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藤依舒
媒介技術創新引領媒介融合未來
——2013首屆媒介融合與創新論壇會議綜述
■ 袁 媛 藤依舒
2013年12月7日,“首屆媒介融合與創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及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共同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就“傳媒消費的融合態勢”與“融合態勢下的創新與發展”問題,從大數據挖掘、社會計算到傳統媒介轉型等角度入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探討。
本次論壇以媒介融合為研討核心,結合北京師范大學影視專業學科特色,在宏觀媒介融合層面,提出了“數據搜索挖掘與新聞生產”“媒介融合與集成服務”“新媒體與社會影響”“視頻節目生產機制”“互聯網與電視發展”等研究視角;在微觀受眾研究層面,提出了“社會計算與用戶在線行為”“數據化生存與數據隱私”“微信社會動員力”等諸多研究視角。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責任教授陳力丹針對“新媒體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的議題,從網絡新媒體發展的縱向角度出發,對新媒體的發展演變歷史進行了梳理。他認為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媒介接觸的空間被壓縮、時間線性特征被打破,小眾化群體通過網絡實現聚合,人與物的互動性增強。與之對應的是,受眾與研究者們將邁入“信息推薦時代”,傳受過程中對信息的智能化過濾會導致信息推進模式的變化。在探索技術推進媒介融合正面效應的同時,陳力丹教授指出了新媒體發展可能導致的系列悖論問題,他認為表達渠道和形態的無限擴展,在推進社會公正機制可能實現的同時,技術更有利于當權者實現對媒介用戶的深度控制,在這一過程中,研究者應當注意“防止人的異化,防止為物所物”負面效應。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資深教授黃會林先生認為,傳媒教育與媒介融合趨勢密不可分,在大傳媒環境不斷發展的情境中,媒介教育也呈現出融合與一體多元的特征。她指出媒介融合具有“總體的一體化和具體的多元化”特征,具體表現為“媒介時空一體化與信息整合的多元化”“媒介內容一體化和媒介呈現多元化”“媒介文化標準一體性和受眾感受多元化”三個維度。
論壇學術主持人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于丹教授認為,當下的媒介融合研究,應當是一種框架性的重新解構,隨著技術的推動不斷更新。媒介融合與創新,不僅僅是媒介外部形態的變革與創新,更重要的應是在思維層面上的創新與改變;媒介研究不應當局限于一個研究領域當中,而應當成為一種公共思維與表達;媒介形態的變化基于融合與創新,融合是起點,創新是未來。
在大數據興起的時代背景中,數據挖掘與精準分析成為媒介轉型中的借力重點。北京理工大學大數據搜索與挖掘實驗室主任張華平副教授以大數據搜索與挖掘中出現的“知著—見微—曉意”三個層面指出,依靠客觀存在的大數據,可以實現全量超大規模、多源異構、實時變化的微觀數據采集,利用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機器學習等技術抽取知識,通過相關性挖掘替代因果推斷,通過對數據內容的挖掘和詞頻統計方法,在新聞報道中讓數據說話,以此增強新聞內容采集和傳播的客觀性。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工程師吳甘沙以“有安全感的數據化生存”為題,將尼葛洛龐帝的經典理論“數字化生存”推進至“數據化生存”的分析語境中。在受眾層面,吳甘沙指出自然人與媒介使用形成的數據人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小數據見微,有利用受眾對自身特征的信息挖掘,而大數據知著,有利于媒介從宏觀層面進行預測判斷。在大數據與小數據之間,隨著時間的演進與蛻化,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實現對個體價值分析道對群體價值的判斷。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以“大數據為體”“云計算為術”“智慧城市為綱”,借力數據分析技術,增進轉型研究的客觀性與可控性。
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師張倫以社會計算為切點,對用戶在線行為進行了研究描述。她認為技術融合提供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方法,針對媒介受眾的研究可以通過線上數據分析,對媒介受眾進行全息行為的科學檢驗。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中外媒體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潤華就“媒介融合與集成服務”為切入點,以新華社為研究個案,提出了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時代應當在內容層面實現內容符號形態層面的匯聚融合,在終端層面實現媒介樣態的跨界融合。在抓住媒介融合本質,令傳統媒體實現“渠道、內容與載體層面的多元化樣態”“傳者與受者角色的交互機制”“各類媒介生產要素的協同生產”,從“單一、單向、單獨”的傳統模式走向“多元、互動、協同”的新型生產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從業界角度指出科技與傳媒有機融合的關鍵在于理解互聯網思維模式,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在于打破自我為中心的固有思維,以技術為底層架構,按照互聯網發展規律倒推傳統媒體的融合之路。