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蔚 吳曉婷 (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313000)
公園,在古代是指官家的園林,有關書籍記載著周文王的“靈囿”, 秦代的“上林宛”等古代園林。在現代一般指作為自然觀賞或是供公眾休憩游玩的公共區域。《公園設計規范》中這樣定義:“公園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等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境的公共綠地。”
隨著社會變遷,公園的發展從古代園林逐步轉變成近代公園。公園的設計也逐步近代化,公園中加大了綠化力度,增添了大量娛樂和服務設施。公園對于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閑暇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今城市內各類的景觀公園越來越多,但許多公園在設計上仍存在著不少問題。設計師過于追求形式上的“美”,卻忽略了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設計師應該以人為本,營造符合游人行為心理的、舒適休閑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公園生態環境。
本文通過對浙江省湖州市霅溪公園中游人的行為類型和特征進行實地觀測和問卷調查,以觀測和調查的數據資料為基礎,分析游人的行為與環境,行為與心理之間的關系,切實尋找符合游人行為心理需求的公園景觀設計方法。
環境是相對于一個中心而言的會產生某些影響的所有外界事物。一般指相對于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自然環境要素。
行為是指人們一切有目的的活動,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人的行為與個人本身有關,而且還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心理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的主觀反應,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
環境行為心理學揭示各種環境條件下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發生發展的規律。它的內涵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費舍、貝爾與鮑姆等人認為,環境心理學是對行為和構造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的科學。
在公園中游人行為活動主要可以分為四種:步行活動、逗留活動、休憩活動和娛樂活動。
通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對霅溪公園進行的多次觀察與問卷調查發現,步行又包括散步、過路等行為,逗留又包括站立、停留等行為,休憩又包括坐憩聊天、看書等行為,娛樂又包括戲水玩耍、喂鴿子等行為。
1.散步行走對環境的需求
散步行走等步行活動是游人最常見的行為,霅溪公園地理環境靠近湖州市婦保院,許多檢查完身體的婦女會來公園休息,清晨傍晚會有老年人散步。因此在觀察中發現游人一般會選擇較為平坦,無臺階變化的路面來行走,除了快速過路的人不太注意周邊景觀,其余散步者會對步行路徑的周邊景觀做出一定選擇,或追隨樹蔭、花木行走,或沿著觀賞水系行走,在步行的同時享受公園環境、放松身心(圖1)。
2.站立停留對環境的需求
站立停留等短時間內的逗留行為,看似具有偶然性,但實際上也反映出人們對于環境的必然選擇。例如霅溪公園內設有一堵“吳興賦”景觀墻體(圖2),設計初衷是希望人們可以停留下來看看古人對于湖州的優美文字描述,但實際觀察中發現在該景墻前停留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因為景墻前均為裸露的鋪裝,無一定的遮蔭設施。其次公園內曲形水池的一端具有跌水假山,跌水下方養有紅色錦鯉,該處是觀測到短暫停留人員最多的場地。可見,短暫逗留對于綠蔭、能吸引人眼球的景觀元素具有一定的要求。
3.坐憩聊天對環境的需求
游人坐憩聊天等休憩活動主要發生在公園內有休息座椅或是長廊花架的區域 (圖3)。通過初冬至初夏為期半年的觀察,發現坐憩活動對于光照有強烈的選擇性,冬季時節多發生在陽光充足的休息設施上,初夏時節則發生在濃蔭遮蓋的休息設施上。其次對周邊景觀也更為挑剔,有花可賞、有水可觀的環境對需要坐憩的人們更有吸引力。再次需要有適宜的空間尺度和較好的視野,背后有適當的遮擋,前方視野良好的場地比較受人青睞。
4.戲水玩耍對環境的需求
進行娛樂活動的主要為兒童和少年,觀察中發現此類活動主要發生在可以進行戲水活動的水景區域,具有地面圖案的雕刻區域、鴿子飼養區域。此類以娛樂、游戲為主導的活動對于綠蔭、花草等景觀設施,以及空間尺度等影響人心理感受的因素均不挑剔。

圖1 步行區域圖

圖2 “吳興賦”景觀墻

圖3 坐憩區域
從游人的行為心理需求出發,公園的整體設計模式需符合安全性、私密性、社交性、生態性設計要求。
所有設計的初衷都要考慮使用的安全性,設置樹籬,種植樹木,將公園范圍與城市街道分離開來,再不完全封閉的情況下盡量保證游人的安全。按不同活動的需求將公園劃分成開放區域、半開放區域和半私密區域,開放區域主要針對步行、健身活動,半開放區域針對逗留和兒童游戲活動,半私密區域則針對休憩活動。公園內的設施設計要滿足交往需求,休息座椅的擺放,景觀小品的設置都要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繁華喧囂的都市公園里,綠化必須體現生態性,無論是種植一棵樹還是種植草坪花卉,都要考慮到環境效益的發揮,并滿足游人對于綠色的渴求。
1.步行環境設計
對于步行環境,一般人常有這樣的心態,喜歡選擇近距離且平坦無障礙的路面進行步行活動。所以設計師在進行平面路線布局設計時要考慮游人的心理,盡量少設計高低臺階,在鋪裝設計上使用自然平緩的材料較為合適。同時要兼顧游人的觀景心理,在步行道路上精心配置植物景觀,使人們可以享受綠蔭,可以四季觀花,可以親近水體,鼓勵步行者做一定的短暫停留。
2.短暫停留環境設計
短暫逗留的空間一般與步行環境穿插設計,可采取設置雕塑、水景、四季花卉等景觀元素來吸引游人駐足觀賞。在這些景觀元素的最佳觀賞點設計師應合理布置遮蔭環境,因采取相對平坦的地面設計,并與純粹的步行區具有一定的分隔。
3.長期坐憩環境設計
對于休憩的環境人們常會謹慎選擇。在冬天對陽光的需求以及夏日對樹蔭的需求下,公園的坐憩設施需設置在落葉大型喬木的附近,并在喬木下設置四季觀賞花木,讓坐憩設施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使休息者感受植物的魅力。同時視野所及之處又需要有自然景色或人工景致可供觀賞,整體環境要吸引人,才能讓人做更長時間的停留、觀賞。
4.兒童活動環境設計
兒童活動區域首先考慮安全性,其次是設置滿足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娛樂設施,以滿足兒童的“興趣度”“探知欲”和“表現欲”。另外在設計兒童區域時還應考慮監護人的休息區域。在兒童活動空間的邊緣區域設置座椅、長凳等休閑設施,滿足兒童監護人休息及監護兒童的需求。
5.健身活動環境設計
以健身為主的活動需要一定的活動器材。公園常見的有健身運動器材、老年娛樂器材等。空間上也要進行劃分,對于相對封閉的環境,可以設有健身器材供游人使用,而略微開闊的空間常用來開展老年集體舞活動。
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逐步成為人們追求的重點。公園景觀設計要側重以人為本,考慮人們的行為心理,以人們的需求為出發點來進行設計。本文以實地調查的方法探討游人行為心理對公園環境的需求,尋求符合各年齡段游人需求的公園景觀設計模式。
(指導老師:劉佳妮)
[1]CJJ 48-92,公園設計規范[S].
[2]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阿爾伯特J·特拉里奇(美),王求是,高峰(譯).大眾行為與公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4]克萊爾·庫·馬庫斯(美),俞孔堅等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中國建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