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建立對話機制的可能性
——社會化媒體在中國

2014-03-03 06:22:14田智輝周曉宇翟明浩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交流

■ 田智輝 周曉宇 翟明浩

建立對話機制的可能性
——社會化媒體在中國

■ 田智輝 周曉宇 翟明浩

在進入互聯網主導的數字時代以后,人與人以及其他主體之間交流的目的、方式、成果較以往都有顯著變化。在中國,相對寬松的網絡平臺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民眾借以發聲的工具,在實際社會中面臨的表達不通暢的問題,特別是關系到民生和政治的話題可以借助網絡傳遞,而政府實際上也在利用互聯網緩解民眾帶來的壓力。筆者在本文中試圖聚焦于社會化媒體平臺,從對話研究的理論出發,借助文獻分析法闡述社會化媒體中建立對話機制所需的理論、硬件和軟件以及個體態度等要素,借助個案分析進行驗證,從而判斷政府與民眾間建立網絡對話機制的可能性及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社會化媒體;對話機制;新浪微博PX事件

一、傳播思想史中的對話研究

對話,是人類交流和溝通的一種活動和方式,自從人類擁有了語言,進入了口語傳播時代以后對話就產生并伴隨人類發展至今。西方關于“對話”的討論和研究,大致經歷了從蘇格拉底的古典對話哲學到西方當代對話理論與對話學說的歷程。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完美交流”最早體現了“對話”的某些特質,開啟了有關“對話”討論的自發的萌芽期。19世紀末以來,西方思想家開始關注“交流”“交往”以及與之相關的“媒介”問題,涌現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潮流,對話研究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參與到了這場大型的討論中來。20世紀末,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人類的傳播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大眾傳播時代媒體的“獨白”轉向了社會化媒體時代側重人際傳播的“對話”。“面對當代社會獨白流行和技術性傳播觀念處于主宰的現實狀況,無論是從立場還是倫理角度,對于傳播研究而言,對話思想都比獨白意識和技術思維具有更大的思想價值和實踐意義。”①

盡管學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的對話最早體現了現代對話的某些性質,但也有人提出質疑和反思,對于蘇格拉底的“辯證法”能否放在現代對話研究的框架中需持審慎的態度。②對話理論的集大成者是前蘇聯思想家米哈伊爾·巴赫金(M.M.Bakhtin,1895-1975),在其對話理論中包括了三個關鍵詞:參與、互動、對話關系。首先,參與是對話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而沉默也是參與的一種方式。巴赫金認為,廣義的對話將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人們進入參與性對話和事件中,參與成為一種責任,也是人之所以存在的證明;其次,互動是人與人的交往交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另一個條件;第三,巴赫金所謂的“對話關系”指的是對話主體之間的關系,即對話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

在《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一書中,作者彼得斯也表達了與上述類似的觀點。雖然該書中鮮有涉及到電視、電影及因特網等20世紀出現的新媒介,但是卻強調了交流作為“跨越時空的準物質連接”的特性,也就決定了交流行為本身并不限制于距離和表現形式上的障礙。在該書第一章中,作者就對比了蘇格拉底和耶穌兩種思想對于交流的不同見解。其中,在柏拉圖《斐多篇》中的蘇格拉底認為,如文字書寫般的撒播“永遠不可能達到適合接受者的境地”,它“摧毀正宗的對話,不親切”,這種對于技術影響交流的反思實際上已經被用于評說印刷術、攝影、錄音、電影、廣播、電視等等。蘇格拉底的見解于我們的啟示在于,真正的交流應該是“親切、自由、鮮活、互動”的對話。與此相反,《對觀福音書》中則極力謳歌撒播,視之為一種公平的交流形式,把如何理解消化信息的任務交給了廣大的接收者。這兩種爭鋒相對的意見實際上代表了重視交流對象(單個個體)特性的對話模式和重視交流對象(群體)公平性的對話模式。

