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元
(高郵市車邏初級中學,江蘇高郵,225606)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體現了幾個不同以往的變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初中數學要努力給學生傳授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去發現隱藏在事物外表下的數學本質,注重數學情境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新課程注重知識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感官化的引導,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要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了解數學,通過實踐去思考數學,通過動手去歸納數學。因此,如何從感受出發變得尤為重要——情境教學的初衷正是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效率。
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認為傳統的數學教學對于抽象思維程度較弱的中學生而言,要求過于苛刻。大量研究表明,我國中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抽象程度相當于美國更高階段數學的教學內容,如初中數學中二次函數的內容是美國高中數學一年級的內容。對于感性思維更強的初中生而言,將數學教授得更形象是一種極高的教學處理手段或者說教學藝術。那么情境的創設對于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就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感知人性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會在生活中有極強的數學背景,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感知。
2.教學趣味化。考慮到初中生較為感性的認知心理特點,用合理的情境創設去吸引學生,有利于其建構知識體系,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3.感受真實化。新課程理念下的情境和以往的傳統教學大有不同,其要求情境真實可靠,不再人為編制,其目的是通過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喜歡數學。一味的編制會增加學生的厭惡感,這樣是無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
如何才能創設簡單有效的情境?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準,這個基準是整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情境的合理、高效勢必能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它能讓紛繁復雜、形式抽象的數學用一種具體表象表述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的具體雛形,方便學生對其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進而輔以歸納學習數學。
萬事開頭難。聽了很多公開課,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都不積極,其實教師錯過了挖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最初的一環。數學課的起始導語,是一堂課的開端,這個頭開好了,才能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將形式化的數學課堂變成高效有趣的課堂。
案例1:《有理數的乘方》。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關于數米粒的故事。(學生很好奇,全都全神貫注)古代埃及有一個法老,很愛下棋。有一天,一個僧人下棋戰勝了法老,法老問僧人需要什么獎品,僧人笑笑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您把棋盤上的格子用米粒填滿就可以,第一個格子1粒,第2個格子2粒,以后每一個格子是前一個格子的兩倍就可以。法老大笑,就這么一點小小要求,有什么難?法老數了一下棋盤上的格子,一共有64格,請你幫法老算算,僧人的要求法老能滿足嗎?
生:(不假思索)可以。
師:這個數字是多大?

師:按照每千粒大米10克的量計算,用電腦能計算出大約1800億噸。
生:這么多?
師:對。這個數字特別大。以后大家要學習其他各種類似的數學問題、生活問題,今天我們開始學習這個多位相同數字的乘法——有理數乘方。
情境導語既通俗易懂,又一針見血。它既點明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趣味性的探索也讓學生有了實際的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初始階段學生的思維是分散的,注意力不集中,直接進入數學概念的學習必然是低效或無效的,引入這種導語化的情境教學,有利于迅速讓學生的思維聚攏,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并非一定只能用于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很多時候在課中探索階段也可以使用數學情境手段。情境的使用并不是固定的,而如何使用則是教師對工具的利用和掌握能力的體現。課中情境,自然是在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所使用的,教師要做的自然是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做合理性的思考、探索性的嘗試。通過課堂中段教學情境的使用可以讓學生的數學意識更充分、課堂效率更高效。
案例2:《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復習上節課核心內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師:對于任意形狀的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是不是斜邊的一半呢?請大家思考。
生:(思考后)是的。
師:請同學們動手試試看,想一想為什么?能證明嗎?
(學生有些動手畫,有些用紙折,認真分析、積極討論,對這一過程進行有效驗證)
生:每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都是斜邊的一半長。
課中對這個知識點的討論花費了不少時間,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的探索,在課堂教學的中段引入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這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即在知識建構階段要讓學生努力嘗試、積極探索。這種情境探索對于提高學生數學知識運用的意識是很有幫助的。盡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相比傳統教學沒有了大量的講解,但是課堂教學的效率并不低下,而且學生自主獲得的知識在記憶長久性上遠遠比教師灌輸得到的來得長久、長遠。
我們的教學很少將情境用于課堂教學的尾聲。其實合理的尾聲情境對下一節數學課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案例3:復習方程解應用型問題。
師:本節課,同學們很好地完成了解應用型問題的基本步驟,希望大家回去后思考關于花園設計的應用型問題,將一個矩形空地改造成為長60米、寬40米的花壇,要求花壇所占的面積為空地面積的一半。請同學們給出合理的設計(要求美觀、合理、實用,要給出詳細數據)。
解決這樣的實際應用型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對應用型問題的畏懼心理,從而在后期課堂教學效率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作為課堂尾聲給出的應用型問題情境,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開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總之,情境創設的發展不同以往。情境可以用于課前、課中、課后,只要能為課堂教學帶來提高就都是一種有益的開發。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識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教學效果也就更好。
[1] 王飛兵.精磨重實效 細研顯深意[J].中國數學教育,2014(6).
[2] 王強強.關注問題設計 落實有效教學[J].中國數學教育,2014(4).
[3] 高先敏.談概念教學對中學生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提升[J].中學數學,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