他指出科技與傳媒產業的融合市場是關鍵,企業是重點,融合的節點在于創新型企業與創新型企業家,打破舊產業結構重建新產業模式,以民營科技企業為融合動力源,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科技與文化的互融,實現對用戶需求和信息產業需求的跨界轉型融合。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朱鴻軍針對版權問題,提出了媒介融合需要打破構成要素層面的束縛與瓶頸。以版權領域的個案研究為例,他指出在版權問題在媒介融合層面上,面臨版權作品范圍爭議、版權權屬鑒定困難和版權價值判斷多元化等問題和瓶頸。他指出不論是傳統出版行業,亦或數字出版行業,在出版領域實現媒介融合的關鍵在于解決“版權界定”“版權歸屬”“版權權益保護”“版權權益的實用化”“版權權益最大化”“所有問題的基石”六大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姜飛教授以微信為研究案例,提出了社會動員力的研究假設。他指出媒介融合是一個基于信息技術(ICTs)、傳播理念、國內國際政策、社會資本博弈的綜合性概念、過程和結果,在研究媒介融合的問題時需要關照歷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在微信社會功能的影響研究上,同時具有動員商業資本、社會資本、政治資本流向目標產業的綜合潛質。從文化角度來看,移動互聯時代的技術應用,將階段性加劇文化的區隔,長期性加強文化的認同。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張洪忠副教授從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使用行為的融合分析研究,指出不同媒介渠道與媒介信息獲取之間的對應關系,社會化媒介尤其是微博微信對于不同類別新聞獲取的影響巨大,已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新聞傳播功能和形態正在被化解,新的規則正被社交媒體建構,但傳統媒體雖然受到媒介融合的影響仍舊具有較強的受眾影響力。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趙子忠教授從有線電視、IPTV、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到社交電視的電視與新媒體交叉融合的形態出發,分析了國內外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的階段性特征與主體性特點。通過前瞻性研究,他指出資本逐利是視頻行業出現混戰的根本,而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叉互融,實現雙贏的政策性影響因素。除了業界的實踐之外,學界研究的概念轉化應當是今后電視領域研究應當注重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顏梅副教授通過闡述視頻節目的生產機制轉型,介紹了視頻產業發展格局,她指出在面對活力與壓力并存、融合創新與同質沖突、宏大敘事與碎片化、精耕制作與簡單模仿等轉型困境的情況中,“視頻+社交”“視頻+電子商務”“視頻原創化”到“多屏合一網臺聯動”將成為網絡視頻媒體發展的新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張智華教授以電視劇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了電視與網絡互動的六大方向。他指出網絡傳播在電視劇傳播渠道、電視劇文化推廣與創新、網絡自制劇、網臺互動和電視劇植入廣告等方面推動了其多元化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路春燕教授以“媒介融合時代電影敘事與視聽語言的拓展”為題,討論了移動互聯時代電影敘事框架與互聯網融合實現敘事延伸的新問題。她認為,在外部條件上媒介融合提供了跨媒介敘事的平臺和技術,在內部結構中電影的敘事框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將間接影響故事創作的思維和手法,令受眾在接受時獲知故事背景、視角,增強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在受眾層面上,跨媒介敘事提供了電影與社會與時代的對話的可能,受眾采用新媒體渠道與電影產生對話,有助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通過社會成員的對話協商形成。
大數據時代帶來了全新的研究思維模式,不同學科研究思路的融合對于影視傳媒研究的發展將帶來諸多反應,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通過主題演講帶來了傳媒跨界研究的方向與可能。當科技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媒介融合研究中更應當注重思維方法,媒介融合研究的關鍵在于剖析技術實現的可能性,再回到傳媒理論的原點,綜合打通才能融會貫通,在研究中擴展前沿視野,建立研究的參照系和坐標軸,拓展研究的范圍與可能。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于丹教授在論壇結束時表示,在媒介不斷變革的研究環境下,首屆媒介融合與創新論壇是北京師范大學傳媒學科緊密結合新媒介研究趨勢的研究新起點,在今后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中,北京師范大學將堅持“用學術觀點建構研究模型,以研究模型帶動產業革新,以產業革新推動社會變革”,通過“媒介融合與創新”系列論壇的舉辦,加強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
(作者袁媛系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藤依舒系昆明理工大學講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