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張建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并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呈現出全球性時代之社會特征即充滿不確定性與矛盾沖突,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改革又交織影響。高校內部及外部因素引發的危機事件不斷出現,加之媒體網絡介入高校突發事件有時會放大事件影響程度和范圍,使聚焦點上升并不同程度地損害學校形象,而危機也威脅著師生們的心理與生理健康及生命安全,影響高校正常教學科研工作。
一、高校危機傳播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對高校危機傳播的見解,總的可分為四個方面:(1)校園危機策略,如:趙中建提出“學校危機管理即學校管理者根據學校的危機管理制度和計劃對學校危機進行預防、處理和復原的策略應對過程,并應當成為學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2)塑造高校的形象、樹立信譽,如石奎在“論當前我國高校形象建設中的危機管理問題”中,提出了化解危機,塑造高校形象的應對策略;華荷鋒的“高校信譽危機管理:一種系統的處理方略”; (3)化解學生心理危機,如李洪華等提出“大學生心理預警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狀況、行為模式等事實或現象的解讀和剖析,預測變化趨勢,認識發展規律,并借以發布預警信號,采取防范措施,從而幫助大學生合理地緩沖與釋放一些潛在性的心理風險”。(4)危機信息溝通,如伍聰論述了如何與師生、家長、媒體等進行信息溝通。不難看出,內地學者缺乏從傳播學的理論視角對高校危機中的信息傳播、控制的專項研究,未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的、全方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危機傳播管理模式。特別是缺少從受眾群體心理的角度對高校危機傳播中最主要的受眾群體——大學生的研究。本文擬從群體及受眾心理的角度,對大學生群體在高校危機傳播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及行為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二、高校危機傳播過程中大學生群體受眾心理特點
本文以高校危機傳播的時間節點為參照點,所以取高校危機傳播的概念如下:高校危機傳播就是指在危機的潛伏期、突發期、持續期、恢復期不同階段,在高校與校內外公眾、校園媒體、大眾傳媒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換和溝通行為。高校危機事件中的傳播包括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等多種形式。
(一)高校危機潛伏期
在危機潛伏期,由于危機的潛在性,沒有明顯的特征而不容易為人所識別,此時大眾傳媒一般還不會刻意尋找高校危機信息,暫時不會介入或有太大的報道動作。此階段危機管理工作,本質上屬于超前管理,而高校內部的信息傳播溝通應該開始,特別是網絡媒介的傳播。
此階段。大學生受眾心理以認知心理受到強化為特點。認知心理指受眾普遍存在的、尋求信息的心理現象,尋求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或消除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每一個受眾皆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了解新的環境,并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驗證,以此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而外部以網絡世界為主的媒介環境,又給大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在獲得信息的過程中,網絡傳播將聲音、文字、圖形、動畫合為一體,使多種感官協同作用下同時參與信息接受。網絡傳播使大學生的認知需求心理得到充分強化,提高了環境適應的決策能力。
(二)高校危機爆發期、持續期
危機爆發期、持續期高校所處媒介信息環境變化劇烈,不確定性比較高,人們急于通過盡可能真實完整的信息以把握環境、擺脫恐慌、做出決定。這個時期大學生受眾的心理主要特點是:
第一,海量和虛假信息帶來的緊張和防衛心理。網絡最大的益處就是帶給受眾大量的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呈現出的無限擴張和不斷更新的海量信息與廣大網絡受眾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的矛盾容易導致網絡受眾產生緊張心理,產生防衛心理。約翰·奈斯比特發出過警告:“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不再構成資源,相反,它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
其次,道德的自我約束心理弱化。網上的虛擬世界使網絡受眾產生“去個性化”現象。而由于網絡道德體系尚處于襁褓之中,廣大網絡受眾約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識不強,導致大學生受眾的本能需求表現得非常強烈,必然引發一些不道德行為。也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說:群體是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三)高校危機恢復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危機事件已不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不是新聞媒體報道的熱點,危機進入了恢復期。高校要運用媒體幫助公眾反思危機,展開教育、普及報道,完善人們對危機的認識結構,防止悲劇的再次重演。
在恢復期,大學生受眾的心理特征是迷茫。網絡所具有的海量信息資源成為不爭的事實,在給受眾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信息超載開始成為困擾人們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經歷了危機傳播中大量信息的淹沒后,大學生受眾如沒有及時的引導和反思,只能是進入到對整個危機的迷茫中。就會如同古斯塔夫·勒龐指出的:“它們只能是在暗示和傳染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暫時現象。它們匆匆成熟,又匆匆消失,就像海邊沙灘上被風吹成的沙丘。”
三、結論
從以上高校危機傳播過程中各個階段,大學生受眾心理的特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這就需要在適當的階段通過適當的方式傳播給大學生,喚起大學生對高校危機的理解、關心、認同和支持。應以使高校能順利度過高校危機,維護學校的美譽度和相關公眾的信任感,重塑學校形象。
【參考文獻】
[1]趙中建,徐士強.學校危機管理—由“非典”事件引發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3(08):4-7.
[2]李洪華等.大學生心理預警機制構建之意義與實現途徑.炭高等教育,2005,23(4):80-82.
[3]黃宇紅.我國高校危機傳播的傳播策略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9.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