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萍
上周,本校女教授協會會長王靜愛教授給我布置了講座的任務,當時我正在出租車上,車外人聲嘈雜,還沒等聽清楚她具體說什么,我就答應了,原因有兩條:一是我跟王教授有過很多談話,她在處理教學科研、家庭婚姻和子女教育的關系上,有很多經驗都是絕妙的,讓我心服口服。她談感受,都不是從別處抄來的,而是自己提煉出來的,對此我也很欣賞。一個人,首先要被別人的經驗感動了,才能體會到別人的經驗對自己的好處。二是她說的大意我聽懂了,就是在當代我國國情的背景下,從北京師范大學女性工作的角度,談談女教師的職業發展,對此我也是贊成的。她還特別關心年輕女教師的成長,希望我談談年輕女教師容易碰到的問題,這也是北師大女教授協會的優良傳統。現在大學里女性師生多,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上,年年有需求,也有長期效益。
我主要就上述問題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從社會性別到文化自信
我國高等教育在祖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發揮了文化教育領域的特殊重要作用。黨中央多次強調文化建設,已經指明,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環境中,中國要真正崛起和強大起來,只靠經濟發展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還要抓社會文化建設,因為很多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問題。在中國,性別問題的本質,尤其是文化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后,高校女本科生、女研究生和女教師以不可阻擋之勢迅猛增加,女性已明顯成為國家政治經濟改革、政策改革和社會管理轉型的受益者。即便在基層社會,由于工商服務業三產和旅游業的發展,女性的就業優勢和周期長度也大大增加。據一些社會性別研究者的報告,近年我國的性別賦權指數排在世界第28位,我國的女性發展和女性權利走在了社會發展的前面。我們再來看另一種十分不同的研究結果:女性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劣勢。中國現在七八成女大學生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這兩種說法是有矛盾的。還有一些性別研究專家有另外的看法,提出,以往的性別政策評價以男性為標準,不是以女性自身的感受為標準。現在不僅是女性本身的社會評價遇到了挑戰,而且性別政策管理的定位和發展指標也都遇到了挑戰。
高校女性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定位有關。當代女性遭遇的困境,從社會管理和自身發展兩方面來說,主要有三點:
一是國際標準與中國標準。中國高校女教師的定位與發展,要從中國的國情和中國高校的實際出發制定評價標準,而不是從西方理論和西方高校的實際出發制定評價標準。我們曾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和了解西方性別理論,很有成績,也是必要的。但我們對中國了解不多,要補中國文化課。
二是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女性定位與發展的評價標準,要從女性的視角出發,而不是從男性的視角出發,要使女性自己感到幸福,而不是男性替女性說幸福還是不幸福。20世紀以來,中國的男性替女性幸福了一個世紀,口號正是男女平等,在高校尤其如此。人多勢眾,但為什么現在女性反而不一定幸福呢?因為從女性角度看,幸福不僅涉及政治經濟問題,更多的是文化問題。它的深刻原因是,在中國文化中,女性是平等與平衡兩者綜合的文化承擔者。女性為了愛人,為了父母,為了子女,為了姐妹兄弟,可以付出精神與物質的雙重代價。她要家人幸福了,吃好穿好了,她才能欣慰、幸福,她再去吃穿打扮,才心理平衡。以后她獲得了平等,才有文化的回報。別忘了花木蘭是替父從軍的,楊門女將是忠孝兩全的。她們的好結果不僅出于社會效益,也出于長久的文化回報。只追求平等而沒有平衡的女性,也可能會獲得很大的社會成功,但往往要承受極大的文化痛苦。
三是兩性合作與和諧高校。在當下的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階段,當男性在社會政治經濟主戰場沖鋒陷陣時,女性同時重新成為文化主角。現代女性的迷茫無非兩點:一是風俗大于制度,二是和諧大于競爭。中國文化的本質,如孔子說“仁者愛人,親親為大”,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說,一個優秀的人,不僅要愛親人、愛人民,還要愛物。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操作規則,是要彼此約束,和諧合一。夫妻關系、家長與子女的關系,都是互相約束的。
