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化強
摘 要: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欣賞水平的提高,而且更能夠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本文針對“課堂語言”對學生想象力的作用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課堂語言 想象力 促進
所謂“說畫”是指用學生用語言來表達他所要表現的內容;它主要分三段組成:起始“說畫”→途中“說畫”→課后“說畫”。下面筆者以浙美版小學美術第七冊《生長的植物》教學為例,加以具體闡釋:
一、起始“說畫”
起始“說畫”是在美術創作教學過程前讓兒童說“畫”,這樣有助于理清學生的創作思路,豐富學生的表現素材。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創作之前的觀察這一環節,讓兒童面對需要表現的物象練習說畫,說內容、說步驟,為接下來的創作打下腹稿,做到有的放矢。
[片段1]目標要求:能用線描或色彩畫的形式進行寫生練習。
師: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植物的知識,欣賞了大師筆下的植物以及寫生了植物的局部,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到大自然當中去感受植物的存在!
生:興奮
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校園里,圍著樹木仔細觀察。通過不同問題的設計積極引導學生對物象進行有效觀察。
師:(1)這棵樹的整體外型是怎樣的?
(2)樹葉是什么顏色的、樹干是什么顏色的?
生:(1)樹皮粗粗的,很毛糙的感覺,有紋理。
(2)樹干很粗,要好幾個人圍抱才行。
(3)談談樹干是棕褐色的,樹葉有的綠有的黃,樹枝之間是有前后穿插和遮擋的。
附作品:起始“說畫”圖例(部分)
學生說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學生會對物象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比較;然后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出各自的答案,從而在自己的頭腦中對所要表現的物象有一個初始印象,從而為接下來的創作奠定基礎。
二、途中“說畫”
在上一個環節的基礎上,教師以“生長的植物”為主題讓學生進行寫生練習。為了讓兒童在充分放松的狀態下進行創作,教師可以在學生作畫時根據需要為學生創設適合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表現,同時鼓勵學生在創作的同時可以在小組內互說創作思路,使他們在與同學的交流過程中再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創作思路,更加真切的表達自己的創作情感。
[片段2]目標要求:認真觀察植物,有選擇的進行表現和組合,注意構圖飽滿,內容豐富。
……(教師挑選幾張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
附作品:[校園中的桂花樹](圖3)、[內花園的小黃楊](圖4)
師:首先請作者來介紹一下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方法和想法。
生1:我選擇的對象是校園中的一棵桂花樹,我在表現的時候是有選擇的,比如樹枝的整體形狀……
生2:我選擇了學校中的一株小黃楊,我在表現的時候主要是想表現它茂密的枝葉,考慮到這些植物的前后遮擋關系,使它們更有層次感……
師:那么哪位同學能給他們提提建議嗎?
生1:某某同學的作品在表現的時候,沒有很好地表現出對象的特征,有些地方畫的不像……
生2:某某同學在表現植物葉子的時候沒有很好地表現出它么之間的關系,有些地方畫錯了,有些地方……
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通過途中“說畫”使被說學生的和說的學生都對正在表現的物象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也使他們對物象的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他們接下來的繼續創作做出鋪墊。
三、畫后“說畫”
畫后“說畫”是指兒童在完成創作作品以后,讓學生通過介紹作品、評價作品來加深自己對整個創作過程的認識。主要包括兩個環節,一是說自己的畫;讓學生在創作完成之后大膽的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學。二是說別人的畫;在說別人的畫時,不同的觀點交織在一起,同樣會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這既能幫助自己加深對創作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同時也使作者發現全新的角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片段3]目標要求:回顧表現過程,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形成學生正確的評判標準。
……(教師有針對性的選擇幾個學生的作品,請他們在班級中進行“自評+互評”式的交流,最后對本課的目標要求形成共性的認識。)
師:下面請幾位同學把自己的作品呈現給大家,我們一起來分享他們的創作成果。
首先,請作者先來介紹自己的作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闡述:
(1)在構圖時,你是如何突出這些植物的特點的;例如:如何處理主次、如何處理前后關系等。
(2)在色彩表現上,你主要用了哪些色彩來表現各種植物特點。
其次,在欣賞學生作品時,請思考下列問題:
(1)有哪些可取之處?說說你最欣賞的作品。
(2)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附作品:[校園中的桂花樹](圖5)
自評:我選擇的是一棵桂花樹,我主要是表現它在秋天時的景象,樹葉落了,滿地都是樹葉……(洋洋得意的樣子)
互評1:他樹干的色彩有一些漸變的效果,很好、我要向他學習。
互評2:他還畫了一個太陽,說明了今天的天氣,使得整個畫面很有意思。
附作品:[內花園的小黃楊](圖6)
自評:我選擇的是我們內花園的一株小黃楊,我采用了色彩漸變的表現方法,這樣比較好;但是我感覺有點比例失調,而且背景中的房子還畫的不好(不好意思的笑容)……
互評1:畫面內容很豐富,但是小黃楊的顏色涂的有點亂,不好看。
互評2:構圖很飽滿,但是植物葉子畫的有點亂,不好看。
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說畫”時也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說畫”的針對性。在“說畫”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拓展。問題的設計要力求“精、簡”,只要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所要表現的內容進行有目的的發揮想象就可以了。
二是“說畫”的及時性。學生在創作表現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創作狀態,當發現有學生創作靈感“枯竭”時,教師要及時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要在學生已有的創作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談話式”或“問題式”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豐富學生的創作方法,以此讓學生更好的表現自己的創作內容。
三是“說畫”的有效性。《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教學活動中的評價,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與篩選功能。在進行課后“說畫”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肯定同伴閃光點的同時,能給同伴的作品提出一些實質性的意見或建議,而不是哪些 “不像、不好看……”等簡單的、表象的話語。力求做到讓被評價的同學在你的評價中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當然這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和不斷地練習。
總之,孩子的天性表達在于教師如何去引導,這就猶如大壩開閘一般,當老師找到了適合孩子啟迪思維的正確途徑時,孩子的創造性就會被激發;而讓學生學會“說畫”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淳安縣千島湖鎮第五小學 浙江杭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