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紅雨 董小玉
挑戰與應對:論媒介融合時代的視覺文化素養教育
■ 秦紅雨 董小玉
視覺文化素養是公眾媒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媒介融合境遇下,其內容、視域和語境遭遇著重要的挑戰,需要實現技術、人文、藝術的融合,需要具有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雙重視域,需要處理好文化“原質性”和“異質性”的關系。
媒介融合;視覺文化;媒介素養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電視、電影、互聯網中的圖像已經鋪天蓋地包圍著我們,我們已經進入到圖像時代,這樣的語境,“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轉換。”①因此,視覺文化素養成為我們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媒介融合不僅加速了視覺文化轉向,也對媒介文化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媒介融合促進圖像經濟的繁榮,也對視覺素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圖像成為各種媒體交流和融合的“硬通貨”,在不同的媒介之間“穿越”,不僅成為“融合”的重要基礎,而且也是“融合”的重要表征。媒介融合和視覺轉向,成為了一個雙向推動的過程,大規模的電子復制更是使圖像走到了“豐裕”的地步,圖像經濟已成為社會經濟生產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同時,為了爭奪市場,賺取觀眾的“眼球”,各種媒介之間圖像生產不斷盯著“性、腥、星”,“艷照門”“八卦圖片”更是成為媒體的賣點,庸俗、低俗、媚俗的圖像四處流傳,“最火爆”“最驚人”“最值得”成為吸引眼球的噱頭。
讀圖式的文化消費,由于過多地依賴直觀圖像思維,經科學證明會帶來聯想、思辨能力的下降,會影響公民讀寫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更會造成個性創作能力的退化和個性風格的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當視覺文化成為“快餐式”的消費品時,視覺圖像的過量“繁殖”帶來的不僅是所謂的“眼球經濟”效應、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不僅僅是“視覺素養的失衡”⑤,更是圖像對人作為主體的統治。在這樣的情況下,公眾在享受圖像經濟繁榮帶來的豐富的同時,也遭受著被良莠不齊的無窮圖像包圍的痛苦。在我們歡呼“媒介融合”和“讀圖時代”來臨的同時,也要積極地抵抗人為的視覺暴力,自覺樹立抵制不良圖像信息的意識,提高受眾對視覺圖像的批判解讀能力和視覺審美能力。這是自媒體時代傳播者和公眾都必須面對的重要難題,更是教育者不可缺失的責任擔當。
2.媒介融合促進了文化的轉向,也容易遮蔽視覺文化素養的不平衡性
美國學者亨利·吉金斯(Henry Jenkins)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個層面:技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或機構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③因此,媒介融合不僅促進了不同媒介文化的融合,也促進了文字文化和圖像文化的融合,并形成了新的“融合文化”④,而這種“融合文化”是以“視覺性”的張揚為顯著特征的,正如后工業之父丹尼爾·貝爾指出的:“如今,‘主流話語'是視覺。音響和畫面(特別是后者)構成了美學,指導著觀眾。”⑤當然,中國的視覺文化語境和歐美有很大差異。正因為如此,在對中國視覺文化轉向的觀察過程中,我們更應該警惕:一方面在中國文化日益被卷入視覺文化的過程中,視覺文化的繁榮容易讓我們放棄對中國傳統視覺文化資源的吸取;另一方面,視覺文化的表層化和媒介融合下的媒介普及,很容易讓我們相信“世界是平的”,從而遮蔽城鄉、東西部視覺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特征。
3.媒介融合造成視覺霸權突出,改變了視覺文化素養教育的語境
媒介融合的背后,是人類圖像文化激蕩交融的歷史進程,更是媒介競爭的重要縮影,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現在的國際競爭和國家較量不是攻城掠地,而在于信息和文化的競爭和爭奪”⑥,形成了典型的“視像霸權”,并“代表了20世紀的全球化趨勢”⑦。視像霸權有兩層含義:一是圖像對文字的霸權,“電視和網絡上的視頻傳播相對于口頭語言以及書面文章的優勢正日漸明顯”⑧。二是歐美文化對其他文化的霸權。因此,伴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發展和視覺文化傳播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更加劇了世界媒介文化發展的不健康態勢:
第一是圖像產業更多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在全球的氛圍內形成圖像產業的世界格局和國際分工,借助圖像經濟的全球化,以求達到文化全球化的目的。
第二則是趁著媒介融合的東風,各種文化思潮在媒介當中四處流散,沖擊和困擾著正在崛起的中國,視覺文化大行其道的表面下涌動著駁雜的信息暗流。
正如美國媒介批評家席勒所指出的那樣,信息資源是以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建構的,受眾在消費這些信息文化產品的同時,思想意識也逐漸被同一化、西化,最終會形成全球文化的單一性和貧乏性⑨。因此,當我們一方面面臨視像霸權的沖擊,一方面又需要在嚴重依賴西方學術資源的情況下,以跨文化的視角和開放的心態,合理吸收西方視覺文化的先進元素和西方視覺理論的有效資源,以促進中國視覺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這考驗著中國傳媒研究者和傳媒教育者的智慧。
媒介融合和視覺文化的雙重沖擊,從根本上刷新了當今中國人的時空觀和文化觀,這就需要我們的視覺文化素養教育及時做出調整和豐富。
1.視覺文化素養教育要實現技術、人文和藝術的融合
視覺文化素養是指人類通過觀看,同時整合其他感覺經驗,發展出一組視覺能力的素質○10,這種素養也就是視覺感受能力、視覺審美能力、視覺解讀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我們讓學生具備科學、理性的“視覺思維”。美國心理學家麥金指出,“視覺思維借助三種視覺意象進行”:一是“人們看到的”意象(觀看);二是“我們用心靈之窗所想象的”(想象);三是“我們的構繪,隨意畫成的東西或繪畫作品”(組合)(11)。而這種觀看、想象和組合,需要從技術、藝術和人文綜合的維度來提高。技術維度上,眾多的研究提出要實現“傳媒的全景化生產”,要提高“全媒體制作能力”,要重視視覺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今天的新聞傳播教育要在這些方面加大力度。人文維度上,包含著對視覺圖像的解讀和批判,視覺圖像需要人文素養作為支撐,以便能挖掘視覺影像背后的文化價值與思想意義,不僅要“看”,而且要能“看見”;視覺影像的批判,指的是我們要對圖像有一種警惕和反思,要能用批判的思維去看待影像背后的意義與權力關系。藝術維度上,今天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其關鍵就在于圖像或云影像所據有的主導地位。圖像有著無法取代的直觀性、虛擬性和逼真性,藝術上又帶來“表面、缺乏內涵、無深度”(杰姆遜語)等審美體驗,這都需要我們從藝術的角度重新調整圖像與人、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關系。因此,面對媒介融合下的視覺文化生態,我們的視覺文化教育要打破技術決定論的思維,思考媒介環境及媒介融合環境下人的存在、意義、價值等終極問題,將技術、藝術、人文充分融合,通過時空、傳受者以及媒體交互融合的邏輯關系,理解和消化媒介融合的視覺化以及其意義的深刻性,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科學的傳媒教育資源。
