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常盛
純堿,由于其質量純潔和化學性質的特殊性,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所以與國民經濟各部門,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的關系。
純堿工業是其他工業的基礎。玻璃制造業、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鑄造工業、化學工業、醫藥工業以及石油煉制、搪瓷、紡織、印染、造紙全都離不開純堿。
食品工業也必須以純堿為原料。食用堿可作饅頭、面包等面制食品的中和劑、膨松劑,以增加彈性和延展性。否則,缺少了了它,人們就只能去吃酸饅頭、“死饅頭”。
純堿的生產水平是20世紀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又一指標。
堿的利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夏商建都河洛時即用天然堿,河套平原在秦漢建郡時已是天然堿的產地。在古代的文獻中常有“堿”字出現,最早出現“堿”字是在漢代的“本草”中。東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將“堿”解釋為“鹵也”。宋元之際的戴侗撰《六書故》,稱堿為“鹵之凝著者,并州末鹽刮鹽煎煉味最下者”。
上述的“石堿”、“灰堿”和“土堿”成分大致為碳酸鉀,就屬人造堿。
“石堿”出山東濟寧諸處,彼人采蒿蓼之屬,開窯浸水,漉起,曬干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則凝淀如石,連汁賃之四方,浣衣發面,甚獲利也。”
山西豐鎮、天鎮等地共二十多處有堿。有的地方還“到處有堿”。《山西通志》載 :“《天鎮縣志》,堿隨地有之,富商大賈為備器具,募工匠,歲所得恒數百萬計,販往京師,頗得重利”。
①過流標準確定。泄流渠的過流標準根據下游的防洪標準、現場施工能力、上游的庫容大小和上游水位的上升趨勢等因素確定,在保證下游安全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選用較大的過流流量,以盡快降低湖內水位并減少水量。
據清嘉慶《汶志紀略》和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酉陽直隸州志》等記載,數百年前,民間已采蒿蓼之屬,燒灰浸水熬堿,形成塊狀或液體。以桐籽殼為原料制成者為桐堿,以植物篙干灰為原料制成者為草堿,兩者統稱為“土堿”。
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列出了“鹵堿”和“石堿”兩種,并分別記載了產地及開采加工應用情況。“鹵堿”在“山西諸州平野,及太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鹵,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煉之為鹽,微有蒼黃色者,即鹵鹽也。……凡鹽未經滴去苦水,則不堪食。苦水,即鹵水也。鹵水之下,澄鹽凝結如石者,即鹵堿也。”
最早用路布蘭法全流程制造純堿的工廠是1918年上海人葛廷杰等籌資10萬元,在膠濟鐵路女姑口(青島附近)設立的山東魯豐化學機器制堿廠。當地有煤、鹽資源,水、陸交通兩便之利,但由于技術未過關,資金匱乏,經營不力,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洋堿”源源而來,堿價暴跌,不久即停辦。
內蒙古豐鎮縣第三區黃旗海子在明代稱威寧海,在此海與岱海湖邊,當地居民早巳掃土熬堿,年產萬斤。
《準格爾旗衙門大事記》也記載了開采天然堿的納稅情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初一,伊盟盟長及其協理臺吉在班悌達都根廟會盟,審理了扎薩克、烏審兩旗邊界糾紛案,同時處理了烏審旗貝子獨自征收開采熬肯淖堿湖稅收糾紛,責成烏審旗貝子將所收堿稅銀五百兩,退出二百五十兩給扎薩克一等臺吉。”
