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凡(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日本防止氣候變暖的做法及給我們的啟示
——以日本造紙工業發展為例
張軼凡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各國均產生影響,對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來說影響更大。日本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在防止氣候變暖方面收到顯著成效。日本的做法不僅體現在建立法律規范行為上,更是落實在開發新能源、使用回收資源、利用國外資源等實際行動上。日本造紙工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日本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國參考與借鑒。
氣候變暖 低碳經濟 新能源 造紙工業 日本
氣候變暖,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由于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目前累計已經達到1萬多億t,致使地球地表溫度上升,且升溫速率隨時間推移在不斷加快,已威脅到地球這個人類共同家園的繁榮與安全。
據報道,由于海水吸熱膨脹和兩極冰原融化,過去100年間全球海平面平均已上升了0.17 m[1]。IPCC 在2007年時就曾預測,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溫幅度可達1.1~6.4 ℃,海平面平均將上升0.18~0.59 m。近來更有人認為,隨著北極海冰和格陵蘭島冰原的加速融化、南極冰原的崩塌,減少了冰塊覆蓋的地球表面吸收的熱量將會更多,永久凍土層的解凍使原本凍結在里面的數千億t甲烷越來越多地釋放出來,由此產生的惡性循環將使全球地表升溫和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遠遠高于IPCC的預測值。
海平面上升,對于像日本這樣的島國來講,無疑是巨大的災難。日本國土面積僅37.78萬km2,但人口卻達到1.28億,單位面積的人口數量是中國的近3倍。日本又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但卻是亞洲幾個少有的發達國家之一,其人均GDP約是中國的10倍。日本的這一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人口現狀,迫使日本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特別重視低碳發展、循環發展,防止氣候變暖。
日本在發展低碳經濟、防止氣候變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采取的措施與發展經驗,或許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
日本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尤其是在防止氣候變暖立法方面,是世界上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福田康夫任首相時發布的“福田藍圖”,即是日本著名的防止氣候變暖政策的代表。日本頒布的防止氣候變暖的法律法規,涉及工業、能源、交通、環保、農業等工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環境保護法》,規定了嚴格的污染物排放量;《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提出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措施與目標;《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則強調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并提出諸多政策保障措施。
除此之外,日本還制定了一系列條例與規則。如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制定并于1997年開始執行的《環境自主行動計劃》;日本環境省2004年發布的研究計劃《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2006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制定的《新國家能源戰略》;日本內閣2007年制定的《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JPA2012年啟動《新環境行業計劃》等等。
在日本政府和行業組織頒布一系列法規、條例的同時,出臺了一些細化文本,強化落實過程中的執行力,真正地將政策落地,也是取得較好效果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一個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早在2006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就編制了《新國家能源戰略》,該戰略在分析總結世界能源供需狀況基礎上,從建立世界上最先進的能源供求結構、強化資源外交及能源與環境國際合作、充實能源緊急應對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今后25年日本能源八大戰略及有關配套政策,使日本能源發展戰略目標更為清晰。八大戰略包括:節能先進基準計劃、未來運輸用能開發計劃、新能源創新計劃、核能立國計劃、能源資源綜合確保戰略、亞洲能源環境合作戰略、強化國家能源應急戰略、引導未來能源技術戰略。通過實施能源八大戰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力爭到2030年實現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費從目前的50%降低到40%以下,原油的自主開發程度從現在的15%提高到40%。同時日本政府對溫室氣體減排提出了明確具體的目標,即將中期目標確定為:與2005年相比,到2020年減少15%,長期目標確定為:2050年比現階段減少60%~80%。
無論是石化能源,還是新能源,日本制定的能源生命周期排放規則,值得我們借鑒。即,排放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開采、提煉、運輸、使用、服務、廢棄物處置等全過程、全周期。
通過開發新能源、使用清潔能源,20多年來日本全國CO2排放量始終控制在13億t以內,如圖1所示。

