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清果
海峽兩岸新聞交流政策的困境與出路展望*
■ 謝清果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臺灣學者楊志弘就認為:“海峽兩岸的新聞交流,目前在透過相互了解的過程,來達成彼此的共識。這種雙方交流的過程,必然是‘和而不同'(容忍雙方的差異),然后才進一步‘異中求同'(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最后才有可能達到先‘和'后‘合'的制度層面的新聞交流。”①
當前,放松新聞交流政策,互設辦事處,以深化兩岸新聞交流的呼聲日漲。兩岸傳媒人呼吁政府不要對兩岸新聞交流設置種種障礙,爭取早日實現兩岸新聞交流健康平衡發展。
政治對新聞交流的影響集中體現在新聞政策上。究其實質,阻礙兩岸新聞交流的關鍵因素是政治對新聞交流的過度干預。臺灣方面主要由于政黨藍綠之爭,尤其是以“臺獨”為黨綱的民進黨深恐國民黨跟大陸走得過近,故不惜犧牲臺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竭力阻止甚至抹黑兩岸政黨正常交往,例如對連宋大陸行的阻止、對ECFA簽署的阻止等等。而國民黨則為了選票,在兩岸交流議題上常常受到制肘而停滯不前。這些都導致臺灣一些影響兩岸交流的法規沒能及時清理。臺灣中時媒體集團的林圣芬就曾指出:“主要的癥結卡在法律的規范趕不上客觀情勢的變化,對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發展形成制度性的障礙。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關‘兩岸關系條例',不只限制大陸媒體在臺發行、播放,對中資的限制和刻意防杜。同時,在實務操作上,迄今也還不容許大陸的多項廣告類目可以投放在臺灣的媒體上刊播,以致出現相互投資貿易放行,但相應的廣告卻無法露出的落差現象?!倍箨懛矫妫瑒t由于傳媒體制的制約,“大陸迄今仍未能完全擺脫把媒體視為黨政宣傳工具的角色,以致對于臺灣媒體前往大陸發展,包括報刊的發行以及電視的落地,筑起迄難逾越的藩籬”。同時,大陸在對網絡新媒體的管理當中,可考慮開放一些較為友善且能夠較為客觀報道大陸的網站,例如一直致力于報道兩岸新聞的中時媒體集團網站。
新聞傳媒交流也會對政治產生影響,良好的傳媒互動是有助于良好的政治互信互動。而為了切實建立互信機制,兩岸傳媒人可以通過自身的行業組織,例如兩岸的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網站等各自形成制度化的協商機制,努力探討出不同類型媒體間合作交流應當共同堅持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規范??傮w上,當堅持“平等協商、相互尊重、客觀公正、互利互惠”的精神,多做溝通,努力使合作的水平和層次不斷上新的臺階。有了傳媒的互信,政治互信就有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2010年9月28日國務院臺辦新聞局楊毅局長在“太原——高雄新聞交流論壇”上指出,兩岸新聞交流在兩岸交流中是最活躍的因素、最具特色的領域。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新聞界應加強合作交流。為此,他闡述了幾個加強兩岸新聞交流的基本原則:其一,要進一步強化兩岸新聞交流的功能,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努力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其二,要進一步順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擴大兩岸新聞交流的領域,提升兩岸媒體合作的層次,為兩岸新聞交流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其三,要進一步明確兩岸新聞交流的思路,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步驟,從容易做的做起,從兩岸媒體要求最強烈的入手,共同努力為兩岸新聞交流與合作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其四,要進一步加強兩岸新聞交流的實效,在兩岸己經簽署并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大背景下,兩岸媒體取長補短,加強合作,實現互利雙贏,從而做大做強中華民族媒體產業。從這次系統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陸兩岸新聞主管部門已在致力于推進兩岸新聞交流的一攬子構想,并尋機與臺灣方面進行相關方面的協商?;趦砂缎侣劷涣鞯臍v史與現實,筆者認為當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營造政策形成環境。為增進兩岸傳媒認知有必要持續深入開展兩岸新聞教育交流與合作。一方面,誠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張銘清院長所建議的那樣,兩岸新聞管理部門當委托兩岸新聞傳播方面的專家,著力研究新形勢下兩岸新聞傳播的特點和規律,針對兩岸新聞交流對于兩岸民眾認知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便為兩岸新聞交流的后續政策提供決策參考和依據,使兩岸傳媒在促進相互認知,培育情感認同、彌合分歧等方面能更好地發揮溝通橋梁作用。另一方面,通過“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等活動,為未來的兩岸新聞交流注入新生力量,為將來兩岸傳媒的交流合作奠定互信基礎。此外,兩岸新聞學界與業界在業已建構起的交流平臺上持續探討促進兩岸新聞交流再上新臺階的方法和路徑。
