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娟
摘 要:布置數學作業,要精心設計作業題,要講求藝術、講究方法,要結合實際,講求實效,使作業既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關鍵詞:作業設計;數學;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76-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數學應用能力;教學中所有的知識點應該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來滿足學生學習的多樣化需要。”因此,在保證《課標》所提出的課程目標基礎上,我們教師還應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在作業設計上體現一定的彈性,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作業的彈性設計,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設置分層次的作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設計分層設計,要能做到一是面向全體的 ,也就是本次課的基礎知識;二是拓展型的在本次課內容上略有升華的;三是爬高的面對學有余力的綜合型的練習。面向全體,就要考慮到每個層面的學生,借助分層練習,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程度、不同數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基礎上各有所獲,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這就要求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如以“作業超市”的形式建立作業庫,讓學生像逛超市一樣,自主選擇 作業的層次和數量。為學生量身定制作業,把作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和形式。
二、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調動學生的數學興趣
趣味性作業的設計能夠寓教于樂,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既鞏固、強化了知識,又讓學生感到學習的輕松、快樂。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的愛好學問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小學數學單純的運算計算、單位的換算、單位的選擇等此類練習有些枯燥,使優生感到厭煩,后進生又屢屢做錯。因而,我們教師可以嘗試讓小學數學作業與趣味游戲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知識與快樂并存,數學也是有趣的。
如復習“長度單位”知識后,我給學生介紹了“生活在線”——《小馬虎的日記》: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衛生間,拿起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約有90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3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鉛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老師在小馬虎的日記上寫下“可能嗎”三個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原本干巴巴的“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小馬虎的日記》。包裝后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優生通過本題能敏銳的找到了錯誤信息并能加以改正,享受成功的快樂,而后進生通過本題的強烈刺激,也懂得了選擇合適的單位名稱,避免也像小馬虎鬧出笑話。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又可以鍛煉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設計探索性的作業,留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提高,這是作業的目標。設置的作業不能只是簡單的記憶和模仿,應該多布置自主探索的作業,讓學生動手實踐,留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促進學生進行思考,獲得一定的實際應用經驗。因些,教師在設置作業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和現在條件,多布置具有探索性作業。如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
1、調查性作業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學習常用的計量單位后,可以讓學生調查在實際生活中,家里或者學校使用最多的計量單位是哪些?這些單位怎么進行換算。如在學生計算利息前,可以讓學生去調查各種存款利率,以及以往的一些關于利息稅的規定等。
2、觀察性作業
如學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后,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務進行觀察,找找身邊的角,自己進行簡單的測量。如家里的鐘表指針,分針從4走到12走了幾分鐘,3點半時,分針與時針的角度是多少度……這樣的訓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進行,學生可以長時間的渲染在數學的氛圍中。
3、實踐性作業
給學生布置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作業,使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可以讓學生去測量并計算身邊某個長方體物體的表面積,如學完“體積與容積”后,可以讓學生動手去測量并計算身邊某個長方體物品的體積與容積,讓學生體會到體積與容積仍是有區別的。學生在完成此類作業時,要思考需要測量出哪些數據,運用哪個計算公式。
以上幾類作業設計與生活實際比較貼近,布置和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實用。學生在課堂外能感受到數學的處處所在,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優生能關注到一些細節發現數學問題,從而能夠開拓眼界,培養發散性思維。學困生能學能致用,便于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當然,對于學困生,此類探索性、開放性的作業是需要老師的適時點撥與幫助的,才能真正確提高學困生和數學運用能力。
四、設計適量的作業,保障學生快樂學習、成長的合法權益
為使學生有更多自主發展、全面發展的空間,保障少年兒童活潑健康、幸福快樂學習、成長的合法權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的作業量有一定的要求。嚴格控制學生課外作業量(小學:一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二、三年級書面家庭作業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書面家庭作業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嚴禁向學生布置機械重復及懲罰性家庭作業,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因而,我們教師布置作業要少而精,要在培養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上下功夫,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做練習題,確有暫時提高成績的效果,但憑“題海”取勝,負擔過重,往往事倍功半。學好數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掌握值是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就決定了數學作業不能過濫,更不能簡單的以熟生巧,以量求質。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作業練習,練得恰到好處,這是提高學生能力,同時做到“減負”的重要手段。
總之,布置數學作業,要精心設計作業題,要講求藝術、講究方法,要結合實際,講求實效,使作業既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