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代曉清 杜洪琳
(成都師范學院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130)
數字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風險及其對策
張玲玲 代曉清 杜洪琳
(成都師范學院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1130)
基于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現狀,闡述了可能產生的著作權侵權風險。根據可能產生的侵權風險,重點探討了有效規避數字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的應對措施,包括充分利用開放教育資源、與作者達成開放內容授權、增強用戶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意識、利用技術手段規避著作權侵權、謹慎對待著作權法指出的“合理使用”情況等。
數字教學資源 著作權侵權 侵權風險
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部明確指出,“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點”[1]。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明確指出了“整合信息資源,提高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行動”的發展任務。
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同步更新、配套使用,可輔助老師進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數字環境下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習慣,促進教與學互動方式創新[2]。目前,國內已有300多所高校開展了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建設[3],孫榮曾對20所“985”高校調研了數字校園環境下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運行策略[4],王亞希等探討了高校現代化教學資源建設及應用[5],李慶華[6]開展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架教學資源服務管理平臺研究。據研究現狀可知,關于數字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現象與保護措施問題,鮮有學者進行研究。數字教學資源建設不單是教學資源數字化存儲,更應重視解決資源建設與利用過程中的瓶頸問題,更應加強作者著作權益保護的研究。
3.1 著作權與著作權法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7]。著作權法明確規定,著作權主要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其他應由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共17項。教學資源主要由圖書館、教務處、老師等提供與建設,教學資源利用方則主要是老師、學生、科研人員,雖然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服務不涉及任何經濟利益,但數字化教學資源絕大部分受著作權保護,著作權侵權現象極易出現,如圖1所示。面對數字教學資源的復雜現狀,筆者認為應從資源建設與資源利用兩方面充分重視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研究,基于兩條線思考有效規避著作權侵權的策略和措施,充分保障作者著作權益,保證資源建設者與資源利用者的合法操作。

圖1 數字教學資源侵權風險路徑
3.2 數字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風險分析
著作權法原本只針對紙本資源,隨著電子資源指數式增長,數字化作品也逐漸受著作權法保護,例如新增加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在網絡環境下,作品權益保護仍然存在很多空點與盲點,教學資源服務必須要解決好易于引發著作權風險的資源建設與利用問題。
3.2.1 復制權侵權風險
在資源建設環節,部分數字教學資源是通過館藏紙本文獻數字化[8]而獲得的,而館藏資源幾乎都是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館藏電子化雖然不是傳統形式上的復制,但從紙本資源轉變為數字資源是否也是版權意義上的“復制”行為[9]?是否侵犯了作者著作權的復制權?2000年國家版權局公布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明確指出: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制品,不論已有作品以何種形式表現和固定,都屬于中國著作權法所稱的復制行為[10]。所以,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圖書館擅自將館藏紙本文獻數字化并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服務,其合法性值得商榷[11]。在資源利用過程中,用戶因電子資源復制的易操作性而連續、系統、批量、集中式復制資源,進行更廣范圍的二次傳播利用;或是通過復制行為提供給朋友、校外人員使用等。
3.2.2 匯編權與署名權侵權風險
圖書館等資源建設方根據學校教學需求,對某些學科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確保所整理的教學資源更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實用性,更加方便用戶按需索求。用戶根據自我需求或本著資源共享的理念,對某些作品或資源進行重點內容采集,部分選擇性組織作品,以滿足教學、科研、交流需要。資源建設方或用戶對作品進行選擇性匯集形成新作品,資源整理方式上屬于匯編行為,根據著作權法規定行使著作權相關權利理應先取得作者的許可,否則構成侵權。同時,資源建設者與用戶很有可能在作品選擇性整理組織時未注明原作品的作者,僅在新作品完成后署匯編者名。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歸屬,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那么,即便是基于為教學服務的初衷,編排新的教學資源,甚至為作品署名,屬于合法行為嗎?
