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穎,曹海林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5300)
WANG Hui-ying,CAO Hai-lin (Kunshan Dengyun Col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300,China)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職業教育教學論壇中出現的新思潮,起源于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所謂行動導向教學,是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從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著手,通過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它實質上是在學校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情境。它從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出發,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團隊合作精神,以學生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與人交流、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行動能力轉化為職業能力。
對以培養技能型、職業型、實用型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而言,在物流管理專業《采購管理實務》課程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對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掌握技能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首先,從教學方法上看,以教師為中心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仍然存在,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忽視了對學生自學能力和主動思維能力的培養。
其次,從該門課程學習結果的考查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閉卷考試,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采購管理基本理論和降低采購成本的方法,沒有實際技能考核和應用操作等。為了應付考試,學生死記硬背,這很難檢驗學生對采購系統的實際應用情況,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采購管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關鍵支撐課程。該課程專業理論難點較少,應用和實踐性較強,因此為學生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提供了可能;同時專業的不斷發展決定了課程的發展性和創新性,更有助于制定和開展一些綜合的職業工作任務。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具備創新性的思維能力??梢姡耙詫W生為主體”的行為導向教學法為高職《采購管理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是以工作過程環節來編排教學內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論為主的學科體系。這并非要否定知識,否定理論,而是要突出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關鍵不是實踐課時的多與少),用工作任務來引領理論,使理論從屬于實踐。要突出工作實踐(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教”。
課程定位是:專業核心技能課,以物流概論、商品學概論等為先導課程,以第三方物流、國際貿易實務等為共修課程,將采購管理的知識和技能與相關課程相整合,培養采購員崗位所需能力。
工作任務是崗位職業活動的內容,它是聯系個體與崗位的紐帶。分析崗位的工作任務,是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對接的非常重要環節。所謂工作任務分析,就是對某一崗位或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解的過程,目的是掌握其具體的工作內容。根據國家商品采購員職業標準,得出采購員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如下:
一是需求分析。工作內容包括市場調查和需求確定。技能要求是:能夠發放和回收市場調查問卷,能夠采集商品、市場價格信息,能夠識讀市場調查報告,能夠收取和整理請購單、匯總庫存明細單和物料清單。
二是采購洽商。工作內容包括供應商選擇、商務洽談和采購合同簽訂。技能要求是:能夠以函電等方式傳遞采購信息,能夠索取供應商及其商品的基礎資料,能夠進行采購洽商資料準備,能夠根據洽商方案詢價、比價和議價,能夠識讀采購合同,能夠處理采購合同簽訂手續。
三是采購合同履行。工作內容包括訂單管理、貨款支付、進貨與驗收和退貨換貨。能夠制作和跟蹤采購訂單,能夠進行訂單統計,能夠根據合同和訂單編制用款計劃,能夠運用現金、支票和匯票辦理支付手續,能夠進行運輸方式的選擇,辦理驗收、入庫手續,識別質量標識,能夠填寫退貨單、換貨單,并辦理貨物出庫手續。
四是供應商管理。工作內容包括供應商關系管理和供應商績效評估。
五是采購信息管理。工作內容包括采購信息采集和采購信息處理。技能要求是:能夠通過網絡等各種方式采集外部和內部采購信息,能夠運用計算機等手段處理一般采購信息。
根據以上采購員的工作領域和任務,可獲得職業課程的基本方向,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依據這些定位,設計課程目標、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把工作領域開發成果轉化成可實施的課程產品。
職業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活動所必備的一系列穩定的、綜合性的個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根據企業采購管理人員任職要求的調查,確定采購員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結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確定采購員職業崗位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采購員職業能力分析表
設置課程和教學環節,突出“核心能力+教學項目”的基本思路,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對典型工作任務的整合、分析,結合課程目標,確定“采購作業流程”為該課程的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以企業商品采購作業流程為主線,按照流程的先后次序展開。
學習情境是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內容,類似課程體系中的教學章節,它按照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安排學習內容,通過選擇一定的實踐教學載體,讓學生在一個相對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操作或演示,是學習領域的具體化。為了充分體現任務引領、實踐導向的課程設計理念,應精簡設計原理類教學內容,對與就業崗位能力要求關系不十分緊密而對綜合職業能力培養又必需的部分理論內容進行綜合化處理。因此,本文將采購作業流程這一學習領域分解成以下9個學習情境(見表2)。對每個學習情境提出具體任務(分為若干個子學習情境或子主題單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示范下采用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任務,加深對專業基礎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技能目標是能夠根據背景材料制作談判方案。知識目標包括:了解采購談判的概念、掌握采購談判流程、談判前的信息準備和人員準備、常見的采購策略、談判方案的內容與構思方法。
本單元的工作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對某品牌進駐超市進行雙方優劣勢等分析,確定合理的進店費、供貨價格方面的談判方案,并按規定格式形成“采購談判方案”。

表2 《采購管理實務》學習情境設計表
單元教學的實施按以下步驟進行:明確任務和知識準備——項目引入——操作訓練——小組匯報——教師歸納——拓展深化——作業布置(具體實施步驟見表3)。

表3 采購談判方案單元的教學過程設計
本單元考核由兩部分組成:專業能力(50分)、方法能力(50分)。通過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法,對每組的方案進行評價,提出合理化建議,完善方案。具體內容見表4。

表4 采購談判方案評價表
本文以企業采購管理的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引入強化專業技能與實踐操作的子學習情境(子學習單元),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種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的優勢顯而易見。由于全程由學生參與,有明確的目標、能勝任的任務、可獲得他人的認可,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和發揮,對學習的關注度明顯提高。另外,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通過參與、體驗、探索和發現,能熟悉崗位完整流程,并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獨立工作能力和與人協調合作等能力。但是與此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學生計劃過慢,課堂預計時間不夠用,學生不懂得整體規劃等。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切實有效的方法,攻堅克難,提高課堂有效性,將“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綜合素養為基礎,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落到實處,這樣才能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人才。
[1] 姜大源.職業教育學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徐敏.行為導向教學策略在高職單片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案構建[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4):52-55.
[3] 黃敏,馬騫.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制冷工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0(24):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