20世紀初,我國制革、造紙、肥皂、紡織、染料等工業都有所發展,純堿用量日益增多,而國產由天然堿加工而成的“口堿”則量少質次,售價又較高,四川一些采用路布蘭法生產的小廠,所產也不敷市場所需,因此“洋堿”充斥市場。
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是天然堿主要產區,鄂爾多斯市(原伊克昭盟)又是內蒙古主要產堿之地。據《綏遠通志稿》載:從光緒到民國年間,僅伊克昭盟境內被開發利用的天然堿就有哈瑪太淖、察汗淖、巴顏淖、南察汗淖、大那林淖、大克泊淖、杭蓋堿湖和烏審旗與扎薩克旗交界處的察汗淖等八處。在伊克昭盟各堿湖中開采最早的可能是黃海南岸的大堿湖,每年4~10月堿結于湖底,乘船入水撈取,每年可產堿16000~18000噸。
伊克昭盟的堿湖除旗政府組織經營外,包租的私營業主(俗稱堿柜柜主)就有鄭萬福、董義亭、曹二、高廣富等多人,這一時期在內蒙古伊盟被開采的天然堿堿礦還有鄂托克旗的達拉吐魯淖、葫蘆素淖、烏審旗的哈同察汗淖、達拉特旗的堿坊灣等。此外還有內蒙古卓索圖盟的土默特左翼旗、哲里木盟的杜爾伯特旗,昭烏達盟的奈曼旗、扎魯特旗、咯爾咯左翼旗,阿魯科爾沁旗的堿湖也先后得到開發。
內蒙古天然堿開采歷數百年不衰,民國以來,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抗日戰爭期間都曾大量開采,以解國計民生之急。
明末張自烈撰《正字通》,提出一種灶灰制堿的說法:“俗以灶灰淋汁曰堿水,去垢穢。”我國江漢地區盛產棉花,當地居民“將花殼燒成灰,用沸水浸泡瀝濾,棄渣取汁,倒入甕中,封口經一周則成灰堿。”
我國東北有達布蘇堿泡子和玻璃甸子兩處出天然堿。遼寧省曾有東升堿業公司、天然堿業公司,采取達布蘇天然堿精制成純堿,1916年采天然堿6000擔,自營口、長春輸出至津、滬。
溫都魯王府玻璃山附近的天然堿由鄭家屯漁堿公司承辦,掃集各地堿土經溶解、過濾、煮沸、冷卻、結晶成堿。
作邊長為a的正方形ABCD,延長BC到F使BC=CF,延長DC到 E 使 DC=CE,連接 BD、BE、EF、DF如圖
20世紀20年代初,卜內門“洋堿”復涌入川,同益、嘉裕等堿廠的手工業生產難與抗衡,銷售驟減,同益堿每桶售價降至16元,嘉裕停產一年許。1926年,英艦炮轟萬縣,激起川民抵制英貨,致使卜內門“洋堿”一度絕跡于川。四川純堿生產得以恢復,是年產量上升到1萬多桶。
近代以來我國天然堿工業不僅開發的地域廣了,在加工技術和生產規模上也有不少進步。據《綏遠通志稿》載:在開采上,因地制宜有了一些新的方法。對湖表結晶堿,如哈瑪太淖天然堿礦,在“每歲冬春兩季,池水干涸時,池中遍結厚尺余至二尺之結晶堿層,狀如冰塊。采取時,先將浮面之疏松堿質刮除,后用鐵镢刨掘,裁成大塊,重約一百數十斤,作長方形,排成垛,以待出售。”對堿湖鹵水中的結晶堿,如杭蓋堿湖天然堿礦,“于每年舊歷四月間,堿結于水底,形為小塊,質細,色白。水深尺余,工人入淖中,由水中采取,積累成垛,以待銷售。”對地下天然堿礦,如察汗淖天然堿礦,“每年十月,淖水干涸,即開始采挖。可延至次年春。工人三十多名,每人日可挖五至十塊,每塊重一百五十斤。”加工上,熬制錠子堿的技術已趨成熟,“其熬制方法,先用井水溶化堿末,成波美三十二度內外之濃度,俟其溶液澄清,取其清汁入器,用大火熬煎。迨水分蒸發,漸成濃汁,即灌入長二尺八寸、寬一尺二寸、厚六寸之木模,模上刻有制造之字號,俟定型取出,此即所謂堿錠也。”這種錠子堿型似磚,所以,在哲里木盟達布蘇一帶又稱堿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到了20世紀初,有了用天然堿加工燒堿和小蘇打等產品的技術。據《河套圖志》載:“蒙堿出於苦水池,有東西大小二淖爾。光緒時,以教案兩次賠款租池於陜西官堿局,租期自光緒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起,以三十七年為限。堿局設於神木邊外之窯鎮分售山西、歸化、京津各處。其質,制堿外,可制苛性加里及漂粉。”這里的“苛性加里”即燒堿;其“漂粉”,顧名思義,可能是有漂白作用的洗潔劑。
