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廣播影視正在經歷向現代視聽傳媒的深刻轉型。龐井君的《傳統廣播影視轉型的理論透視和戰略選擇》從理論基礎、概念重構、戰略選擇、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回答。
葛巖、陸捷等的《信息傳播和控制感對全球溫暖化成因和前景判斷的影響》探討外部信息與內在控制感對于全球溫暖化歸因和解決前景判斷的影響,認為溫暖化成因的信息會影響歸因,但對前景判斷影響不顯著;個體控制感對歸因和前景判斷均有顯著影響。
張志安、沈菲的《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總體特征及群體差異》整體描繪了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特征,即:媒體選擇以電視為主,網絡、報紙、廣播、雜志為輔;使用動機以信息娛樂為主,創造表達意愿不強;期待媒體維護正義、解決問題,信任傳統媒體多于網絡媒體。此外,我國受眾媒體使用和認知存在較大的群體差異。
數據新聞是當下腹背受敵的新聞業突圍的重要方向。郎勁松、楊海的《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試圖對數據新聞的理論脈絡和實踐積累進行梳理,以此探討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張晶、馮琳的《審美對象的特殊呈現——文學的藝術語言探賾》認為藝術品皆有其物性,而文學的物性較為虛化,表現為具有結構形式的聲音與文字表達;因此文學形成了其內視性的意象存在,呈現了特殊的審美對象;與日常生活和科學著作的語言相比,文學的藝術語言呈現為整體性的“圖式化外觀”。
2014年1月3日,江蘇衛視開播的科學達人秀《最強大腦》不但為近年來“選秀成災”的電視熒屏吹來一陣清新之風,也為中國電視良性競爭格局的形成注入了新的活力。2月2 5日,江蘇衛視與本刊編輯部聯合在北京召開研討會,就《最強大腦》的“創新與品牌”等話題展開討論。本期“個案研究”聚焦《最強大腦》,以期為在政策與市場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的電視媒體提供一些創新之道。
喻國明、姚飛的《項目制公司:電視節目制播分離的可行性模式探討》探討了現行幾種主要的制播分離模式的優劣,在基礎上構建了以項目公司為市場主體的運營模式,從實操的意義上構建了解決當下制播分離中關鍵性問題的行動路線圖。
田智輝、周曉宇等的《建立對話機制的可能性——社會化媒體在中國》闡述社會化媒體中建立對話機制所需的理論、硬件和軟件以及個體態度等方面要素,并借助個案分析進行驗證,從而判斷政府與民眾間建立網絡對話機制的可能性及其未來發展的趨勢。
此外,李春雷、劉冰瑩的《塔西佗陷阱效應與傳媒對社會困難群體的引導策略研究——基于“什邡事件”的實證分析》,金丹元、馬楠楠的《2 0 13年中國電視劇研究現狀分析》均頗值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