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湖南農業大學 國際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在教育領域中,女生成績優于男生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普遍現象。研究者們對此進行了一系列關于性別差異對學習表現的影響的研究。宋賢雯(2014)驗證了學習計劃、內在目標、自我效能、學習控制、學習管理方面存在性別差異。李強(2013)從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兩個方面分析性別差異。劉燕(2012)調查了男女學習策略的不同。耿希峰(2011)對大學生不良學習行為的性別差異進行了研究;
男女生在英語學習的各個方面均存在各種差異,這種差異在英語的教學成效明顯體現。研究均表明,目前的英語學習呈現出“陰盛陽衰”的趨勢。施曉燕(2012)在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性別差異性的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八個因素進行性別差異性進行分析。
上述的研究在性別差異的表現上研究透徹,但很少從學習動機角度出發,解釋男女性別差異在心理和生理機制的不同點。因此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機制解釋性別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學習動機,以及由此造成不同的學習行為和效果,進而提出造成此種現象的解決措施,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有明確的分工。大腦左半球主管言語和抽象思維,它是語言的主要中心,是言語的優勢半球。大腦右半球主管形象直覺,形象思維和調節感情。 布朗(1991)在《沖破語言難關》中將上述理論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做出了更為詳細的分析與解釋,他提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如果左半球占主導地位,學習者就會喜歡分析語言現象,注重文章細節,不大運用自己的直覺和綜合能力;而那些以右半腦為主的學習者,更傾向于喜歡選用運用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方法。由此可見,男女由于大腦偏側性功能專門化發展的差異,直接造成男女單側化程度的不同,導致男女兩性心理發展上的性別差異,進而導致在英語學習中所依賴的左右半腦的程度不均的學習能力、方法的偏向。[1]
動機(motivation)是激發、維持并將活動指向特定行為的一種力量。動機劃分為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和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動機是指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是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產生的;內部動機則是指自身對活動本身產生的興趣而引起的動機,它取決于個體內在的心理需求。
鑒于上述的分析,性別因素和語言學習和應用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和一定的規律。作者分別對男女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況進行調查,以進一步了解男女大學生學習動機現狀及差異,為改善大學生學習動機提供科學依據。
在語言學習方面,學習動力則是一種內部動力,是學習者有效學習的驅動力,是學好語言的先決條件。而男性與女性作為社會組成活動主體,在生理特點和心理活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為了更清晰地掌握男女語言學習的不同點,我們設置了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從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1.學習態度。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任務和課堂表現等方面。
(1)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學習動機,女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比較明確,女生學習英語的態度比較端正;而大多數男生則通常是受外部逼迫因素的影響下學習,一旦外部因素消失,他們就會放棄學習。
(2)學習興趣。相比男生,女生對英語學習有更大的興趣,且學習英語的方法也更多樣化,例如閱讀英文雜志,看英文節目或國際新聞,單純針對考試而學習的占比例較少。根據對、大一學生課外學習英語時間的調查統計,課外女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明顯多于男生,特別是學習時間在一小時以上的比例遠遠超過男生。

課外學習英語時間性別半小時以下 半小時至一小時 一小時以上男 22.1% 66.7% 11.2%女 5.8% 16.4% 77.8%
(2)學習任務。我們抽取了大一年級的兩個班級的當日作業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女生的作業相當工整,沒有出現欠交作業的情況;而多半男生的作業比較潦草,出現錯誤較多。
(4)課堂表現。課堂表現與英語學習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分別對部分學生(大一至大三各年級隨機抽取兩個班)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在課堂上愿意主動與老師進行交流的大多數為女生。

課堂互動情況性別愿意積極地互動 不主動互動但愿意回答問題不愿意在課堂上有任何表現男 5.2% 38.5% 56.3%女 30% 64.3% 5.7%
多項調查的結結果表明,女生的英語學習偏重內部動機,男生英語學習更多地受外部動機的影響。此項調查結論與趙俊華、肖美麗[2]等眾多進行性別差異對英語學習影響的研究者的結論不謀而合。
2.在學習策略方面,根據策略與語言材料的關系,我們將策略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兩大類。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語言有直接聯系,間接策略是策略的使用,與所學語言沒有直接聯系。[3]Sy(l994)發現中國的英語學生在語言學習的策略類型上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女生在使用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方面明顯地超過男性,且女生使用策略的平均值高于男生。遇到問題,女生比男生多使用詢問策略來解決困難。
上述的調查和分析顯示,男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是相當被動,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為提高其英語學習效果,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習動機。
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背景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考慮提高及激發學生的融合型動機水平作為出發點。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是指個人學習外語時對語言本身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并希望可以融入所學語言的文化。執有融入型動機的人學習外語時能體會到樂趣,不覺枯燥厭煩,更易于掌握外語。因而,根據性別差異在學習動機上的具體體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學習西方國家文化
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的融合型動機水平并不高,教師應著力于引導學生學習并了解目的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建立興趣就能讓學習由變被動為主動。老師可以根據班上男女生的人數,分別設計出讓男生、女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學方法、情景對話,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對所學的對象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以興趣為指引,感受知識,獲得知識,產生愉快的體驗。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相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例如,經典電影或創意短片,舉辦一些與英語有關的活動,可以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融合型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性別差異。
2.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辨別是非,區分利弊,以及相當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上應該由他們自己根據社會的需求和自身的需要來確定是否需要學習英語,而不應該由外部強迫行為促成學習動力。因此,應當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和整個就業市場的趨向決定學習英語的方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的層次,根據自己的需要及興趣通過網絡選擇所需的英語知識和內容。
3.提升自信力
Burke(1989),Biernbu、Kreamer(1992),Beringer Fuller(1992),Pollotta(1994)等通過研究均得出一致的結論,及女性在語言能力上有著令人刮目相看的優勢,及女性比男性更早且更易掌握第一語言;在語言學習中無論男女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男性在語言學習方面的焦慮可能略高于女性,他們不敢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進而被動、消極地接受所教內容。焦慮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是可以得到緩解的從教師的角度考慮。因此、老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焦慮,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上能輕松的學習、積極地探討,對學生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
當今社會是一個融合性的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家長和學校在進行教育時,應該看到“單一性別教育”的不足,盡可能地給孩子更全面的教育,正確面對社會的影響,社會的需求,努力完善自己。了解男女生在英語語言學習動機上的差異有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顯著提高。調查性別與外語學習間的潛在關系,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教學指導,也為研究人員了解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1] 陳燕. 初中生英語學習性別差異的調查與分析[J]. 社會科學Ⅱ輯,2011,(S1).
[2] 肖美麗. 淺析小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性別差異[J]. 瓊州學院學報,2011,(1).
[3] 劉國生. 外語學習中的性別差異:中國大學生外語學習策略、動機與效果的研究[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