關于濰坊市污水處理費收取與支出差距較大的問題分析及對策………………………………………………………… 馮斌(8-195)
天然堿開采加工技術的進步,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據史料記載,在天然堿主要產地的內蒙古伊克昭盟,有的年份,可產天然堿1.7萬噸;最高年份,僅杭蓋堿湖一處,可產天然堿0.8~1.0萬噸。在達布蘇堿湖,1910年董立衡創辦了天惠公司,年產面堿750~800噸,產品暢銷東三省,還有一定數量出口日本。與天惠公司同一時期創辦的鄭家屯漁堿公司,從業人員100多人,在玻璃山設有7家作坊生產面堿和堿磚,年產量分別達900噸和210噸。《綏遠通志稿》載:托縣在河口鎮有堿房三處,收買杭蓋堿湖所產之堿,加工堿錠,年產約200噸,輸出外埠者有150噸。四十年代,僅包頭市經營伊克昭盟天然堿收購運銷的商店不下三十戶。從鄂托克旗到包頭市300公里路上,運堿車輛絡繹不絕,在黃河渡口,天然堿堆放之垛儼若山阜。到1949年,天然堿主要產地的內蒙古伊克昭盟天然堿工業產值達19.3萬元。
正說著,天空傳來“突突突”的聲音。壺天曉遠遠地感應到,一架架含有云石粒子的直升機正載著大批援軍趕來。它們的速度極快,像是在跳躍著飛行、閃移。
天然堿工業的發展,使一些經營有方的私人業主大獲其利。據《鄂托克旗富源調查記》載:鄭萬福等26人集資一千股十萬元,于民國十二年在綏遠實業廳呈請備案,開辦了“大興堿業股份有限公司”,包租開采察汗淖、納林淖和哈馬日格臺淖,年開采天然堿350萬斤,可制錠子堿208萬斤,年銷售收入41600元,除去交納稅金、支付工人工資等一切費用,年可獲純利潤17000元。另外,一些天然堿產地,天然堿工業成了稅收的主要來源。1937年,擁有較多天然堿資源的鄂托克旗,其出租天然堿湖的稅金和收取天然堿出境稅兩項達4.7萬元,占該旗全年收入的58.8%。由上可見,這一時期,我國天然堿開采的地域廣了,開采加工的規模大了,技術水平提高了,經濟效益好了,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大了。
在ArcGis10.2中,將7個評價因子按照表3所示分類標準進行賦值,并以30 m×30 m的像元大小對其柵格化,隨后將因子的組合權重值在柵格計算器下疊加處理,即得到各評價單元的易發性指數。最終得到單元的易發性指數范圍為0.99~9.99,數值大小與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小呈正相關。為了方便直觀,將結果進行0~1之間線性歸一化處理,并且以0.05為步長繪制單元值累計頻度分布曲線(如圖1所示)。其中,A表示某一特定值單元的面積占研究區總面積的百分比,B表示小于某一特定值的累計面積與研究區總面積的百分比。
1791年法國醫生路布蘭以食鹽為原料,制得了純堿,是為路布蘭制堿法。此法的缺點是難以連續生產,又需硫酸作原料,設備腐蝕嚴重,產品質量不純,原料利用不充分,價格較貴,且臭氣四溢,生產環境惡劣。
我國以芒硝為原料采用路布蘭法制造純堿,以四川為最早。四川彭山縣盛產芒硝,年產1500噸。清朝末年在彭山縣青龍場由官商合辦同益曹達工廠,民國初年(1912年),改為民辦,由清末舉人周紫庭(彭山人)等人集銀3萬元,改辦成同益曹達股份有限公司。聘日本工程師按路布蘭法制堿工藝設計:將石灰石、芒硝、煤按比例粉碎和勻,經反射爐煅燒、冷卻、浸取、蒸發、烘干即得純堿。1913年,建成投產,產品商標“雙馬牌”。投產初期,以天然芒硝(生硝)為原料,產品含碳酸鈉僅30%~40%,年產約80桶(每桶50公斤)。1918年改用無水芒硝為原料,產品含碳酸鈉提高到60%左右,年產約500桶。1914~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亞交通梗阻,卜內門公司入華“洋堿”銳減,堿價猛漲,同益廠所產純堿以每桶26銀元之價暢銷于夾江、邛崍、成都等地,獲利甚豐。