2.視覺文化素養教育要融入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雙重視域
目前在我國一方面是媒體融合的不斷加速,視覺文化空間的不斷擴展,視覺性已逐步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個核心;另一方面則是東西部、城鄉之間巨大的“數字鴻溝”引發的視覺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視覺文化素養教育必須正視中國不同地區的傳媒差距及視覺文化空間的差異,讓公眾充分認識到我國視覺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認識到視覺文化本土發展的特殊性,認識城市視覺空間對邊緣鄉村的嚴重擠壓和無底線誘惑的事實,這是我們進行視覺文化素養教育的前提,更是視覺文化素養教育的應有之義。同時,面對視覺傳播的全球化,面對歐美文化的攻城略地,面對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加劇,公眾需要在國際視域中充分認識到視覺文化競爭背后復雜的權力關系,認識歐美國家媒介融合下視覺霸權的暴力性與侵入性特征,深刻理解媒介融合下視覺霸權對視覺生產和信息安全的危害,把握視覺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視覺文化素養教育中,我們需要將本土化和國際化結合起來,讓視覺文化成為公眾全面認識世界的窗口,讓健康的“視覺共同體”不斷得到構建和深化。
3.視覺文化素養教育要處理好文化“原質性”和“異質性”的關系
在中國這個國度中,傳統與現代、新興媒體與傳統藝術、媒介化與原質性之間的緊張糾纏和困擾著我們。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曹順慶教授認為“異質性”是一個知識學概念,意指“中國文論”的知識質態、譜系構成、思維空間和話語方式等方面均與西方詩學有性質上的根本差異(12)。而朱立元先生在論述中國文化和文論傳統的時候,指出中國文論根本不是“失語”,而是文藝發展同現實語境相脫節,像大眾傳媒等給傳統文藝所帶來的“異質”并沒有得到認真清理(13)。在這里,我們用“原質性”這個概念有兩層含義:首先,中國文化的“原質性”是在中西文化相比的情況下,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的“原質性”;其次,媒介融合下的視覺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很多異質性的內容,我們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堅持,和純正的傳統藝術形式的稱為“原質性”。而“異質性”,一方面指大眾傳媒生產的文化同傳統文化的“異”,另一方面也指視覺文化對國外文化引進的“異”。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視覺文化轉向的必然,認識到“異質”文化已成為當代中國文化一部分的事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傳統視覺文化資源的價值,看到傳統審美文化的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恰當的解釋和轉換。重視中國文化的“原質性”,處理好“原質性”和“異質性”的關系,“與當代視覺文化建立間離機制,不至于使我們迷失在這個人工技術所構成的視覺環境中”(14)。
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未來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類社會正在孕育三種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視覺文化文盲。掃除視覺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徑就是國民視覺素養的提高,這有賴于我們視覺文化素養教育的展開,更有賴于視覺文化素養教育與時俱進,適應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當代文化轉向的挑戰。
注釋:
① 周憲:《讀圖、身體、意識形態》,見《文化研究》第3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頁。
② 譚曉剛:《視覺文化生活與視覺藝術素養的失衡》,《現代傳播》,2005年第5期。
③ Jerking H.Convergence?I Diverge.Technology Review.2001(6).
④ 亨利·吉金斯:《媒介融合的文化邏輯》,《國際文化研究學刊》,2004年第1期。
⑤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嚴蓓雯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頁。
⑥ 花建:《軟權利之爭——全球化視野中的文化潮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頁。
⑦⑧ [德]彼得·盧德斯主編:《視像的霸權》,劉志敏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⑨ [美]赫伯特·席勒:《思想管理者》,王怡紅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74頁。
(10) 孟建:《圖像時代:視覺文化傳播的理論詮釋》,復旦大學2005年版,馬焰序一。
(11) 轉引自王娟:《視覺思維與言語思維的比較研究》,《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年第2期。
(12) 張晶:《圖像的審美價值考察》,《文學評論》2006年4期。
(13) 曹順慶:《為什么要研究中國文論的異質性》,《文學評論》,2000年第6期。
(14) 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15) 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11頁。
(作者秦紅雨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講師、博士;董小玉系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