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背景介紹:
在當前的兒童美術教育領域中,水墨畫教學尚屬弱項,讓我們的孩子嘗試著領略水墨畫的人文意蘊和文化情趣并有所實踐,無意間播下一顆“認知、摯愛、理解”傳統文化精髓的種子,這是一個承接傳統文化的良好開端。
《水墨游戲》是浙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第四冊的內容,為了將傳統意義上的“國畫”與“色彩”融合,提倡綜合性的體驗。因此本課程的定位在于“造型游戲活動”,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課程,區別于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模式,重在游戲、趣味、體驗、創新,并放棄了常規的作畫模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自由體驗宣紙、水、毛筆、顏料、墨等材料的特殊效果,愉快地體驗創作彩墨作品的樂趣。而童話故事都是兒童在幼小聽的最多,最能喚起兒童的內心想象。為此,我們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引入,促成兒童進行水墨畫激情創作。我們采取靈活有趣的童話特色教學形式和兒童有感覺的水墨表現形式,展示孩子熟悉的童話故事題材水墨作品。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去體驗“新發現”,憑自己的直覺和想象力去嘗試“水墨新玩法”,通過點、線,濃、淡這種抽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在不不知不覺中掌握基本的彩墨的筆墨技巧。
案例情景描述:
一、聆聽童話,激發興趣
聽我國古代童話故事《西游記》精彩片段,讓學生感受童話故事人物的特點和品質。展現人物、體驗形象的有趣。并出示部分人物水墨形象圖片(圖1),初步感受水墨趣味。
設計分析: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這種小朋友感興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緒引入主題,感受趣味水墨畫的魅力。
二、游戲導入,水墨體驗
引入:孫悟空本領高強,神通廣大,今天來教我們一種新本領。但要學會新本領,必須完成一項神秘的任務。
1、全班分成八個組,由各個組的小組長到老師手中抽取一項神秘的任務,任務內容分別為(1)用墨汁畫各種各樣的點;(2)用墨汁畫各種各樣的線;(3)用顏料畫各種各樣的點;(4)用顏料畫各種各樣的線。要求:用中國畫的工具在宣紙上作畫,并于幾分鐘之內完成。
設計分析:以童話人物布置學生一項神秘的任務導入,設置了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讓同學們在強烈興趣的支配下集體協作完成任務,學生在憑直覺體驗毛筆與墨、色、宣紙等工具材料的特性中遇到的問題,可在下一環節進一步分析、解決。
2、把各組的作品貼到展板上,進行展示。請看學生畫的“作品”(出示學生部分用墨汁和顏料畫的各種各樣的點和線的作品, 圖2)。
代表分別對本組完成的任務提出疑問:用毛筆在生宣紙上作畫同平時在普通圖畫紙上畫畫有什么不同?這時出示本課課題——《水墨游戲》,帶著問題引出對中國畫工具材料特性的分析、講解,讓同學們初步了解宣紙和毛筆的特性。
設計分析:由于每個組完成的任務各不相同,讓各個組的學生對本組的作品進行自主分析、解說,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主體精神,符合新課程標準。此時出示課題——水墨游戲,為切入本課題作更進一步的探索、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改變形式,水墨練習
比較欣賞一組彩墨作品
1、請學生欣賞一組以點和線為主的作品,初步感受點的魅力。(圖3)
設計分析:通過欣賞以點線為主的彩墨作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點的神奇魅力,比如:點和線的不同形狀、大小、濃淡、干濕以及滲透的變化等。
2、老師親自演示不同方法來畫各種各樣的點。
①滴的方法(點呈圓形狀)。
②灑的方法(點比較細,還有方向性)。
3、讓學生嘗試把兒童畫的一些畫法、工具和材料也應用到國畫中來,進行各種點和線的練習。體會水墨帶來的樂趣,并展示學生練習作品,講評水墨趣味:
設計分析:以點、線為主的筆墨效果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點。畫家運用水筆、水墨在宣紙上通過運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干濕濃淡等不同的處理,去追求畫面效果及表達思想情感,而我們的少年兒童,開始時他們并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東西,大多數的同學原來都學過兒童畫,于是他們便把兒童畫的一些畫法、工具和材料也應用到國畫中來,這一點恰恰體現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活多變的創造力。而且不同材料的運用也豐富了畫面的效果,更增加了兒童水墨畫的耐看性、趣味性,也讓他們對水墨畫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總之,通過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畫這種獨特的筆墨情韻,學生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沉浸于中國畫特有的藝術氛圍之中。
四、童話促情,水墨創作
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西游記》中的哪些故事嗎?請學生說一說。然后小組交流→小組評選→代表發言,說出自己知道的故事情節,人物得形狀怎樣,顏色怎樣(圖5)……
【設計分析】:在這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全體性參與原則,先由學生口述,教師簡單的板演示范→學生自己試畫→講評后修改、補充,讓學生的思維由易到難,由扶到放,讓學生人人有構想人物形象,人人能參與畫面構思。用他們質樸、率真的筆法創作水墨畫。
小結:教師激勵學生,肯定學生的想象力,表揚新異的構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水墨技法表現童話故事。
五、展評作品,水墨延伸