人們一直說,中國是男權社會,女性處于社會的底層。今天看,這些說法已經與現代理念不直接相關,但它們仍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就連孔孟思想也很老化,需要通過創新去維護。為什么?因為從歷史數據看,中國女性是被壓在傳統文化下面的;但是從現代發展看,壓在文化下面,就是全方位地泡在文化里面。經過20世紀男女平等的改革,男性也被泡在這種文化里,今天的中國男女兩性都已融化在中國文化里。試問,哪個成功男性的背后沒有一個偉大的女性在平衡?兩人難道沒有獲得事實上的平等嗎?對此,我們要有自信心,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在中國現代社會迅速發展的時期,在作為自然單位家庭以外的社會組織中,比如在高校,也要爭取兩性合作,和諧發展,這就是文化定位。
有了深刻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正確的文化定位。這兩條都有了,才能在個人與社會組織之間獲得平衡,取得社會性別的平等與發展,不然平等就是空話。
黨中央提出建立文化自信,這是對推動中國改革發展極為深刻的指引。在高校女性人才的培養上,這也是新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重視,并應該落實。
以下講兩個具體問題,它們不僅僅是針對女教師的,因為其實不可能,而是從兩性和諧的角度,分析高校女性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
二、從文化自信到文化定位
談談我自己。恢復高考后,我上了大學,后來留校,到今年當高校教師已有24年,其中當碩導21年,當博導17年。我所在的學科是一個國家重點學科,由民俗學一代宗師鐘敬文先生創建。我跟鐘先生念書,也當過他的助手,在鐘先生辭世后,我帶領中青年團隊繼承前輩的傳統,繼續發展。可以說,在祖國改革后,我經歷了從一個新教師到老教師的全程發展階段。我也曾到國外學習,也曾在行政部門工作過,多少有一些中西教育比較和行政鍛煉的膚淺閱歷,所以能從國家改革、高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師的看問題,并有一些個人體會。endprint
我的看法是,中國高校發展太快,現在的新教師與我們這一代人當新教師時已大有不同。但也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都要認識高校工作的性質。北京大學西門里面,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高校是教學、科研單位”。這就是說,高校不是一個普通空間,而是高層科學文化傳承、高尚精神世界、高級智力活動、高層人才培養和高尚公益事業的理想實現的場所,我簡稱“5高”。北師大是百年老校,這5高都很深厚。現在新進的女教師都是70后和80后,硬件都很優秀,迷茫都出在軟件上。我總結為四難現象:一是做人比做學問難,二是教學比科研難,三是“故事”比職業難,四是狀態比考核難。
做人比做學問難。此指出新教師靠5個入門條件優勝入校,它們是:團隊定位、技術定位、成果定位、人格定位、發展定位。這是文化傳統與現代管理結合的產物。從高校入職來講,你一進校就要填表,填表的目標,是承諾一個高校教師的責權利。這三者的關系是有彼此約束性的。你要獲得利益,就要執行權利和承擔責任。一個年輕人的利益的獲得,是滿足權利和責任要求的結果,而不是向國家要價的前提和條件。要從思想和行為上,做到責權利三者的平衡。這個平衡達不到,也就談不上平等。
年輕教師在入職前的定位是這樣完成的:團隊定位,由所在學科做出評估;技術定位,由人事處管理;成果定位,由科研部門檢查;人格定位,由原導師做出鑒定并對外擔保;發展定位,根據專業發展的規劃去預測。
年輕教師入職后的變化是排序顛倒。比如,對以上5個定位,年輕教師入職后,要靠自己去調試和適應。于是,在有些條件下,在有些年輕人身上,會出現下列選擇,即將原排序第5的發展定位提到第1位;忽略原排序第2的技術定位和排序第4的人格定位,而將原排序第1的團隊定位甩到最后。
年輕人初涉世,又要各項指標快進,在團隊要求與個人需求之間選擇有難度。但是,我認為,年輕人是在團隊的支撐下入校的,如果入校后卻不愿意承擔團隊的責任,學科建設的整體環節就會受到影響。團隊定位是責任,責任要靠文化自信支撐。沒有文化自信的人,定位會失誤,最后是個人的學問做不好,人品也會打折。正確的選擇是讓團隊精神代代相傳。尤其是在現代高校中,善于團隊合作,個人才能獲得良性發展。
教學比科研難。當代的世界趨勢是,通過高等教學活動促進科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由于學校性質所致,一向有重視教學的傳統。對年輕女教師來說,投入教學活動,會讓你認識到壓力與責任重于個人利益。