1919年,成都西藥商牟云章、照相商鄭霖云、華西中學教師陳元伯等人發起,集資3萬元,在樂山嘉樂門創辦嘉裕堿廠。以彭山產芒硝為原料,采用路布蘭法生產工藝。日產30~40桶,年開4至5個月,產堿4000桶。產品商標“旭日牌”,銷往邛崍、吏江、榮縣、樂山、成都、重慶等地。
尚有開濟、裕民兩廠,亦用路布蘭法的后半段工藝生產純堿。1920年興建裕華鉀鈉工廠,此后又有蜀新化學工藝廠、江津開源堿廠、巴縣川東公司和堿務公司、重慶堅泰堿廠等創辦。這些廠全以芒硝為原料,小規模生產純堿。
接報后,湛江海上搜救分中心立即使用廣東智慧海事平臺搜索附近應急救援力量,調派附近的海事直升機前往核實情況,指令海巡0925立即前往救援并作為現場指揮船,協調湛江海事局、海監、漁政、公安邊防等6艘船艇負責現場警戒,隨后,一艘消拖兩用船及一艘三用工作船分別從遇險船兩舷接近遇險船實施消防救助,待火勢減弱后,救助直升機抓住時機立即將船上受傷人員轉移至陸上,送往醫院進行下一步治療。
1923年甘肅大興堿業公司也開采天然堿加工,年產純堿2200擔。
敦禮晃晃悠悠地來到洗漱間,一張蒼白的胡子拉碴的臉出現在鏡子里,嘴角有氣無力地耷拉著。因為太多的睡眠,眼皮倒是很輕松,兩個眼珠子像兩只奄奄一息的小獸蜷在后面,他盯著鏡子看了一會兒,心里竟和女子一樣生出些幽怨。
曾國荃、張之洞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也記載了用天然堿制取錠子堿和納稅的情況,“舊通志,堿出定襄,土多斥鹵,居人刮而煉之,即成錠,鬻販四方,業者頗眾”。“《元史》晉寧硝堿歲課二十六錠七兩四錢。”
1861年比利時人索爾維以食鹽、石灰石和氨為原料,制得了碳酸鈉和氯化鈣,是為氨堿法。氨堿法使生產實現了連續性生產,食鹽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產品質量純凈,因而被稱為純堿,但最大的優點還在于成本低廉。1867年索爾維設廠制造的產品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銅制獎章,此法被正式命名為索爾維法。
In this section, the forward conduction characteristics,bloc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urn-off performance of SiC GTO and SiC ETO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高齡產婦產后都很虛弱,一定要吃些補血的食物,但不能吃紅參等大補之物,以防虛不受補。比較適合的是桂圓、烏雞等溫補之物。此外,要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促進傷口愈合,牛奶、雞蛋、海鮮等動物蛋白和黃豆等植物蛋白都應該多吃。
我國天然堿因產地不同有口堿和泰康堿之分。華北、西北一帶鹽堿湖星羅棋布,冬天湖面冰封時結出的堿霜或采自湖中的結晶堿經熬制可加工成堿錠。這堿錠大多在張家口、古北口集散,故稱為“口堿”,名滿天下。“泰康堿”產于河南泰康縣,該地黃河水中含有堿質,當地人引水入板面,以日光蒸曬,干后即得堿面,在鄰近各省銷售。
19世紀末,英堿開始輸入我國,卜內門公司于1900年在上海設立分公司,名“卜內門洋堿有限公司”,聘請在華傳教多年,熟悉中國情況,精通漢語的李德立為首屆總經理,統轄各省市營業,各大商埠的分公司都由他一手次第創設。
2)裂縫寬度大于0.3mm的環向裂縫,屬結構受力裂縫。但隧道結構為拱形截面受力,此類裂縫不影響結構的安全性,采用環氧樹脂漿抹面封閉,滲漏嚴重的,先排水后封閉處理即可。
“洋堿”由于質優價廉日漸壟斷市場,“口堿”日見萎縮,至1914年我國年用堿量達3萬多噸,其中“口堿”僅占1/7,余則盡為“洋堿”,尤以卜內門為甚。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亞交通梗阻,洋堿輸入銳減,卜內門乘機囤積居奇,堿價暴漲,最貴時竟高出戰前售價七八倍,還有行無市。我國造紙、玻璃、肥皂、印染、冶金等以堿為原料的工廠十有七八被迫停產,市民無堿,只得以酸饃為食,給國計民生帶來很多困難。
