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為 陳立志
摘要:課文是一個例子,從中抽取抽象化的道理,通過概念的類化與閱讀,來提升課文的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成績,為自己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濃厚的學習和閱讀氛圍能夠帶給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氣氛,從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關鍵詞:抽象化;課文;閱讀;類比
[中圖分類號]: G252.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課文學習重在積累,積累在于廣大的學習和閱讀,初中語文的學習需要在廣泛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和思考,不斷思考其抽象化的道理,進行類比的主題性閱讀分析,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就是語文的主題性學習,也是主題性閱讀的方法之一,學生們的水平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一、主題閱讀材料的橫向引入——類比閱讀與整體理解。
閱讀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整體理解的有效訓練方法。初中語文中有很多融情于景的散文,能夠帶給我們美的感受,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進行有效地拓展和分析。
1.朱自清《荷塘月色》及其主體拓展——《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們可以將同一類型的文章放到一起去分析和閱讀,從大量的閱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感。《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寫的另一篇散文,同樣俞平伯也寫過一篇同樣題目的文章,從中分析與閱讀感悟體會。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按照移步換景的方法,解釋了荷塘優美寧靜的景色,增添了游玩荷塘月色的惆悵感,通過樂景鋪墊哀情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悶悶不樂,作者在描寫這一過程的時候,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了荷塘月色的優美和寧靜,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同樣是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作者把這種閑散而愁悶的性情融入了波光淼淼的秦淮河畔,展示了秦淮河的寧靜之美。我們通過學習這兩種方式的描寫手法,將同樣的方法運用到類似的文章當中。作者通過這種方式,通過實例的方式來啟發我們,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種寫作方式,來渲染文章。
2.主題文章閱讀學習類比。
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我們體會其中的情感,在同樣的散文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其中的情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主題文章的類比閱讀也是一種學習。
按照移步換景的思路去鞏固知識,這種場景的真實再現就是一種類比的閱讀方法,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文章的類比學習,能夠通過相類似的方法來進一步解釋和運用,閱讀是基礎,在夯實好基礎之后,我們通過對比的方式來發掘文章中的主題核心,將主題核心進行運用和發揮。
像張之路的《羚羊木雕》,魯迅的《藤野先生》就是敘事的好模板,前者是敘事,后者是敘人,兩個方向都涉及到了,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以及冰心的《談生命》都是帶有議論性質的文章,提供給學生一個基本的思路,郭沫若的《雷電頌》和《詞五首》屬于詩歌范疇,一位現代,一位古代,提供兩種詩歌的模式,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和朱自清的《背影》是散文中的代表作,讓學生體會一種意境之美。
二、主題閱讀材料的縱向深入——思維深度的拓展與研究。
老舍的著作——平易近人的語言
老舍是著名的戲劇家和作家及學者,他寫的文章往往都是“具有細致的景物描繪和形象的角色性格的人物”。課外拓展方面,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和《茶館》是最合適不過的情境散文和人物描摹素材。
文本閱讀中展現“烈日和暴雨下的各種景物描寫”,“如病柳、無精打采的樹葉、吐著舌頭的狗、喘氣的騾子、銅鐵鋪單調的聲音”,通過類比,教師可以截取電影《駱駝祥子》里的這一段播放給學生觀看,做到感官的全面接觸,課文的內涵和主旨,除此之外,“暴雨的精彩描寫,同樣可以展現出來”,“風、土、雨混在一起的情境,一個水世界”,又從另一種角度詮釋了當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境地。在幽默和體會當中的內涵。
此外,課文的閱讀拓展分析,老舍的“茶館”最生動的就是各色人等和三教九流的描寫,“算命卜卦的、提籠架鳥的、買賣古玩玉器的、玩蟋蟀的、混混、政府人物、學生”等各種人物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出現在這個場所,通過茶館的話劇表演和視頻播放,使學生更能親眼見到這些人物的繪聲繪色的表演,這比單純學習“語言描繪”更加直接形象。
教師通過課堂前的興趣引發,閱讀材料的相關比較和感悟的總結評述等,讓學生去感悟閱讀的快樂,接受閱讀中的知識,從而可以在課堂的模擬活動演示中,進行諸如講述比賽。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閱讀學習一要靠積累,二要靠反思,三要靠情感,四要靠感悟,這就能達到一種很高的水平,切忌空口白話,要言之有物,切忌文無情感,要飽含深情,此外,閱讀只要具備了經歷,同時有自己的思考感悟,好的文章便可隨時呈現。上述結論權作拋磚引玉,希望各位專家教師指正。語文課程的學習本質就是閱讀的學習,不管是字詞句短篇章,都需要通過閱讀來感悟和思考,我們所學習的語文課本教程就是通過閱讀來傳達感情,表達涵義和文章中心本質,教師在課堂的教學當中,要結合課本內容進行相關的課外文章閱讀,這種閱讀首先要讓興趣來引導,才會引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發出學生的興趣。從文章里提取出知識點,進行能力的培養與思維的推力,最后加強人文感悟。
參考文獻:
[1]孫國強《新概念語文閱讀計劃》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3-05
[2]林茅《閱讀樹?教師指導用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1
[3]馬中武《初中語文教學實例》朝華出版社 2006-01
[4]李明新 《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社會文獻出版社2002-03
[5]張磊 《新課程成功教師管理實用手冊》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6]潘紀平《近20年語文教改理論與新課程標準》湖北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