傳播學界有關對話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方面最早的著作是美國學者馬特森(F.W.Matson)和蒙塔古(A.Montagu)于1967年出版的《人的對話:透視傳播》(The Human Dialogue:Perspectives on Communication)。他們在這本書中對比了獨白和對話兩種傳播觀念,前者將人類的傳播活動看作是一種線性的、集中的傳遞行為,控制是這種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后者則被理解為代表了一種特殊的交流過程。可以看出,早期研究對話的傳播學者對于這個概念的認識比較模糊,但正是他們首先提出了對話研究的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西方傳播學研究的轉向為對話研究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隨著對傳統傳播研究的反思和質疑——不論是從“認知范式”還是從“理論視角”,傳播研究的視野開始從關注“what”與“why”轉向“how”。描述的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傳播學界的認可,傳播是如何構建現實的重大課題擺在了傳播學者們的面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話研究的地位愈凸顯其重要性。

二、社會化媒體中的對話特性

1.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和范疇

在進一步討論社會化媒體的對話特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大眾媒體傳播理論發展中的幾個標志。在報紙、廣播等依舊凸顯影響力的20世紀前幾十年,“魔彈論”,或者稱之為“皮下注射理論”大放異彩。特別是在1938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造成了大規模的社會恐慌以后,人們越發相信大眾傳播能產生奇跡般的巨大效果,也進而促進魔彈論成為當時主流的傳播理論。雖然這一理論過度放大了大眾傳播對社會所造成影響,但也令學者們開始討論如何控制大眾媒介的問題。20世紀40至60年代的主流觀點“有限效果論”就是對“魔彈論”的否定。

傳播理論研究熱度的不斷升溫,令大眾媒體成為傳播學界關注的焦點。大眾媒體,顧名思義是具有大量受眾的媒體,實現這一交流特點的技術手段各異,我們所接觸到的媒介均涵蓋其中,社會化媒體也并不例外。

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作為一個基于網絡技術發展而來的新概念,其內涵和范疇在國內外一直沒有統一的定論,尤其在國內,這一概念常常被譯為“社交媒體”“社交網絡”等等。雖然所指代的對象沒有太大差異,但為避免混亂,本文中將Social Media統一為“社會化媒體”。

如果要對“社會化媒體”本身下一個定義,我們首先可以看看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對其概念的不同闡述。Daniel Nations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個社會化的傳播工具,它提供信息并且保持與用戶的互動”④,這一定義較為簡略,但是其中提到了最重要的兩個特點,即信息和互動;Jan H.Kietzmann,Kristopher Hermkens,Ian P.McCarthy和Bruno S.Silvestre在《Social media?Get serious!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一文中也對社會化媒體做了解釋,他們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個為社交互動服務的媒介,是社會傳播活動的父集”⑤,這一說法雖然沒有涉及具體涵義的解釋,但提出了社會化媒體在社會和傳播學科中所處的范疇;Antony Mayfield在《What is Social Media?》一書中則提出了社會化媒體的以下幾個特點:參與性、開放性、對話機能、社區機能、相互鏈接機能⑥。以上研究側重的角度略有不同,但在核心問題上有共通之處。對這些說法進行整合,我們得到以下一個“社會化媒體”的簡要定義:社會化媒體是一個基于Web2.0技術運作,通過建立或再現用戶關系網來多向傳播、整理和聚合用戶生成內容的網絡媒介。

Andreas M.Kaplan和Michael Haenlein在《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一書中將“社會化媒體”分為了6種類型,分別是指:協作項目(Collaborative Projects)、博客與微博客(Blogs and Microblogs)、內容社區(Content Communities)、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網絡虛擬游戲(Virtual Game Worlds)、網絡虛擬社交(Virtual Social Worlds)⑦。由此可以看到,“社會化媒體”涵蓋了許多我們常用的網絡服務,并已經滲透到網絡生活的方方面面。

