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要深入全面地研究高職院校的校園媒體,探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情況,首先必須對高職院校校園媒體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本文從校園媒體的定義入手,以傳播學視角論述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共性特點,并結合高職院校發展的自身特點論述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個性特點,為進一步研究校園媒體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要深入全面地研究高職院校的校園媒體,探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情況,首先必須對高職院校校園媒體有一個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從而在理論層面界定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內涵與特點。
一、媒體及校園媒體的內涵
媒體,源自英文medium,意為媒介、方法、手段,其復數形式為media,意為某物賴以生存或活動或傳播的介質、環境。在1943年被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后公共圖書館的準則》一書最早作為專業術語使用后,現在已經成為大眾傳播媒介的統稱,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
校園媒體是高校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它是一種特殊的媒體形式,是存在于校園內部的大眾傳播媒介,因其處在特殊的環境——校園中,它的傳播空間、傳播內容和傳播受眾群體等方面都有特定范圍。特別是各類普通高校校園媒體,是向廣大師生員工傳播信息的媒介組織機構和信息載體,它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對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特點
第一,傳播者的水平不一。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直接傳播者是在校師生,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來自不同地區,特別是所學專業五花八門,對于所學專業是非新聞學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從事校園媒體工作,自身水平是比較低的。同時,校園媒體的間接傳播者是管理校園媒體和學生組織的教師,教師和學生相比較,自身閱歷豐富,很多都有相關專業背景或宣傳工作經驗,自身水平比較高。
第二,傳播內容具有貼近性和真實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新聞宣傳工作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校園媒體作為在校園里傳播信息的媒介,貼近校園,貼近師生,全面反映校園生活是校園媒體義不容辭的使命與責任。校園媒體立足校園,報道內容多為學校發生的有關教學、科研以及師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是發生在廣大師生身邊的熱點和焦點,使得校園媒體傳播內容具有貼近性和真實性。
第三,傳播對象具有高層次性。在傳播學中,傳播對象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也稱“受眾”。校園媒體的受眾主要是在校園里能夠主動或被動接受媒體傳播信息的社會成員,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既包括校園內固定出現的人,也包括因為種種情況臨時出現在校園里的人。總體來說,校園媒體的傳播對象是具有高知識水平的教師和學生。大學校園里的師生們,追求知識,追求理性,追求創新,這類人群的高層次性決定了校園媒體在傳播內容里的高度和角度。
天津職業大學是天津市最早舉辦高職教育的學校,是1949年后在中國大陸出現的第一所師范院校之外的高職院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后,全國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職業大學,大力興辦高職教育。從這一過程中不難看出,中國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發展起來的,距今也不過三十多年。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發展比較晚,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高職院校校園媒體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大眾傳播媒體,它具備大眾傳媒的一般特點:第一,具有真實性。真實是新聞傳播的生命,即向受眾傳播報道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要用事實去說服觀眾;第二,具有及時性。任何媒體都要在第一時間發布受眾應知、欲知而未知的內容,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及時性確保了宣傳的最佳效果。第三,具有組織性。校園媒體也是一支有組織的宣傳機構,和大眾傳媒一樣要經過專人和專門機構的審核把關。
高職院校校園媒體作為校園內部的大眾傳播媒體,既具有大眾傳媒的特點,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受眾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受眾主要是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和知識水平較高的老師。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在地區教育水平不同,整體上分數沒有本科院校高,因此對于文化、藝術、知識的需求更加多樣。老師的政治素養高,知識結構和水平較高,文化水準和欣賞品味比較高。學生和老師作為校園媒體的不同受眾群體,對校園媒體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第二,傳播內容的教育性。高職院校校園媒體和其他本科院校校園媒體一樣,都是為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校園媒體通過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弘揚科學的“三觀”和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從而完成對學生的科學理論宣傳和先進思想引導,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校園媒體肩負著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的重任,在幫助學生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等方面有著自己的教育意義。
總之,只有全面了解高職院校校園媒體的特點,才能為進一步研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基礎,有助于從事校園媒體工作的師生更好地利用這一平臺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廣鑫等. 守望與記錄——大學生新聞素養讀本.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