范旭東在創辦久大精鹽公司成功之后,有志于食鹽加工業,遂邀陳調甫、王小徐等有識之士,試用海鹽制堿。初試獲成功后,于1918年集資40萬元,在天津成立永利制堿公司,在塘沽設廠,采用索爾維法制堿。索爾維法制堿技術復雜,流程冗長,且制造技術為國際索爾維公司所壟斷。因此,永利制堿公司在技術上幾乎需要從頭摸索起,困難重重。

久大精鹽公司駐津辦事處
卜內門公司的經理李德立曾當面對范旭東說:“堿對貴國確實非常重要,只可惜辦早了一點,再遲三十年不算晚。”但范旭東不畏所難,仍迎著困難創辦堿廠。

永利堿廠
1919年永利制堿公司開始在美國設計,1920年破土動工建設廠房,1921年聘請留美博士侯德榜為技師,又聘美國專家來華協助。建設初期遇到的廠房建筑和設備加工等項困難,在范旭東主持下逐一得到解決,1922年試工。由于沒有掌握索爾維技術的關鍵,又使用海鹽為原料,用硫酸銨代替粗氨液,這些都是世界氨堿廠所少見的。當時國際上一般使用地下鹵水為原料,氨則用煉焦副產的粗氨水。因此,開工不久便發現矛盾百出,蒸餾塔的管道堵塞,碳化塔的冷卻水箱配置不合理,煅燒爐又被燒裂,紅黑堿出現……因技術不過關,久久沒有出貨,借用資金已超過額定資本的數倍,企業3次瀕臨倒閉。范旭東在李燭塵、侯德榜、陳調甫等人支持下毫不氣餒、不動搖,一方面借重久大精鹽公司和金城銀行的資金搶渡難關;另一方面廣延人才,在侯德榜的領導下用科學的方法,刻苦鉆研技術,終于在1924年開始出堿。

永利堿廠創始人范旭東、侯德榜、李燭塵
國產純堿開始應市時質次量少,貨源很不穩定,在市場上并不受歡迎。當時壟斷中國堿業市場的卜內門公司,看到中國要自己制堿,極為惱恨,屢次要挾永利,妄圖以增加鹽稅、借口技術與經濟合作等名目達到扼殺、吞并的目的。永利對此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一方面進行揭露,另一方面則埋頭苦干,整頓業務,改進設備,提高技術,使產品質量和數量均日漸提高,1926年6月29日終于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顏色潔白,碳酸鈉含量>99%,范旭東為把中國生產的優質產品區別于“口堿”和“洋堿”取名“純堿”。同時還利用日本市場上出現的機會,擊敗了卜內門降價傾銷的計謀,使卜內門在中國、日本兩大純堿市場腹背受挫,最終不得不簽訂在日本代銷永利紅三角牌純堿的協議和認定有關純堿價格必須和水利協商的原則。自此,永利純堿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出口到日本、朝鮮等國。1926年8月在美圍費城博覽會上質地優良的永利紅三角牌純堿榮獲金質獎章。永利純堿的成功在世界上是第31位,在遠東則是第一位,比技術先進的日本還早一年,這是我國近代化工史上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
以此將各觀察指標小于等于截點值定義為低比值組,高于截點值定義為高比值組。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比較見表1和表2。

永利堿廠萬國博覽會獎章

永利萬國博覽會獲獎證書
永利制堿公司在戰勝卜內門后,生產年年上升,使進口洋堿的市場占有率日益縮小。
通過十年奮斗,1928年永利不論從技術、市場、經濟等方面都得到進展。這時侯德榜才靜下心來對從事制堿工作以來的經驗教訓進行系統的技術總結,為此他嘔心瀝血,用英文撰寫了一本《Manufacture of Soda》(《純堿制造》),1933 年在紐約出版,這是一本絕無僅有的詳細論述索爾維法制堿的專著,書中把封鎖了七十多年的索爾維法制堿技術全面公開,當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極大反響,很快成為暢銷書,從而確立了侯德榜成為世界制堿技術權威的地位,為中國的化工界爭得了榮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