2.社會化媒體的載體發展

廣播、電視等傳統工業化媒體的登場賦予人們獲取周遭信息的更便捷的方式,但它們同時也成為阻礙面對面、一對一交流對話的一道屏障。對于這類從一點散發向廣泛受眾群的媒介,反饋的作用是有限和延時的,反饋的主體處于被動狀態。時至今日,工業化媒體的成熟已經使我們難以追求蘇格拉底式的理想對話,每個人處于話語交流的“孤島”上,直接的聯系局限于最迫切被需求的關系,例如依靠血緣和情感建立的聯系,更間接的關系建立幾無可能。

然而20世紀末期社會化媒體的興起發展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可能性——借助虛擬關系網,用戶有能力通過互聯網所提供的捷徑連接隨機或者特定的對象,這樣一來,對話研究發展到網絡平臺上,研究者可關注的領域和角度就有了更多變化。

首先,社會化媒體的一大特征就是用戶的參與性,這直接導致了其中信息的流動變得多向且交錯。單個個體在這一媒介中所發出的聲音縱然微弱,但是通過相同意見的匯合、碰撞、擴散就能夠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那些工業化媒體也或主動或被迫地加入進來發出聲音。

其次,技術的擴展也令社會化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加強,特別是移動設備的便捷化、小型化、高速化和智能化加速推動了其影響力。如今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借助手機、平板設備登錄到特定平臺發表意見。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其中手機網民數量達到了4.64億。此外,2012年交流溝通類和信息獲取類手機應用仍舊是手機的主流應用,用戶規模和使用率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休閑娛樂類和電子商務類手機應用滲透率雖然相對較低,但發展速度較快,整體領域使用率看漲,成為亮點⑧。可見,除硬件上的支持以外,軟件部分的發展也為對話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社會化媒體中的對話機制

基于社會化媒體平臺展開的對話與蘇格拉底時代追求的“完美對話”相去甚遠,與巴赫金的對話理論亦有異同之處。問題的關鍵在于,參與社會化媒體平臺的用戶在初期其實更看重借助身份創造和自我滿足來實現的自我認同,包括論壇社區中匿名或虛擬身份的建立,以及網絡游戲中的角色設定、合作對象的選取等等。通過網絡,人們“獲得了表達多種多樣、往往是未曾開掘過的自我的層面的機會,他們把玩自己的身份,試驗新的認同”⑨。網絡之所以能夠同現實社會剝離開,就在于這種重構的社會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隨著使用熟練程度的加深,用戶的使用目的也開始悄然發生變化。他們樂此不疲地創造話題、踴躍交換意見、建立更多聯系節點、力圖成為事件引導者、組織者和集體活動的參與者等等。由于心態和需求上的變化,用戶不再處于各自的“孤島”上,而是開始接受更多意見的交換表達。基于這一變化,用戶之間一對一的關系得以建立,微博平臺上對于特定用戶的關注和屏蔽行為,對于特定信息的轉發、評論、收藏都是這種關系性的重復確認和加強。用戶可以借此確認誰能成為朋友、哪些信息能夠提供幫助、哪些個體或群體適合更進一步的交流等等,它們共同構成社會化媒體平臺的社交紐帶。

社交紐帶得以建立以后,用戶在線上線下對于某一集體活動的協同和執行也開始通過社會化媒體對話來實現。包括發生于2010年末至2011年初的北非“茉莉花革命”,及同樣始于2011年的美國紐約“占領華爾街”集會運動等等,社會化媒體在其中都功不可沒。因此,幫助建立和強化社交紐帶的社會化媒體對話協同能力不容小覷。由此可見,社會化媒體正如其名,對于社會化這一特性的強調,可以被認為是從工具角度創造了新的對話機制建立的可能性。

三、當前政府與民眾間的對話狀況

與國外相比,中國由于人口眾多,地區問題更為復雜,民眾要求對話的意愿十分強烈,因此在具體對話渠道的建立上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看到政府在這一方面提出了不少政策措施。

