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 夏君玫 林勁楊 張偉偉
(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長沙 410083)
從1979年起至今大規模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表明,我國學生耐力跑和肺活量指標30余年來持續下降,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學生比例明顯增加[1]。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應該引起每個家庭的高度重視。
在中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一年級中隨機抽取A班和B班學生作為實驗組學生(通過征得家長同意,家長表示愿意配合參與實驗的學生,男生48人,女生47人),學生家長95人參與實驗;進行家校協作模式的體質健康促進的實驗干預;在中南大學鐵道中學初中一年級中隨機抽取C班和D班學生作為對照組學生(男50人,女46人),不施加任何實驗干預。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有關學生體質健康、體質健康促進和家校合作的文獻資料。
1.2.2 實驗法
教師采用循序漸進和區別對待的原則指導學生制定針對性的運動處方(見表1)。通過召開健康教育講座、發放體質健康促進手冊、家長會和教師家訪等形式與家長溝通聯系并獲得家長的同意與配合,采用創建QQ群與家長建立信息的溝通渠道。
以契約式鍛煉[2]為載體,與學生和家長簽訂契約,家長和學生積極履行契約完成鍛煉任務,共同完成家校協作模式的體質健康促進的實驗干預。在實驗中家長全程參與陪同子女完成鍛煉任務,每周將鍛煉計劃完成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則根據信息反饋不斷調整鍛煉任務。
干預時間為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實驗組學生家長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個體的主觀感覺和靶心率進行運動強度的監控。對照組不進行任何實驗干預。
為觀察實驗干預的有效性和適用性,課題組借鑒《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3],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和實驗學期末分別測試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實驗、坐位體前屈、握力和立定跳遠等指標。在實驗前和實驗學期末對學生家長根據《國民體質監測》中規定的指標進行體質測試。
所有數據用SPSS 12.0計算機軟件作統計學處理,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顯著水平取=0.05。
2.1.1 身體形態
表2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高、體重和胸圍在實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沒有顯著性差異。表明該年齡段的身體形態是以自然增長為主,體育運動對身高雖有促進作用,可能因為實驗周期較短或身體形態受遺傳因素影響所以效果并不顯著。
2.1.2 心肺功能
表3數據表明,實驗后,實驗組男、女生的肺活量結果較實驗前均有提高,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男、女生也有提高,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臺階實驗測試中,實驗組男、女生實驗后測比前測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沒有顯著性差異。這也表明課題組設計的運動干預實驗,在家長的參與和督促配合下,學生的心肺機能得到明顯提高。
2.1.3 身體素質
從表4來看,實驗組男生的握力、立定跳遠和坐位體前屈成績明顯提高,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女生的立定跳遠和坐位體前屈成績明顯提高,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握力成績雖有提高,沒有顯著性差異。這也提示,教師在設計運動方案時應多增加改善女生的手臂力量的運動方式(如投擲實心球等)。
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正式啟動[4]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應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和切實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5]以及《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等,均反映出黨和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改善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然而這些措施并沒有讓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Yang的研究表明,孩子參與運動的堅持性與其父母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有密切關系,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會長期參與到運動中[6]。王梅等調查表明,加強父母對子女的管理、增加家庭的集體活動可能是幫助子女改變不健康行為的重要手段[7]。家庭尤其是父母本人參與體育的態度對子女參與體育的態度影響最大[8-9],父母與子女一起直接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子女參加體育協會的活動或每天堅持進行體育鍛煉[10]。
因此,本課題組所實施的家校協作模式,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通過簽訂契約,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鍛煉。從實驗結果來看,學生的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質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改善,表明家校協作模式的實施對于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驗干預后,學生家長的體質水平獲得了較大的提高,體質評價中的不及格率從18.9%降為6.3%,良好率和優秀率都明顯上升。由此可見,學生家長的體質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見圖1)
開展體育活動,建立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指導群眾科學健身,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被視為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12-13]。在本課題設計的家校協作模式中,教師與家長開展廣泛的聯系和溝通是家校協作模式實施的重要環節[13],通過家長座談會、電話聯系、QQ群聯系、家校聯系冊、家訪等渠道,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來,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同時,家長的體質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因此,從研究結果來看,實施家校協作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學校體育為主體,動員家長參與并予以配合,教育引導子女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學校體育延伸、輻射到家庭和社會,學生將帶動家庭進行體育鍛煉,必將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表1 針對性的運動處方
表2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身體形態的影響( ±S)

表2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身體形態的影響( ±S)
注:實驗前后,實驗組比較*:P<0.05;**:P<0.01;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
表3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心肺功能的影響( ±S)

表3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心肺功能的影響( ±S)
注:實驗前后,實驗組比較*:P<0.05;**:P<0.01;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
表4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S)

表4 家校協作模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S)
注:實驗前后,實驗組比較*:P<0.05;**:P<0.01;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
?

圖1 學生家長體質健康等級百分比比較圖
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僅與學校有關,而且與家庭有關,本課題構建了家校協作模式,并進行了實證研究。
(1)本課題對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相關領域大量文獻資料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以家長和教師共同配合的家校協作模式對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具有必然性和有效性。
(2)教師主導設計的運動方案在家長和學生的共同配合下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韌性和耐力等身體素質。說明家校協作模式對改善和提高學生身體機能水平具有良好效果,可以作為學校組織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的方式,達成學生體質健康的增長,可以進行推廣和應用。
(3)學校應根據自身學校條件設施,因此制宜、科學合理地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適合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并予以長期開展,真正實現全民健身的目標,培養學生的鍛煉興趣,以形成穩定的體育鍛煉習慣。
(4)教師的水平和能力與學生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針對當前體育教師的現狀,建議應加大對教師體育教育培訓的力度,加大對教師進行運動處方的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體育教師的執教能力。
[1]教育部.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1(9):1024,1026.
[2]余玲,夏君玫,張偉偉.運動干預對弱體質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73-7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S].教體藝[2006]6號,2006-12-23.
[5]廖文科.當前學校衛生工作的主要任務: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全面推進學校衛生工作[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1):1-3.
[6]Yang,X.,Telama,R.,&Laakso,L. Parents’physical activity,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 as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among children and youths: A 12 year follow up study[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7]王梅,溫煦,呂燕,等.家庭結構對于青少年健康行為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2(5):34-41.
[8]張鳳民,許欣.雙親對兒童參與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2(9):28-30.
[9]包鶯,滕育松.家庭對中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15(4):36-38.
[10]陳寶玲,盧元鎮.家庭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8(1):100-102.
[11]周叢改.體育強國目標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機制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6):33-36.
[12]徐云霞,方向麗.論健康促進——來自國民體質監測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7(8):23-25.
[13]樊平軍,劉興春.關于家校互動的實證研究與現實思考——以北京市四區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3(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