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健(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淮安223300)
助產是一門發展前景非常好的傳統專業,我國助產工作一直受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1],在大部分二級醫院中,婦產科助產專業技術人員普遍存在年齡結構老化、人員配置短缺的現象[2]。國家對母嬰保健工作、優生優育要求的提升,更加激化了助產人才供需之間的矛盾。作者所在學校近幾年培養的助產士供不應求,同時探索出職業學校培養助產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好途徑。
本校從2000 年開辦高職助產專業,10 多年來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從制度上給予保證,每2 年組織1 次專業調研和社會調研,從社會和用人單位需求出發,滾動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點突出在以下2 個方面。
1.1 調整招生計劃 依托市場調研和各級用人單位摸底,從2008 年開始,助產專業的每年招生人數從50 名調整為100 名。
1.2 搭建3 個“對接” (1)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對接:突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現代助產專業理念、人文知識和必要的醫學基礎,具有產科、婦科、護理學的基本理論與嫻熟的實踐操作技能以及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面對困難敢于擔當的吃苦精神,畢業后能很快適應環境并短期勝任各級醫療機構為孕產婦及母嬰提供保健服務的高技能型、應用型助產專業人才[3]。(2)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建立由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制,組織課程教師對助產、護理職業標準和護士執業資格標準進行認真的分析,以此為依據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將知識點和技能要求融入相關課程教學內容之中。(3)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通過參與課題,開展助產專業職業教育改革研究。探索助產專業辦學體系構建、學生認知能力、心理素質、職業素質與核心能力培養以及新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建立等[4],不斷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學習型社會發展的需要。
2.1 完善制度,建立教師成長平臺 學校50 多年的辦學歷程,有著豐厚的教師隊伍培養基礎和管理經驗,近年來學校緊跟國家職業教育需求,不斷完善教師隊伍培養制度,如“五階梯”人才培養方案和評比標準,青藍工程培養方案,建立了兼職教師人才信息庫和相關管理制度,建立青年教師每2 年1 次理論考試和實踐技能考核制度等,常態化、高標準嚴要求,不斷促進教師隊伍的自身成長。舉辦教學觀摩、微型教學評比,青年教師技能競賽、青年教師基本理論考試等活動,配合“兩課評比”和“五課教研”,省級和國家級技能競賽等活動平臺,讓青年教師獲得成長的空間和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青年教師在2~3 年的時間內多能獨立承擔起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取得師生的好評,有力地提高了其助產專業教學水平。
2.2 專業教師進醫院進行臨床實踐 結合上級有關規定,學校對教師臨床實踐工作十分重視,有檢查、考核并與評估晉升聯系。本校教師進行臨床實踐學習分為3 種形式:一是跟崗學習,二是頂崗學習,三是定點集中臨床實踐學習。學校經幾年考查與探索,從2010 年開始,與有關醫院共同協商,成立本校教師臨床實踐學習基地,雙方共同制訂工作計劃,實踐內容,院方選派經驗豐富,具有帶教能力的科室高級職稱的醫護醫技人員一對一幫帶與指導專業技能學習,青年教師積極報名,攜帶學習任務,結合自己專業的特點,融吃、住、學為一體,與醫院幫帶教師一起探討專業技能和如何提高服務質量,這種實踐模式使青年教師受益匪淺。該項校院合作模式使校院雙方互相促進、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共同探討教書育人,如何培養適用性、技能型專業人才,如何使學生在實習后能盡快適應工作環境,承擔臨床救護工作,收效明顯[5]。2013年本校院共同培養教師的模式被江蘇列為全國護理專業師資培訓在基地采用[6]。
2.3 組建校院教學聯合體
2.3.1 領導重視,校院協作,達成共識 職業學校助產專業教學面臨社會需求和人們對母嬰健康的要求不斷提高,助產專業不僅是學習專業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習專業的技能,加強職業道德培訓,要以職業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實際技能要求為導向,教學活動就以圍繞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培養來展開。面對職業院校教師人員少,特別是助產專業技能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醫院的外聘教師專業技能全面,但教學技能方面不足等狀況,學校多方面與有關醫院洽談,并得到醫院的支持,最終與4 家醫院合作,共同關注教師隊伍建設。校院雙方統一認識,簽訂合作協議,成立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成立校院教學聯合體,并制定相關制度和考核辦法,有力地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和提高助產專業教師教學水平[7-8]。
2.3.2 相互學習,具體實施 (1)第一階段:校院雙方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聯合體的工作計劃和人選要求。雙方從醫德師德、行風教風、基礎理論、操作技能、創新能力、工作經驗等方面綜合考核,經校領導小組審查決定成立了20 人的教學聯合體。(2)第二階段:在20 人中先培養10 名教學骨干,然后帶動其他成員。學校對聯合體教師分批進行集體備課,傳授教學各環節的注意事項和教學技巧,組織聯合體教師隨堂聽課、點評,參加教學觀摩活動、微型教學比賽、教學基本功競賽及其他有關活動等,讓其感受教學工作的神圣和偉大,體驗“十年樹人”的喜悅心情;醫院對聯合體教師進行跟崗實踐,零距離接觸患者,參加新技術示范活動,專家講座,參加各種業務競賽,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愛崗敬業精神[9]。(3)第三階段:點面結合,叢深推進,全面開花。 先行培養的一批聯合體教師再與其他成員一一結對,傳授他們前期學習成果,短時間內整個聯合體教學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使助產專業教學工作走上全新的發展勢頭。