首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大代表作為其組成人員,要代表人民參與討論和決定國家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但我們不能寄望于每年僅召開一次的全國人大能夠解決民眾提出的所有問題,人大代表在身份和聯系渠道上與普通民眾的脫節也加劇了這一缺陷;其次,信訪制度作為中國特有的政治表達及申訴方式,其主要功能在于向各級政府和工作部門反映民意,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等等。但是該制度目前仍存在諸多弊端,由于地方政府權力過大,人治思想依舊嚴重,導致信訪者常常遭到百般阻撓,法律所允許的“越級上訪”更是異常艱難○10,黑監獄帶來的人權侵害問題曾被推上風頭浪尖(11);再次,雖然一些政府規定在特定時間允許接待普通民眾進入工作區域進行交流,但更多時候我們見到的是以緊閉大門、無人接聽對話等方式表達的拒絕態度(12)。某些聽證會也常常被指責為徒有其表(13),影響力和效果都有欠缺。

進入網絡時代以后,由于上述既有對話機制無法滿足日漸增加的民眾訴求,政府也嘗試與時俱進,重視來自網絡的聲音。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2009年2月28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總書記和總理與網民在線交流體現出中央領導一種傾聽網民心聲的姿態。2008年4月17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就曾接待26名網友進行對話,這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次與網民面對面的交流(14)。此外,不少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官方網站,設立在線信箱和回復機制來處理民眾反映的問題。然而線下對話展開的頻度和所涉及的人數受到客觀限制,效率較為低下;一些政府網站頁面制作質量低劣,長期沒有得到維護更新,在突發事件中很難有所作為。

以上這些其實都是由于官員依舊僅僅著眼于政績,而并沒有重視網絡在今后政務活動中巨大影響力所造成的問題。政府與民眾間真正的對話機制建立要求雙方能夠拿出誠意,對話的開展要盡可能實現隨時隨地進行,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之后能夠及時搭建交流平臺,使對話渠道通暢,在上述幾個模式中顯然都較難達到這種效果。

四、社會化媒體平臺的對話嘗試與效果

由于互聯網和社會化媒體行業發展的日漸成熟,如今國內社會化媒體用戶的使用習慣與國外差異不大,以新浪微博為例,官方公布的微博名人榜和網站排行中,娛樂類所占比例都比較大(15),這與Twitter的統計數據十分相似。然而正如上文所述,中國用戶同樣也更傾向于借助這一平臺作為同政府溝通對話的有力渠道。

根據2013年5月6日新浪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新浪政務微博報告》顯示,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數已經達到7萬余個,發博總數超過4000萬條,被網友轉評超2.1億次。報告還顯示我國政務微博對評論與私信這樣的互動功能的使用行為在總體使用行為中的占比已經提升至50%,這表明政務微博已經實現了從發布平臺到互動平臺的轉型,提供了新的對話可能性。例如,2011年11月3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更名為“北京發布”,旨在及時發布權威的北京政務信息,并開展與網友的互動交流,包括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公安局等多個北京市政府微博賬號都加入其中。“北京發布”賬號主頁開通了留言、咨詢、投訴、表揚、投票調研等功能,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政府嘗試積極溝通的態度。雖然政府的社會化媒體動作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看到“北京發布”賬號中發布的內容多以公告、服務信息為主,在答疑、處理糾紛問題上效率和透明度低,而這恰恰正是政府民眾對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實現更公開的對話和更具效率的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更充分地贏得信任。

由于政府在敏感、關鍵事件上反應的消極性,社會化媒體用戶開始更主動地嘗試對話,他們通常以發布博文、@相關政府賬號、轉發內容、使用評論等功能表現出來。對于可能遭到限制的內容,則可以借助改換表述方式、以圖片等其他形式規避關鍵字過濾,或者通過大量和高頻度的轉發盡可能擴大影響。除此之外,還有更為激進的實名舉報等行為出現,例如知名媒體人羅昌平實名舉報劉鐵男貪污腐敗、學歷造假等問題,最后就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但是此類行為在整個社會化媒體的對話中并非主流,其風險和成功率也不足以令其得到更大的推廣。總體上來看,雖然在動作上呈現主動性,但是由于政府方面在網絡平臺依舊占據話語權優勢地位,因此實際上用戶仍然是被動等待接受對話的展開,傳達效果并不理想,最終可能止于情緒化表達或者因監管等的影響而偃旗息鼓。

