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穎
教師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教師教育的水平與質量直接決定著教師質量。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國教育改革的持續關注,教師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其重要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教師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教師教育決定國家未來,教師教育是國家的希望,教師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石[1]。芬蘭以其優質教育著稱于世,而這得益于芬蘭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及其發展。芬蘭的教師教育有何特色與經驗?中國的教師教育癥結在哪?國際范圍內教師教育研究者的共同關注是什么?這些問題值得我國教師教育研究者給予關注和進行探討。
2013年11月20日,第一屆“中國—芬蘭學習工廠”聯合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大廈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當今社會之未來學習”(FUTURE LEARNING IN TODAYS WORLD)。本屆研討會就“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議題分為兩個專場進行討論,其各自的主題分別是“教師專業化與教學有效性——來自瞬息萬變世界的挑戰”(Teacher Professionalism and Effectivity—Challenges in the Changing World)和“新學習生態系統——從學習樂趣中獲益”(New Learning Ecosystems—Combining Fun and Gain)。
在“教師教學”的分會場中,來自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和坦佩雷大學的兩位教師和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的三位教師為與會者作了精彩的發言。
一、中芬不同語境下的教師教育
1.追求卓越的教師教育——芬蘭教育的今天
芬蘭的教育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支撐其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次論壇上,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國際運營部主任Elise Tarvainen作了題為《教師——教育創新與改革中最重要的催化劑》(Teacher—The Most Important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Education)的報告。在芬蘭,教育被認為是個人及社會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教育被視為保障未來競爭力、社會安全及繁榮的重要原因。Elise Tarvainen認為,芬蘭教育績效背后的核心因素是教師,優質師資教育是影響未來的關鍵。卓越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使芬蘭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自主權。芬蘭完善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教師教育體系造就了能力卓越、盡心盡責的教師團隊。芬蘭卓越的教育源于其優質的教師教育。
培養優秀教師只是一個開始,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才是保持教育不斷發展的持續動力。來自芬蘭坦佩雷大學教育學院的Eero Ropo教授在其題為《對教師專長的再次解讀——學校變化中的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Expertise Revisite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Schools)的報告中,結合芬蘭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探討了怎樣才是“好教師”,以及如何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Ropo結合他的實證研究,分析了教師教學的兩種模式,即專長模式和審慎練習模式。他認為成為好教師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使教師的教學有效呢?他認為教師的專業身份是其有效教學和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即教師專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他認為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三種學習意義,即對我、對我們、對他人。“對我”的意義是指,讓學生明白,學習對于“我”自身而言有何意義;“對我們”的意義是指,學習對于我們這個社區和群體有何意義;“對他人”的意義是指,讓學生思考學習對于國家、人類、世界的意義。有效教學應該是形成意義,建構學生對于學習的個人意義、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的過程。Ropo認為,大學教師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師范生具有成為成功教師所必備的和足夠的能力。
芬蘭的兩位發言代表為與會者呈現了芬蘭教育的現狀和教師教育的發展情況。Elise Tarvainen從總體概況上介紹了芬蘭的教育及教師教育發展情況,而Ropo則從更深的層面探討了在面對教育變革的挑戰時,教師教育該如何應對挑戰并發展,從而強調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2.尋求突破的教師教育——中國教育的明天
芬蘭優質的教師教育值得我們研究與借鑒,而本土化的中國教師教育則更需要深入研究與思考。本次論壇上,來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的三位教師,趙萍、裴淼和宋萑,基于他們的實證研究,結合中國教師教育的現狀,作了關于中國教師教育改革方面的專題發言。
裴淼和宋萑共同合作的題為《中國教師教育體系改革》(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in China)的報告中,針對中國教師教育的現狀,深入探討了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和舉措。為了對中國教師教育現狀有全面的了解與把握,該研究各選取了中國東、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對這些省份進行教師教育培養及培訓的各級各類學校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包括省屬師范大學、市屬師范大學、高職院校等。該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二次分析法、內容分析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研究材料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目前的教師教育體系具有以下主要特點:第一,師范院校、綜合院校、職業院校并存;第二,師范大學對教師教育的促進態勢明顯;第三,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尚未建立。針對我國教師教育體系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我國教師教育體系實力較之國際發達國家總體偏低的現實,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與舉措,如從市場和規劃結合機制上去控制教師教育規模總量,重視專業評估、課程體系建構和調整專業設置及院校布局,完善和建構現代教師教育制度保障等。