①學生展示作品(圖6),請每組派兩名代表各拿一顆大五角星,貼到自己認為最美麗的畫中,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②教師小結總評,頒獎。
③請獲獎的同學談談感受。
【設計分析】:在這過程中,充分讓每位同學自評和互評,展示學生的自我審美能力,在互評中,提高審美能力,在談感受中,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對水墨畫創作有更加濃厚的興趣。
【反思】:水墨畫藝術,是我國民族的瑰寶,他有著獨特的水墨色間的變化情趣,融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而且水墨畫作畫迅速,用筆簡練、形象生動,顯然很容易被兒童接受,本著以兒童發展為本的理念,關鍵不是得到畫面的結果,而是要讓兒童運用這種藝術手法表達內心的感受,進行情感的交流,讓孩子初步接觸民族文化,當然不是傳統與精神的傳教與強行灌輸,而是通過筆墨來實現一個親近的過程、一個認知的過程、更是一個愉快體驗的過程。endprint
我認為沒有規則其實更好。孩子畫畫沒有目的,他們憑性情,靠靈感,為快樂為宣泄為好玩為好奇而畫畫,所以孩子的畫才純真可愛,爛漫自然,以至于讓很多大師彎下腰來向孩子學習,蘇東坡感慨:“天真爛漫是吾師”,畢加索也說:“我一生都在向孩子那樣學習畫畫”。技法會擾亂孩子依靠直覺進行繪畫的實踐,標準會干擾了孩子繪畫創作的自由,但這樣說并不是表示我們的水墨教學不要技法和標準,只是在教授時要懂得滲透和抓住時機。兒童水墨教學的重點是在了解和掌握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啟發孩子去想象,通過水墨語言朝多方面的拓展來達到兒童思維能力的訓練,進而達到兒童基礎情感的培育和自身個性發展。
讓童話故事引領孩子水墨飛舞吧!
參考文獻:
[1] 《“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 鐘啟泉著 《教育研究》2007(6).
[2] 《小學教育科學研究》 楊小微著 2001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課堂教學技藝》 許高厚著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 《江蘇教育》 江蘇教育報刊社.
[5] 《小學語文教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6] 《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 楊章宏著《科學》出版社.
[7] 《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葉瀾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 《班級差生的轉化策略》 馮克誠著 《海南》出版社.
(浦江縣浦陽第一小學 浙江金華)
點評:水墨畫教學歷來是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薄弱環節,它內涵博大、技法豐富,課時卻不多。學生臨摹一直成為中國畫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是示范,結果稍一不慎學生作品就照葫蘆畫瓢,造成千人一面或老氣橫秋的現象;也有教師任由學生放手涂抹、揮灑無度,一味追求水、墨、色在宣紙上暈染滲化的偶然效果,學生卻茫茫然不知所措,這樣就喪失了美術教育的根本意義。
陳越老師試圖克服以上水墨畫教學的兩個弊端,在深入研究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做了這幾方面嘗試:一是將孩子最感興趣的童話故事作為水墨畫練習的載體,結合本校童話特色教學成果(浦陽一小是兒童文學家洪汛濤先生的母校,是“神筆馬良”的誕生地),讓鮮活有趣、豐富生動、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和有兒童感覺的水墨表現形式進行對接,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這樣有的放矢的學習就如孩子們用水墨畫重新講了一遍童話故事,是對經典童話故事的再演繹與再創造,是童畫童話,是童心童畫,是童眼童畫,是童手童畫!這一課《大話西游 飛舞水墨》就是水墨版的西游記,童畫版的西游記,這樣的實驗無疑是審美育人的有益嘗試。二是對水墨畫獨特的表現語言從形象中剝離出來,進行單獨的點、線、面,水、色、墨在宣紙上練習,使之對水墨畫工具材料有初步感性的認知與把握,然后再將這些表現手法植入到形象中,這樣從無形到有形,從抽象元素到具象表現。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非常輕松自然。任何藝術的學習都是語言的學習,水墨表現語言的學習其實是“意象”表現語言的學習,意象美的“筆不到意到”、“似與不似之間”,這些原則正與似是而非、天真爛漫、矯而不作的童心童趣非常銜接。所謂水墨表現語言剝離與植入的教學過程是對傳統水墨的傳承與發展,這個實驗過程是從單一的技法練習或單純的筆墨游戲向美術素養、個性表現、綜合能力培養的轉變。讓學生從拘泥的描摹或無序的墨戲轉向自由靈動的創造性發揮與抒寫,表達的是自己獨特個性化的體驗與情感。
水墨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博大精深,文化內涵深厚,讓學生從小接觸、學習中國水墨畫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情感,許多傳統的經典又極富當代性,這也正是中國畫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傳統中國寫意畫的程式化表現易束縛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文化內涵的深刻又無法一時完全領會。教學方法不當容易走入呆板僵化的桎梏。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去體驗“宣紙上的新發現”,憑自己的直覺和想象去嘗試“水墨新玩法”,用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形象作引子和載體,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表現去闡釋意象水墨、水墨童話,這樣既避免了純粹筆墨游戲的不著邊際又保護了孩子創作的原動力,豐富了繪畫表現的多元可能、延伸解讀了經典童話故事還激發了源源不斷的創作熱情。
(浦江教研師訓中心美術教研員 傅建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