2.促成政策形成機制??捎蓛砂秲蓵臀幕涣髦袉瘟行侣劷涣髯h題協商,簽署協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與臺灣?;鶗麻L江丙坤在2009年10月28日會面時雙方就促進兩岸新聞交流等事宜交換了意見。賈慶林指出,在兩岸關系新形勢下,兩岸同胞要進一步增進了解,離不開兩岸新聞媒體這一重要渠道;兩岸關系要和平發展,更離不開兩岸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江丙坤也表示兩岸新聞交流對于增進兩岸人民相互了解、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兩岸媒體應進一步加強交流,還可開展產業合作。希望兩岸在適當時候就新聞交流議題展開協商,達成共識,推進合作。
兩岸都有深化新聞交流的愿望,兩岸海協會和?;鶗M早將兩岸新聞交流合作列入兩岸協商議事日程,可考慮在兩岸加強文化交流的同時,簽訂包含新聞交流合作內容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協議,或者是單獨簽署兩岸新聞交流合作協議。這是兩岸新聞合作交流的一項新任務,可解決兩岸新聞交流展開以來衍生的各類問題,推動雙方交流合作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3.洞察政策著力點,推動兩岸新聞交流近中遠程目標的逐步實現。目前兩岸呼聲最高的是推動兩岸媒體相互設立長駐機構或辦事處,以為兩岸新聞采訪減少政策上不必要的干擾,保障兩岸傳媒業本著“責任”與“效益”平衡的原則開展工作。
第一,近程目標:協調允許兩岸傳媒長駐對岸,互設辦事處。
早在1994年,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與臺灣“中央通訊社”大陸新聞部主任張榮恭商談時,曾明確表示通過海協與?;鶅蓵硗瓿擅襟w相互派駐。后因兩會中斷聯系,此事便拖了下來。臺灣聯合晚報社社長項國寧呼吁:“站在報業、電視、廣播新聞傳媒業的立場,兩岸應盡速協商開放媒體長駐事宜,開放媒體互設辦事處,只有如此真正達到兩岸新聞交流正常、常態化,不僅媒體節省經費,記者長期駐點,才能對臺灣或大陸地區情況深入熟悉,對雙方文化更深入理解,才能更正確、客觀報道兩岸各類交流及情勢。”②既然駐點采訪及其采訪時間地點都已開放,那么將現在駐點延伸為長駐,設立辦事處,只不過是設身處地為傳媒減負,以利更大發揮傳媒溝通功能,減少彼此誤判,因此完全可以通過兩會協商或兩岸行業行會進行協商,報相關部門審批。
與互設辦事處相匹配的工作,還應當包括協商減少現有一些不合理規定,例如申請采訪手續繁瑣問題,在駐點傳媒數量以及記者人數上規定過死等。還可以開放兩岸傳媒互登廣告,以搞活傳媒經濟,也促進兩岸各行業消費服務信息的傳播,便利兩岸人民。這一點完全可以在遵循ECFA的原則下有步驟開展試點。
第二,中程目標:建設兩岸傳媒共同市場。
建設兩岸傳媒市場的現實基礎是兩岸傳媒已經在節目制作、節目互換、聯合采訪、代為采訪、直播連線、主持人走穴、聯辦文藝活動等方面開展有效合作,那么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索各種類型合作的基本通則,建立合作規則和共識。在此基礎上,可以先從某個特定新聞類別上,兩岸開放頻道、時段、版面等進行合辦;甚至可以創辦兩岸共同媒體,共同創辦,共同管理,利益共享,來試行媒體間的實質合作,而合作的目標受眾群可以放在兩岸市場,也可擴展至兩岸四地乃至全球華人市場。
第三,遠程目標:在國際上共同爭取華人話語權。
未來兩岸實現統一,兩岸傳媒交流合作也將隨之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到時至少可以比照港澳媒體與大陸的合作形式,政策上一視同仁,甚至可以照顧到兩岸特殊情況,做一些特殊安排。相信隨著大陸深化改革,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良好局勢下,兩岸的傳媒觀念會越來越融合,最終能在“一國兩制”新聞理論的指導下,實現傳媒市場全面有序開放。在此基礎上,兩岸四地傳媒協心齊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煅造大中華話語權。
4.增強兩岸媒體促進兩岸新聞交流的公關意識。鑒于媒體肩負的傳承文明的使命,媒體自然有必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兩岸新聞交流政策建言獻策,樹立公關意識,推動兩岸政府實施更為開放的政策。
兩岸傳媒的報道框架雖各異,大陸媒體擅長使用人性化框架,而臺灣媒體則常用政治性沖突框架,但兩者可以相互借鑒以建構兩岸真實的形象為指向,大陸媒體當尊重民眾的知情權,全面客觀平衡報道臺灣新聞;而臺灣媒體也應當尊重民意,營造兩岸和平發展的輿論環境,不刻意扭曲大陸新聞事件的真實,做過度的政治解讀??傊?,媒體需要回到新聞本體層面,就其新聞價值考量進行調整,未來應以嚴肅審慎之心態報道兩岸發展,既不訴諸激情,亦不強調固定框架,而應以民眾福祉為最高指導原則,求新并求質地報導內容。③兩岸媒體如能達成這樣的共識,那么通過向導民眾,增進理解,能夠為兩岸交流營造良好的傳媒環境,并從長遠上影響兩岸高層的決策。
注釋:
① 楊志弘:《海峽兩岸新聞交流之探討》,《報學》,1993年第7期。
② 項國寧:《松綁兩岸新聞交流》,《中國報道》,2009年第8期。
③ 參見張瓏:《新聞媒體在兩岸關系中的角色與功能》,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閩臺傳媒特區與兩岸政治互信研究”(項目編號:2013A025)、中央高校基礎科研業務費項目“臺灣新聞自由與兩岸傳媒交流合作研究”(項目編號:2013221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