圖1 日本全國CO2排放量的變化[2]
工業經濟要發展,相應地能源消耗會增加,帶來CO2排放量增加,室溫效應加劇。這里以工業行業內耗能較高、COD產生量較大的行業——制漿造紙行業為例,來說明日本是如何處理工業經濟發展與低碳經濟實現這一對矛盾解決的。
3.1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
制漿造紙工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日本紙與紙板的總產量與總消費量多年來穩居全球第三。2011年紙與紙板的總產量達到2660.9萬t,人均紙與紙板的消費量為217 kg/a。可是日本造紙原料稀缺,土地面積有限,那有地方種樹為造紙提供木材原料呢?日本人想到了國外的資源,如表1。

表1 日本國內和國外造紙原料林面積的變化[3]
由表1看出日本造林面積的推移情況,最近這20多年來日本國內的造紙面積變化不大,國外的造紙原料林面積卻增長了3倍多。林地地域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亞、智利、新西蘭、越南、南非、中國、老撾等國家和地區。制漿造紙所用的樹木,大部分來源于國外的原料林基地,進口木材占70%以上,國外資源與國內資源的比例為2.5∶1,從而有效地保護了日本國內的樹林資源。
3.2 大力回收再生資源
回收與利用1t廢紙,相當于少砍17棵樹,節約2~6 m3木材,節省62%~74%能耗、50%水耗,減少空氣污染75%、水污染35%。加大廢紙這一可再生資源的回收與利用,是發展低碳經濟、防止氣候變暖的重要內容。在日本,2006年的廢紙回收率為72.4%,2009年為79.9%,2012年已達80%以上。制漿造紙纖維原料中,再生資源占60%以上。1990~2011年日本的廢紙利用率如表2。廢紙利用率已由1990年的51.6%提高到2011年的63.1%。回收的廢紙中,除日本國內自用外,多余部分主要出口到中國。

表2 日本的廢紙利用率
3.3 逐步減少化石能源
減少化石資源消耗,無疑是降低CO2排放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日本造紙業化石能源消耗降低及CO2排放的減少,見表3。通過使用生物質新能源、熱電聯產、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日本造紙業CO2排放量減少的幅度,走在了其他工業行業的前面。

表3 日本造紙業化石能源消耗降低及CO2排放減少[4]
發展低碳經濟、防止氣候變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立的發展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5]
日本提出的創建低碳社會的目標,與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日本防止氣候變暖的做法和經驗,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重要啟示。
4.1 制定與完善相關法律,做好頂層設計,提升執行力
30多年來,日本由于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而收到良好的成效。我國是最早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國家之一,并于21世紀初加入《京都議定書》。在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問題上,我國也已經制定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諸多法律。另外,我國還積極制定并實施了防止氣候變暖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等規劃與政策。
但是,我國的這些法規條例不夠系統、不夠完善,有些不夠細化,可操作性有待加強,執法不嚴、違法成本太低。
4.2 加快碳交易市場的運行,鼓勵企業從事低碳生產與經營
現在日本已經構建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和體系。我國自2005年正式加入碳排放權交易CDM市場以來,CDM項目已穩居世界第一,但碳排放統計系統還欠精確、透明,參與企業過少,設立的碳金融市場、碳交易市場數量過少。目前我國僅有深圳、上海、天津、北京、重慶、廣東、湖北等少數幾個地區建立了碳交易市場。
國家應出臺強有力的財政、稅收的優惠扶持政策,制定更多低碳產業和產品標準,鼓勵企業采用創新的低碳技術,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產業和產品,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加快實現我國超常規跨越式低碳發展。
4.3 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根治霧霾,改善環境
我國的造紙、鋼鐵、水泥等行業,存在大量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這些落后產能,不僅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資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也是造成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快淘汰這些行業的落后產能,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水電、核電和風電等清潔能源,加快頁巖氣的開采,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空氣質量,回歸自然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