3.2.3 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風險
網絡技術的深入應用,既便利了人們的學習與交流,同時也帶來了侵犯私人權利與利益的危險,面對網絡環境這把“雙刃劍”,我們須嚴肅對待教學資源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傳播范圍等。很多高校開設遠程教學服務,或創辦職業技術學院、三級學院,或與其他高校共享教學資源;部分用戶也可能將教學資源傳播給身邊的朋友,教學資源可能因此而在網絡環境下廣泛傳播與利用。著作權法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雖然網絡傳播教學資源僅是出于學校發展與教學需求,不帶任何商業色彩,但其本身的傳播行為是否存在侵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是否使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嚴重挑戰[12],這一點也必須引起圖書館與用戶的重視。
3.2.4 翻譯權侵權風險
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出于廣泛搜集國內外教學資源,將部分國外作品翻譯成中文,以供用戶利用國外該學科的教學資源;老師出于向學生提供最新國際學習資料,翻譯部分外文教學資料。雖然圖書館或老師的翻譯目的純屬為提高教學質量,與國際教學水平接軌,但資源獲取方式本身屬于翻譯行為,對此可能存在侵犯翻譯權的風險,原則上是否應先取得作者的許可,需謹慎而為之。
另外,關于美術、電影、攝影、音樂、傳媒等相關專業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利用,可能會涉及作者的展覽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攝制權等著作權的侵權現象。教學資源類型繁多、來源方式不同、表現形式各異、使用需求巨大等因素,著作權侵權風險劇增,重視著作權侵權風險研究,全方位探索規避著作權侵權途徑與著作權保護措施迫在眉睫。
著作權侵權風險在各種著作權利中都極易產生,面對如此嚴峻的現狀,各高校圖書館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維護著作權人利益。目前,國外有高校成立了著作權協調委員會[13],專門負責解決作品侵權問題;有些圖書館為了避免因文獻復制而侵權,在系統中取消了文檔的剪、貼、復制、發送等功能[14]。筆者從以下幾點詳細論述關于規避數字教學資源著作權侵權的措施。
4.1 廣泛利用開放教育資源
開放存取運動極大推動了信息公共獲取,信息資源公共獲取的適用范圍就包括教育類信息。開放教育資源指免費為教育者、學生和自學者提供可用于教學或研究的數字化學習資料,開放教育資源包括學習內容、工具和實施性資源[15]。興起于2012年的幕課(MOOCs)[16]是目前開放教育資源最主導的實踐方式,開放教育資源運動進一步擴大了教育類信息公共獲取的范疇[17]。2001年,麻省理工學院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啟動了開放課件計劃,宣布將學校的課程教學以視頻形式免費提供給全世界需要的地方,做出了開放教育資源實質性的一步。最近,又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加入edX和Coursera幕課平臺,供全球師生免費使用,如表1所示。同時,網絡免費的OA資源也逐漸增多,不僅有規范化同行評審,保證其文章質量與學術價值,更因其可以免費供用戶檢索、下載和復制,不用擔心著作權侵權而被廣泛利用。
開放教育資源是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優質開放資源,部分期刊的影響因子甚至已經超過13,這些資源都可以免費獲取與利用。鑒于此,數字教學資源的搜集與組織可以適當納入與本校課程教學相關的開放教育資源與OA期刊資源。筆者認為利用公開免費、已解決著作權問題的高質量開放教育資源,是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途徑。

表1 部分開放教育資源
4.2 與作者達成開放內容授權協議
“開放內容授權”是在著作權人保留著作權的基礎上,慷慨地允許他人獲取和使用其作品,行使包括復制、出版、傳播等在內的排他性權利[18]。基于開放內容授權,公眾認為包括對作品的再利用、再修改、再混搭及再散布都不算侵犯著作權。國內外很多機構組織通過促進開放內容授權,獲得作品的開放內容,極大促進了作品的再創作與資源再利用。英國data.gov.uk網站[19]、開放教科書計劃[20]、謝勒基金會開放教科書大挑戰[21]、維基教科書[22]等,在踐行開放內容授權上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通過開放內容授權而獲得的教學資料,申請者可以對所獲得的作品進行修改、數字化處理、翻譯、復制、傳播。作者通過部分權利讓渡,既保障了自身的財產權益,同時釋放了作品作為人類知識造福社會的職能。申請者通過獲取部分著作權,既有效規避了著作權侵權問題,又擴大了資源建設渠道。專業教科書因其價格昂貴、圖書館復本量不足而較為缺乏,嚴重影響了學校教學,若圖書館通過開放內容授權能將教科書數字化傳播,將顯著減輕圖書館、學生的經濟壓力,有效保障師生教學資源需求。所以,筆者認為對于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與作者達成開放內容授權協議而獲取資源,是有效避免著作權侵權、保證教學資源合理合法建設的重要途徑。
4.3 增強用戶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意識
國外高校關于教學資源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法規比較健全,重要的是用戶有較強的著作權保護意識,十分尊重作者的知識產權。而國內高校用戶教學資源著作權保護意識淡薄,相關法律知識教育跟不上。所以,增強用戶對著作權的保護意識,加強著作權法知識普及,是避免著作權侵權的又一重要途徑。比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等高校圖書館詳細解釋了教學資源使用說明、版權公告。關于增強用戶著作權保護意識,筆者有幾點建議:①向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學習,明確告知用戶相關規章制度,并告知侵權后果。②對用戶進行著作權法、知識侵權的宣傳與培訓,通過著作權侵權案例講解,告知著作權侵權的利害關系。③在用戶利用教學資源時,與用戶達成相關許可協議,用戶同意則可使用,不同意則無法利用資源。④在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中,鏈接著作權法原文或相關的法律法規。⑤學校或圖書館制定規范的管理條例、制度說明、懲治措施等約束條款。
4.4 利用技術手段規避著作權侵權
事實上,目前很大一部分數字教學資源仍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因為資源僅是用于學校教學,不涉及任何商業行為,通常情況下不構成著作權侵權。但由于網絡傳播便捷、數字資源易復制,或許我們正在同著作權法“打擦邊球”,所以從技術上對教學資源利用進行一定控制,確保作者著作權益十分必要。具有標桿性作用的CALIS“高校教學參考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項目[23]利用數字版權保護(DRM)技術有效避免了著作權侵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考慮DRM技術的應用。另外,曾婷、肖燕[24]詳細論述了基于技術手段保護作品著作權,包括IP地址來源過濾、代理方式、基于憑證的方式等,這里不再贅述。