教學團隊建設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核心,教師的職業能力和教學能力是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保證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要根據實際情況,內外結合,積極拓寬師資隊伍的來源渠道,優化教師隊伍,將激勵與制約相結合,本校校院建立的教學聯合體在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走出新路,收到成效。
3.1 感悟職業 學校對每屆助產新生除了常規入學教育外,還專門安排學生參觀助產實驗實訓室及孕婦、胎兒、分娩相關教學模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請從事助產行業的學校畢業生來校現場介紹助產事業的發展史與現狀,將來的發展趨勢,就業方向與前景分析,職業崗位對人員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第一學期學習中就安排助產學生到醫院去見習,親眼看看十月懷胎的過程,目睹正常分娩、新生兒的護理等,使學生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產生職業認同感,激發學習興趣。
3.2 體驗職業 為了促進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將所學知識與臨床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在理論傳授的同時,學校有計劃地安排助產學生進入臨床實踐,給出實踐的任務,提出實踐的要求,讓其到真實的職業場所去感悟和體會,體會如何遵守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學習如何與同事合作、與患者進行溝通,體會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的重要性,體驗助產工作不得有半點馬虎,每一操作步驟必須認真仔細。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親身體驗,使其將所學知識內化為所知并進一步外化為所行,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實用型、技能型衛生行業人才[10]。
3.3 重視培養人文精神 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突出以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救死扶傷、團結合作、人文關懷等為主要內容的衛生職業道德教育;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確立責任感,完善思維方式,增強非智力因素,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作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積累一定的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感恩教育”[11]、“發揚航天人精神”[12]“團隊精神”[13]等有機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實現高職培養目標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最為關鍵,具有幫助學生學會做人的強大功能。
面對現行使用的助產專業教材,聯合體教師緊扣臨床,在技能培養和服務意識上下功夫,編寫了適合于助產專業人才需求的校本教材,為助產專業教學提供強有力的硬件保障。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和諧社會的建設及現代醫學的發展,婦產科的服務已從陳舊的技術服務模式轉變為人性化服務模式,母嬰健康已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作為助產專業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適應新時勢的要求,在注重助產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加強人性化服務教育訓練,為職業學校更好地培養新型、高技能型助產人才而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1] 郭桂芳,朱秀. 我國助產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 中華護理教育,2010,7(7):291.
[2] 陳臘梅. 助產士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6):240.
[3] 李麗,李杰,畢永新. 搭建對接平臺加強助產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J]. 職業技術,2012(5):48.
[4] 林秀芝,王慧玲,張海燕. 滄州市助產技術人員的現狀及知識能力需求調查[J]. 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1):803-804.
[5] 郭向紅,姜梅.對40 例助產班護生臨床實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8):999.
[6] 邵健. 衛生職業學校青年教師培養途徑淺析[J]. 價值工程,2012,2(4):234.
[7] 李曉趁.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探索與研究[J]. 時代經貿,2012(9):199-200.
[8] 王平. 基于創業教育視野下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建設路徑研究[J]. 繼續教育研究,2012(9):26-28.
[9] 陳立旦,陳開考. 職業教育教師團隊建設研究[J]. 成人教育,2012,32(2):39.
[10] 李暉. 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職業素質課程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1):153.
[11] 邵健. 讓感恩教育滲透到病原生物學與免疫教學中[J]. 價值工程,2012(20):3194.
[12] 邵健. 免疫學教學與弘揚航天人精神[J]. 價值工程,2010(2):189.
[13] 邵健. 免疫學和微生物學教學與心理教育[J]. 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