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飛
不久前,不少媒體紛紛轉載成都商報記者采訪近來名噪一時的北京慶豐包子鋪副總經理徐林的一則消息,引人注目的標題是“慶豐包子鋪收藏起主席用過的餐桌餐具”。
看到這則消息,情不自禁地聯想起35年前與之非常近似的那則消息:1978年底,中共中央黨校組織學員到北京市郊紅星養豬場參觀機械化養豬,大家看到在該場的會議室內,將曾經來場視察的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在那里用過的物品,如熱水瓶、茶杯、椅子等陳列在特意制作的玻璃櫥柜中。學員王立本于1978年12月29日給華國鋒同志寫信批評這種做法。他在信中說:“今后,您還要到千千萬萬的基層單位視察工作,假如也都模仿起來,在人們精神中會產生什么影響?”王立本建議:“從今以后,對健在的黨、國家和人民的領袖,不要用這種方式表示敬愛。”華國鋒同志1979年1月16日給王立本寫信答復,信中說:“你提的意見很好,我已托北京市委領導同志對紅星養豬實驗場的同志們做了思想工作,將陳列物品撤去,以后如有類似情況都照此辦理,以繼承和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國內多家媒體曾對此事作專門報道。
以上兩則消息,一則發生在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之時,一則發生在改革開放已歷35年之后,但其核心情節及其蘊含的價值取向卻驚人的相似。這從一個側面使人感慨歷史的進步是何等緩慢!
歷史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第一,肅清封建主義思想遺毒仍然任重道遠。“慶豐包子鋪收藏起主席用過的餐桌餐具”,這樣的事,以前在中國曾出現過許多事例,特別是在“文革”期間。九大時毛主席用過的杯子、筆、紙都曾被代表們爭先恐后地珍藏,毛主席贈送工宣隊的芒果復制品更是被各地千萬人列隊迎接。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歷史,社會大眾中,都不可避免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響。再加之在社會建設上長期缺乏堅定的、深刻的、有效的肅清封建主義思想遺毒的教育,這就使得至今在社會生活中封建主義殘余思想的影響忽隱忽現。
第二,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難以掩飾現代文明及公民意識的匱乏。改革開放35年,GDP成幾何級數增長,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但相比之下,社會和公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公民意識卻并沒有相伴而行,其提升的速度已經遠遠落在物質文明的后面。領袖人物吃過的東西,就趨之若鶩,領袖人物用過的東西,就視若珍寶,這種現象仿佛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更令人憂慮的是,我們對提升包括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在內的現代文明,還缺乏緊迫感和責任感。
第三,媒體和宣傳還缺乏積極的引導。稍加注意就會明顯感受到,對兩個同一類型的事件,35年前后媒體和宣傳的反映卻很不一樣。35年前,媒體對養豬場收藏主席用品的報道,是鮮明地表達了解放思想、弘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價值取向,對社會進步起了積極的引領作用;而35年后媒體對包子鋪收藏主席用品的報道,更多的是為吸引讀者眼球的直觀表述,價值取向含混不清。是媒體的認知能力和思想水平下降了呢,還是對媒體的管理和指導需要改善呢?
第四,有關部門還缺乏積極的作為。既然35年前黨的領袖人物就有“以后如有類似情況都照此辦理,以繼承和發揚我黨的優良傳統”的意見,那么,對35年后的“類似情況”,有關部門是不是可以參照辦理,對群眾的熱情加以引導呢?廣大人民群眾對習主席力行群眾路線,厲行黨風政風規定措施衷心稱贊,對反腐斗爭的決心和魄力寄予厚望。及時加強對類似“慶豐包子鋪收藏餐桌餐具”現象的輿論引導,無疑是新世紀的一次生動的民主意識、公民意識的教育,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