在題為《免費師范生政策:為農村培養教師》(Free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Preparing Teacher for Rural Area)的報告中,趙萍圍繞中國免費師范生政策探討了四個方面的問題:教師培養的問題與挑戰、教師教育的責任、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影響,以及北京師范大學對教師教育所進行的改革。趙萍總結了我國教師培養中的四個主要問題:師范生畢業人數供大于求,教師學歷較低,不同地區之間教師質量和供求不平衡,以及教師教育對新課程改革反應遲緩。她提出,目前我國教師教育的任務在于: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對職前教師培養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她認為中國的免費師范生政策是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的一項重大舉措,并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進行了個案研究。研究中發現,免費師范生政策為西部偏遠地區的學校招到高素質的教師創造了機會;為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提高了就業的機會,但這一政策沒有解決地區內的教師資源不均衡的現狀,因為大量的免費師范生畢業后雖然回到了自己的原籍省份,但他們大部分卻留在了城市學校而非農村學校。最后,趙萍介紹了北京師范大學在職前教師培養方面所進行的改革。
二、中芬兩國學者共同關注的主題
縱觀本次中芬教育聯合研討會,中芬雙方共同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教師質量、教師專業發展和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師教育改革三個方面。
1.教師質量
在教師質量方面,培養高質量的教師成為中芬與會代表的共識。
Elise Tarvainen總結了芬蘭教師的品質特點:忠于職守、受人尊重、受過良好師范教育、能力卓越、有創造性、善于反思、掌握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與科技手段。在芬蘭,所有的教師必須擁有碩士學位,其整體學歷水平之高可見芬蘭對教師質量的重視程度。Ropo則從專家與新手教師的角度闡明了“好教師”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北京師范大學的裴淼和宋萑從研究中發現,我國教師教育層次提升明顯,具體表現在: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學歷提升明顯,教育碩士培養正規化,教育博士試點良好等方面。趙萍結合實際個案研究,提出對職前教師培養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師質量的觀點。
2.教師專業發展
中芬與會代表都一致認可“教師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的觀點。芬蘭教師專業發展始于優良的職前教育和完備的在職教育。芬蘭對教師的能力建設和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貫穿于教師整個職業生涯。據Elise Tarvainen介紹,在芬蘭,師范生在教育學碩士學位的學習期間側重理論與分析;在教師培訓學校實習階段,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使教師的教學技能與專業科目知識融匯貫通。而在職培訓階段,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能有許多進一步培訓、深造的機會。在芬蘭,按規定每位教師每年有3.5天的強制性脫崗在職培訓,教師可以靈活選擇適合個人情況的課程來加強專業、提升資質。芬蘭的在職培訓采用的是“為將來的培訓員提供培訓”的模式。Ropo認為要應對芬蘭教育和教師工作中所面對的諸多挑戰,應從教師個體和教師整體兩個維度去思考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如改進教學方式以促進師生合作、提高學校領導力與管理、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目標和工作之一等。中國的三位發言代表則提出通過教師教育改革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并提出從政策保障角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師教育改革
本次研討會中,中芬雙方代表的研究都以實踐為導向,對中芬兩國教師教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芬蘭的Elise Tarvainen以其實踐工作為基礎,側重從宏觀層面介紹了芬蘭教師教育的概貌,而Ropo則從芬蘭教育實際面臨的挑戰出發,介紹了大學如何進行教師培養。北京師范大學的裴淼和宋萑對我國教師教育體系改革的研究也是基于全國范圍內的調查和資料分析,并提出了重構的對策和建議,其中不乏具體措施和微觀解釋。趙萍選取中國教師教育改革中的一項具體政策進行解讀和實證研究,研究中既有對我國免費師范生政策層面的解讀,也有對政策實施過程和結果的研究。他們的研究都有對中國教師教育宏觀全局和微觀問題的深入把握和理解。這無疑是本次中芬兩國教師教育工作研究交流中的一大亮點。
三、總結
本次研討會雖然時間緊湊,發言人數有限,但大家對教師教育對于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卻早已達成共識。不同國家的教師教育存在差異,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師教育研究應具有全球化視野,但同時要關注本土化的社會和教育情境,從本土所面臨的現狀和現實情境出發,思考本國教師教育的突破與發展。本次中芬教育研討會正是兩國教師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視角結合下的研究交流,這對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本綜述參考了2013年11月20日北京師范大學首屆中芬“學習工廠”聯合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的大會發言。在此表示感謝!本文撰寫得到了筆者導師朱旭東教授的悉心指導,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朱旭東.論當前我國教師教育存在的十大問題及其解決途徑[J].當代教師教育,2012(3).
(作者單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龔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