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蘭
摘 要:在我國現行的教育背景下,培養提高中學生良好的聽力和應試能力,是擺在英語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只有深入研究分析高中英語聽力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實踐教學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解決英語聽力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適應將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英語聽力;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69-01
一、高中英語聽力課的教學現狀
從目前高中學生學習英語聽力課的實際情況看,英語聽力課的學習現狀不令人十分滿意。教師在上聽力課時,基本上采用播放磁帶或視聽材料,讓學生按課本內容細聽,采用聽完一部分內容后讓學生做練習的方式。老師經常出一些填空、聽寫、排序等類型的題讓學生去做,然后給學生校對答案,教師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糾正學生錯誤答案方面。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卻很少教學生們正確的聽力方法。學生只是被動聽音,不是在主動學習。要想解決問題,我們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對策,逐步提高他們的聽力能力。
二、高中英語聽力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中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突出的,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十個方面。第一大類表現在知識方面上,其中包括:1、語音障礙(即不能辨別已學過的單詞、連續音、同音、非連續音等發音特點)。2、語義障礙(材料中有生詞、對已學單詞的其它。3、語速障礙(學生感覺聽力材料語速太快,超過了高中階段要求的 150 字/分的標準)。4、背景知識障礙(即學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基本常識)。第二大類表現在心理問題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心理素質(學生在聽音時心理緊張、焦慮、不自信)。另一方面指不良聽力習慣(有些學生聽音時,一邊聽、一邊譯成漢語,一遇到聽不懂的詞句就停下來查找)。第三大類是指聽力策略方面的問題,具體是指:①根據上下文和已有知識不會預測。②學生不會抓聽關鍵詞,主題句不會掠聽。③不會記聽力筆記。
三、針對問題采取的解決對策
筆者將采用聽前解決心理問題、知識問題,聽中記錄重點詞句,聽后依據有效信息及時預測的三步教學法來解決高中英語聽力中存在的問題。
1、聽音前
教師可先放一段輕松的音樂或講一個幽默的小故事,對材料的內容也可簡略介紹一下,讓學生先有個大概了解,作到心中有數。這樣會大大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
(1)預測:如果學生通過對標題或提示的猜測能猜出作者要說的話,那么說明他基本上理解了材料。這種猜測是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語言知識和邏輯思維對所聽材料進行推測的能力。因此,培養這種能力是聽力前不可缺少的一步。
(2)明確聽音的任務:教師可設置幾個與聽力材料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明確聽音的任務,帶著問題去聽,帶著預測的“答案”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在比較的過程中提高聽力的能力。當學生正確地完成這些問題后,他(她)們會獲得成功的愉悅,進而激發他們對聽力的興趣。
(3)精心挑選聽力材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現有的英語水平,合理挑選適當的聽力材料至關重要,也是準備階段必做的工作之一。
(4)背景知識的講解。高中學生由于學習負擔比較重,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一些英美文化的知識,對一些口語、諺語、俚語、慣用語、縮寫詞、多義詞等掌握的不多,在聽到這方面信息時,顯得困難重重。因此教師應及時講解,并要求學生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知識,以做到聽音時游刃有余。
2、聽音中
聽時階段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原則。即要求學生聽第一遍時,把握聽力材料的整體意思。聽第二遍時,捕捉具體信息,記錄所聽要點。聽第三遍時,能夠對聽力問題進行分析、對比、判斷。教師要隨時檢查學生們對材料的理解程度。具體作法如下:
(1)初聽(也叫泛聽)。讓學生帶著問題聽完材料后,從記憶中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否則學生將主次不分,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住。這一過程屬于聽力的起始階段。在實際聽音中學生們可邊聽邊記,快速記下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時間等有用信息,以便能回答上有關細節的題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要抓住文章的主線及關鍵詞,做好聽音筆記。
(2)復聽(精聽)。初聽時,不少學生很有可能會因為較難的材料或較快的語速對聽力材料似懂非懂,不能及時地反應出已聽的詞匯或語句的含義,也無法在初聽時達到對文章內容較全面的掌握。根據筆者的經驗,一段話或一些個別詞句聽三遍以上還是聽不明白,這時有必要參考一下相關答案,得到有用信息后,回頭再重聽,這樣反復幾次,問題就能得以解決。
(3)討論回答問題。通過讓學生幾次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后,教師可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然后再分組討論答案。在討論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幫助并達成共識。如遇爭論不一的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再聽有關材料的相關內容,直到完全聽懂為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聽說結合,為了說得出,必須聽懂。只有聽懂了,才能接著說。以說處聽,以聽代說。
3、聽音后
聽后階段是回憶、分析、根據有效信息及時預測的階段。在通過前面幾個過程獲取了一定的語言信息后,教師可及時總結材料中所涉及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聽力技巧等,并對學生難以接受的、英漢差異較大的一些語言現象予以講授。在學生對這些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分析、判斷、預測答案的能力。在此階段,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進一步回答或討論更深層次的問題(如關于判斷說話人的意圖,說話人對問題的態度等),來使學生對聽過的內容形成更系統、更完整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任 青.淺談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聽力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8.
[2] 張艷君.中學英語聽力教學剖析[J].海外英語.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