例如,中國紅十字會在郭美美事件被曝光以后,面對網民的不斷質問(實際上是在要求展開對話,獲得知情權),僅以消極態度應對,錯過交流的最佳時期,因而導致自身聲譽全盤崩塌。在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期間,紅十字會再度呼吁捐款,結果收獲來自其他用戶的數萬“大拇指向下”(弱)的圖標評論和轉發,淪為笑柄(16)。這就是未能及時打開對話通道解決矛盾,因而帶來惡劣后果的鮮明案例。此外,包括“房姐”龔愛愛、山西運城“房媳”、煙花爆竹炸斷義昌大橋等缺少最終處理結果的事件層出不窮,被調侃為“爛尾新聞”,它們其實也是由于政府沒有主動展開對話,及時提供信息所導致的。雖然短期內的沉默可以平息事件,但長期來看這其實是對政府信用度的嚴重透支,也是在考驗民眾的耐受程度。

五、昆明PX事件——社會化媒體與社會行動

網絡監管、各方尋求對話的意愿以及政府實際行動態度三者的矛盾在網絡事件中經常相互碰撞,形成更大的話題性,而且通常不利于問題的盡快解決,2013年昆明PX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中國各地關于PX項目的爭議由來已久,民眾對PX危害的認識如此堅決,其實也包含了他們對于政府披露信息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實際上又來源于此前政府工作的不到位所導致的對話錯位。2007年6月在廈門爆發的反PX示威活動被參與民眾稱為“集體散步”,官方雖然在態度上有所妥協,相關項目也被遷至異地,但最終此次活動仍被定性為“非法游行”,相關信息遭到封鎖;而2011年8月在大連爆發的示威游行雖然整體組織性和秩序良好,但政府方面的回應并不令人滿意——大連市委書記唐軍雖然于游行當日在警用面包車上向民眾喊話,但其本人和政府始終無法在PX項目的停工和廠址搬遷上提供令人滿意的回應,最終宣告這次對話的失敗。總體來看,自2007年起PX項目引發的爭議就進入了公眾視野,類似事件至今依舊給民眾和政府帶來很大壓力。

此次昆明事件中,由于生產PX的工廠廠址距離昆明市中心僅有45公里,令部分昆明民眾開始擔憂,進而在網絡上發表反對聲音。加之官方3月的新聞發布會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4月底,昆明市民開始借助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平臺以及短信等移動通訊手段傳播抗議活動,并于5月4日和5月16日兩次走上街頭抗議游行。其間官方的多次說明解釋均告失敗,最后由昆明市長李文榮出面,答應對話座談,事態才得以暫時平息。對此《人民日報》發表評論表示,“面對民眾潛在的利益訴求,如果當地政府能轉變危機應對的思維,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化解,在PX項目上馬之前,積極搭建政府、民眾、企業三方對話的平臺,進而形成政府了解民意、企業尊重民意、民眾理解政府企業行為的良性局面,則有希望做到化潛在危機于無形,最終履行好發展與穩定兩個大局兼顧的管理者職責”(17)。

