢、音樂的一張一馳來表現歌曲的豐富情感,我們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要以情帶聲,更多地投入情感,使歌曲更有內涵、歌聲更具魅力;音色以及輕重強弱要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調整,不能從頭至尾單一不變,那就會顯得單調乏味;氣息要保持下沉,不能隨著音高而上提,要以舒展、流暢的聲音表現作品既優美又活潑、既熱烈又含蓄的風格特點。
其次要對演唱細節和技巧進行處理,這是在熟悉了音高、節奏、歌詞之后的進一步細化?!懊倒濉边@兩個音要輕起,豎著開口腔,帶“a”的感覺咬字,隨后是一個高七度的“花”,雖然是一個開口音,但是由于跳度大也很難把握,這就要求在演唱這個音之前要提前做好準備,且咬字后要馬上展開。也就是在唱“玫瑰” 的時候就要在“花”的共鳴位置上開,緊接著一個高二度的“花”氣息要支撐住,橫膈膜向外擴張,“里”字的韻母“i”要帶“ei”松開?!扒鼗ㄩ_甜又香”這一句快節奏的音樂要唱出切分音中間的強拍,營造歡快、活躍的氣氛。“啊”這個一字多音的樂句需要長久的氣息支撐力,需要均勻地分配氣息,“a”在發音時要開牙關并帶“o”往后吸,聲音要貼著頭頂從眉心穿出。這一句是全曲的難點,應該提出來重點練習,在音高不斷向上發展的同時要將共鳴點也隨之提高,不可在水平位置上演唱。下一句“芬芳又美麗”又從舒緩的節奏轉回了快速進行的節奏,“芬芳”咬字時要松開,“芬”字的韻母“en”帶“an”的感覺去咬,“芳”的后鼻音要咬準,后口腔打開。接下來節奏又舒緩了些,在“我”字上進入這一句的最高音,這個字之前的“的”帶“ei”開,咬字完后馬上開口腔且提高呼吸支點為“我”做準備,“我”字的韻母“o”帶“u”來唱,這樣聲音會更加圓潤。最后一句中的“勞動”一詞的“動”要帶“a”的感覺開使聲音更加開闊、輕松。
總之,對《曲蔓地》作品中的情緒、速度、音色、吐字咬字等變化都要準確把握,這樣才能完整的表現作品,達到較好演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成.中國民族聲樂的語言特征[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邢方方.聲樂與聲樂演唱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薛麗.探究聲樂演唱之美[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魏軍敏.聲樂語言藝術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音樂時空,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