4.5 審慎對待著作權法指出的合理使用情況
關于規避著作權侵權現象,還應特別注意受著作權法保護作品的“合理使用”情況,因合理使用的空間、范圍、程度、時限等較模糊,稍有差池,可能就會違反著作權法。筆者認為,可以在合理使用環境下,就處于著作權法保護范圍內的資源與著作權人協商,通過共同討論商定出按一定時間范疇或資源利用百分比進行資源利用,在作者許可下合法利用,從而遠離作品著作權侵權風險。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制定了“開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高等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進高等教育精品課程、圖書文獻共享、教學實驗平臺等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任務。數字教學資源建設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任務的重要實踐,解決好資源著作權保護問題,將加快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建設與應用。數字教學資源因其復雜現狀,著作權保護比一般數字資源更難,既要充分發揮知識作品的教育意義,又要保障作者的著作權益,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1]溫海龍.試論數字化校園中的教學資源建設問題[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31-134.
[2]劉硝亞.知識管理在數字化校園教學資源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基于Web2.0的教學資源共享設計[D].昆明:云南大學,2010.
[3]張兆富.基于.NET的新疆基礎教育資源庫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1.
[4]孫榮.論數字校園環境下高校教學資源的整合運行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2(5):46-51.
[5]王亞希,周紅春.高校現代化教學資源建設及應用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0(6):73-76.
[6]李慶華,付玉,洪璇玲,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架教學資源服務管理平臺[J].現代教育技術,2011(1):73-76.
[7]百度百科.著作權[EB/OL].[2013-10-11].http://baike.baidu.com/view/26789.htm.
[8]王一伊,王鐵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參考書數據庫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1):126-127.
[9]殷沈琴,葛家翔.電子教學參考資料系統的研究及其基于JSP技術的設計[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4):52-55.
[10]國家版權局.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S].2000.
[11]花芳,肖燕.電子教學參考資料系統中的版權問題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30-33.
[12]李振錢.“高校教學參考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項目建設的幾點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4):53-55.
[13]Anderson J,DeMont L.Treading carefully through the murky legalities of electronic reserves[J].Computer in libraries,2001(6):40-45.
[14]花芳,肖燕.電子教學參考資料系統的著作權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04(10):45-48.
[15]李亞婉.開放教育資源:國際遠程開放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2007 ICDE SCOP會議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07(9):73-76.
[16]百度百科.幕課[EB/OL].[2013-10-19].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rCWCvze0dwNRjb0LFnrDkFqV_NKJHaW3 AlTUlyPtjk_7jZh5nsJFSUIqXa9rmxkoiWtQeuURjdp-uHG 5dCQna.
[17]夏翠軍.信息公共獲取及其相關概念的梳理[J].圖書館雜志,2009(5):16-18.
[18]張衠.政府信息著作權授權的新路徑——“開放內容授權”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21):120-124.
[19]邱炯友.政府電子出版品暨信息之開發與應用:英國著作權觀點之省思[J].大學圖書館,1999(4):107-119.
[20]開放教科書計劃[EB/OL].[2013-10-19].http://www.opentextbook.org/.
[21]謝勒基金會開放教科書大挑戰[EB/OL].[2013-10-19]. http://www.saylor.org/2012/02/otc-fourth-textbook-released/.
[22]維基教科書[EB/OL].[2013-10-19].http://zh.wikibooks. org/wiki/Wikibooks:%E9%A6%96%E9%A1%B5.
[23]中國高校教學參考信息中心[EB/OL].[2013-10-21]. http://iri.calis.edu.cn/cm/main.jsp?iplogin=1.
[24]曾婷,肖燕.電子教參系統服務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調查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4(9):15-20.
張玲玲女,1986年生。研究生學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競爭情報。
代曉清女,1979年生。研究生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
杜洪琳女,1976年生。研究生學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250.76
2014-05-13;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