從整個事件來看,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對于抵制PX項目的呼吁影響力最大,自媒體充當了此次群體事件發起的主力,并成功將影響力從線上(Online)帶至線下(Offline)。民眾要求對話的意愿十分強烈,但政府方面則是缺少積極性,一些信息的公開沒有達到民眾要求的水平。對于政績,特別是經濟發展的盲目追求,顯然超越了對于民意的重視,導致民眾只能夠單方面發聲,對話無法建立起來,這是許多發生在國內群體事件中非常常見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長在這次事件中最后通過微博發聲,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反應。作為中國首個省會城市市長實名認證微博,其意義也顯得十分重大。目前該賬號首條微博評論轉發數量已超過20000條,接下來的幾條回應也收獲了諸多反饋。昆明政府方面表示,此次開通的賬號由市長和相關負責團隊共同管理,對于受理機制也正在做進一步的完善(18)。針對萬條以上留言的回應如何滿足民眾的要求,如何避免微博對話機制流于表面姿態或者成為曇花一現,如何及時利用該平臺達成政府信息公開,建立更為成熟、善意的溝通渠道,是今后政府方面需要完成的重要課題。

六、結語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建立對話機制,有許多條件業已得到滿足:相關技術已經日趨成熟,硬件設備和相關應用的獲取使用對于民眾和政府而言都并非難事,社會化媒體上的基本特性滿足了信息傳播的條件、用戶的交流欲望以及建立對話的基本需求,民眾借助該平臺向政府發聲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就目前而言,政府能否及時優化網絡監管模式、改變政績至上心態、重視民意、積極主動建立和打開對話渠道,是進一步提高社會化媒體對話機制建立可能性的重要一環。

注釋:

① 邱戈:《巴赫金理論的傳播思想史意義》,《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8月,第21頁。

② 林功成:《對話與獨白現代交談文化的兩種模式》,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第21頁。

③ [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頁。

④ Daniel Nations from About.com.What is Social Media?What are Social Media Sites?http://webtrends.about.com/od/web20/a/socialmedia.htm.

⑤ Jan H.Kietzmann,Kristopher Hermkens,Ian P.McCarthy,Bruno S.Silvestre.Social media?Get serious!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Business Horizons Volume 54,Issue 3,May-June 2011,pp.241-251.

⑥ Antony Mayfield from iCrossing.WHAT IS SOCIAL MEDIA?E-book V1.4 updated 01.08.08.http://www.dmcadams.com/wp-content/uploads/file/What_is_Social_Media_iCrossing_ebook.pdf.

⑦ Andreas M.Kaplan,Michael Haenlein.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ness Horizons Volume 53,Issue 1,January-February 2010,pp.59-68.

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3年6月。

⑨ 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眾討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頁。

⑩ 胡海軍:《越級上訪越過的是什么》,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6/02/content_4636344.htm,2006年6月2日。

(11) 林海,張一龍:《保安公司專職截訪》,《財經》,2010年第19期。

(12) 江德斌:《政府大門就是一塊“試金石”》,《羊城晚報》,2013年2月21日(A2)。

(13) 《零民意逢聽必漲,聽證秀透支公信》,《南方都市報》,2011年12月6日(A)。

(14) 尹安學,崔朝陽,傅漢榮:《廣東省委書記省長約見26名網民暢談解放思想》,《羊城晚報》,2008年4月17日。

(15) 新浪微博風云榜.http://data.weibo.com/top?bottomnav=1&wvr=5。

(16)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稱正趕赴雅安災區“考察”遭譏諷.IBTimes中文網,http://cn.ibtimes.com/articles/26643/20130420/257072.htm,2013年4月20日。

(17) 金蒼:《用什么終結“一鬧就停”困局》,人民日報人民時評,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508/c1003-21399329.html,2013年5月8日。

(18) 王世宇:《昆明市長李文榮開微博引熱議》,《南方都市報》,2013年5月18日(AA24)。

(作者田智輝系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周曉宇、翟明浩系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潘可武】

猜你喜歡
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學習交流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學習交流
學習交流
學習交流
學習交流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回眸·交流
遵義(2018年14期)2018-08-06 06:32:18
交流&イベン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免费黄网站|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 久久综合干|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色综合久久88|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片网址|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夜夜爽|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入口|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男人天堂2018| 国产欧美日韩18| 黄色福利在线| 欧美高清国产|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日本影院一区| 久久国产av麻豆|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澳门av无码|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理论片|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青青久久91| 久久www视频|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