故事比職業難。中外高校都會流行一些教授故事,很多名教授都有膾炙人口的校園故事。好故事會提高教授職業的社會聲望,會對大學的社會聲譽產生很大影響。舉個例子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有著名教授的愛情故事。清華大學女教授林徽音與建筑學家丈夫梁思成的愛情故事,北京大學女教授王蒂澂與物理學家丈夫周培源的愛情故事,廣為傳誦,我在青少年時代就聽長輩閑聊過;知青下鄉后,又聽北大、清華的大學生們傳講。這兩年,這些故事再度火起來,被80后和90后評為“傳奇”。西方評價制約女性發展的三條因素是生產勞動、教育和婚姻。這對中國高校女性不成問題。但這些教授故事又告訴我們什么呢?那就是在年輕教師必然要處理的家庭、婚姻與事業的關系上,其實有個文化約束問題。梁思成夸獎林徽音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而林徽音對梁思成的志業相從正是一種文化約束的結果。林徽音在兒子梁從誡出生時,賦詩一首《你是人間四月天》,是很高層次的文化約束。梁從誡在父母去世后,搬到終身未婚的金爸爸家,伺服金先生到死,也是一種文化約束。男性是線,女性是圈。男性可以直線地向上或向下發展,講力度,講沉穩;女性則是要在家庭、事業、人生中被完整敘述的,是一個圓圈。女性也要讓男性在女性面前可以完整地敘述自己,這樣女性就是一個完美的圈,一個文化圈。
狀態比考核難。現在一句時髦話說,有能力而沒成績的人叫“不在狀態”。在北師大這種高校,進來不容易,當個好教師并保持終生奮斗的狀態更不容易。青年教師雖然條件好,被傾斜力度大,經費和機會都比以前多,但也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你要像前輩那樣風雨無阻,風雨兼程,你要像歌里唱的那樣“風雨過后是彩虹”,你就要在考核后過硬,而比考核更難的是時時把自己放在狀態中。什么狀態?時時學習的狀態、日積月累的狀態、不斷寫作的狀態,注意團結合作的狀態,以及為祖國強大而培養人才延續中華科學文化甘愿奉獻的積極狀態。這些狀態加在一起,就是文化狀態。
三、從文化定位到職業發展
現在高校女性的個人問題轉為公共話題,如高學歷、大齡婚嫁、家庭事業關系等。直接沿用傳統觀念不能解決當下女性面臨的新問題,有時還成為制造問題的來源。這使高校青年女性感到不安全,無奈的事情很多。再者,高校年輕女性年齡段,已走到獨生子女80后,她們缺乏與兄弟姐妹相處的經歷,沒有社會經驗,又在國家政治經濟改革的時代成長起來,是特殊的一代。她們面對問題的感覺,是缺少文化積累。她們對問題的看法,是反應性的,不是文化本質性的。高校年輕女性成立了一些社團組織,如幼兒哺育與撫育協會、親子網站等,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這些傾訴問題的方式,都是臨時性組織的,沒有能力發展下去,缺乏公共定義,缺乏識別標準,難以為繼,更不能形成文化定位。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的看法是,要繼承高校女性文化優秀傳統,加強創新文化定位,在高校組織的學科團隊中成長。中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結構,重視家庭利益和共同群體利益,而現代人追求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兩者各有好處。但是,任何理念都不能走向極端,走極端就要產生負作用。具體說有以下兩點。
一是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家庭是中國的初級社會組織,入職單位是次級社會組織,脫離了這個基礎便會造成混亂。遇到迷茫和困惑,通過組織解決,要比個人方式解決容易得多。按社會學和民俗學的研究,中國文化的本質是組織性文化,人們對組織給予的溫暖、關愛和友情的回報是忠誠和歸宿感,這是其他任何個人方式都不能與之相比的。年輕女教師把個人的發展凌駕于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之上是不可取的。
二是在文化提升中前行。年輕女教師要在入職后全方位定位。所謂全方位定位,就是要在文化提升中定位。我強調一點,就是要向自己的老師們學習。現在留校的年輕教師都是博士畢業,但在攻博期間實際上只跟老師學了一年半,還有一年半去寫論文。入職后則要學習一輩子,要繼續聽老師的課,參加老師的五個定位過程。要擺正自己和老師的位置,也就是擺正自己和學問的位置。何況每個人都有不足,自己看不到,需要別人提醒自己,最可靠的提醒人就是老師。學老師不是從老師的文化高度出發,而是從自己的文化不足出發,來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足。
中國高校的前輩學者崇尚和諧,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西方社會重視個人利益,個人價值至上,現在這種個人文化給他們制造了災難,中國的優秀文化要發揚。
中國的前輩學者做事有“格”,做人有“德”;講做人大于做學問,做學問拼到最后是做人,這些都是在講文化,講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講文化才能講發展。我們走在文化里,就是走在責任里,走在付出里,走在社會和諧里。
注釋:1.此文原為2011年11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女教授協會分會和女教職工工會聯合舉辦的“新入職女教師職業生涯論壇”上的一篇講稿,北師大女教授協會會長王靜愛教授出了這個題目,教育學部的鄭新蓉教授和向蓓莉副教授對此次講座發表了講評意見,謹此一并致謝。本文對原講稿略有刪節。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林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