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娟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
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的動機、觀念和策略變化研究
徐淑娟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鄭州 450000)
動機、觀念和策略是影響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對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的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以及和學習的相關關系進行了跟蹤調查和研究,揭示了他們變化的規律,并且和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比較。研究結論將對大學英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動機;觀念;策略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外語教學的研究已經從研究“如何教”到“如何學”上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對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動機、觀念、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探討[1][2][3]][4],但靜態研究多[5][6],動態研究比較少,國內為數甚少的動態研究見文秋芳[7][8],而這兩項研究都是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我們對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學生英語能力發展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跟蹤調查和研究,本文主要匯報可人為控制影響因素的變化,包括學習動機、觀念和策略。本文要回答的問題有兩個:
1)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的變化規律是什么?
2)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觀念、學習策略的變化和學生的英語能力變化有何關系?
另外由于國內外研究者對動機、觀念、策略的定義和分類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本文根據文秋芳[9]的觀點,對學習動機、學習觀念和學習策略進行定義和分類,這樣有利于兩項研究的對比。
1.對象:隨機選取了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兩個合班的2010級大一新生120名。兩個班分屬兩個專業,有兩名教師任教。
2.實施過程:從2010年10月研究對象入校起開始大學英語學習到2011年12月他們考完第一次四級考試,共三個學期。在入校和每個學期末對他們分別進行了四級模擬考試和問卷調查,其中最后一個學期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利用四級模擬題在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前對學生的測試,一次是學生自己參加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共用了四次四級真題和一次模擬題。這兩次測試的安排是為了檢測研究中測試的信度。
3.工具:大學英語四級真題和模擬試題、問卷調查表。主要采用往年四級真題和四級模擬題做為測試學生英語水平的工具。測試都是按照大學英語四級的考試流程在課堂上進行,保證了考試過程的規范性。試題和分值比重按照全國大學英語的標準來,但采用的是百分制。按照四級改分標準批改,以便于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相互比較。調查表主要調查學生對自己英語水平(包括綜合英語,聽、說、讀、寫、譯)和上課方式、教材的看法和影響學生的英語成績的學習者因素(學習觀念、動機、和策略)的情況。問卷采用自編的萊克特五級量表(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確定;4=同意;5=完全同意),其中關于學習者因素部分采用了文秋芳[10]的問卷。調查數據和考試結果運用SPSS13.0進行了分析。在五次測試和四次調查中,沒有完全缺失的對象,部分缺失的,我們用該項目的平均值代替。本文主要運用的分析方法為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和t檢驗。
1.學習動機
1.1 偏愛傾向
根據表1,在四次調查中,三次表層動機強于深層動機,即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滿足考試等工具性目的。文秋芳[8]對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的調查結果則顯示,英語專業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深層動機逐漸強于表層動機,兩者差異在二年級和三年級達到了顯著水平。也就是說,中國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生學習英語更多的是出于對英語和英語文化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剛入校時,都是表層動機強于深層動機,這可能是高考的影響。

表1:每次調查兩種動機的對比(均值/標準差)
1.2 變化的趨勢和特點
從表1可以看到,學生的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在學生入學時都是最強的。深層動機在大一下學期結束后最弱,隨后在大二上學期末隨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到來有有所加強,但仍若于入校時。表層動機則在進校一學期后達到最低值,隨后隨著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到來而逐漸上升,在大二上學期末隨著四級的結束又開始降低。其中第一次和第四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學習者深層動機的均值變化值達到了顯著水平(p<.05),p=.000,.023,.014。表層動機的一、二次;一、三次和一、四次均值變化值達到了顯著水平(p<.01),p都是.000。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的縱向變化也和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同。英語專業的學生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都呈提高趨勢[8]。
1.3 和英語成績的關系
研究表明學生四次測試的成績均值呈上升趨勢,即隨著學期的推進,學生的英語成績是逐漸進步的。在三個學期中,表層動機、深層動機和學生英語成績都呈正相關關系,即動機越強,成績越好。但只有三學期末的深層動機和英語成績;二學期末的表層動機和英語成績的相關關系達到了顯著水平(p<.05)。
2.觀念
2.1 偏愛傾向
表2表明從學生入校時到大學生活的第三學期末(即大二上學期結束),在四種觀念中,都是管理觀念的平均數最高,母語依賴觀念的平均數最低,這表明,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認識到了對學習管理活動的重要性,也意識到依賴母語對學習英語是不利的(母語依賴觀念是反向觀念),這一點和英語專業的學生一樣[8]。但形式操練觀念和功能操練觀念的平均數高低有一些交替,兩者在入校時和第一學期末的平均數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1),也就意味著學生對利用語言知識還是交際來學好英語的看法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是不定的。

表2 學習觀念在每次調查中的均值
2.2 變化的趨勢和特點
學生的管理觀念在四次調查中,逐漸減弱(見表2)。最高值在第一次調查時,最低值在第四次測試時。形式操練觀念和功能操練觀念的變化趨勢比較相似。第一次調查最高,隨后下降,一直到第四次調查時,均值又升高。對每一種學習觀念進行四次調查平均數的縱向比較,結果表明只有形式操練觀念的平均數變化有統計意義。分別是入學時和二學期末之間,p=.000;入學時和三學期末之間,p=.003;一學期末和二學期末之間,p=.000。
2.3 和英語成績的關系
在三個學期中,學習觀念和學習成績的關系比較復雜,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但都不具有統計意義。
3.策略
3.1 偏愛傾向
從學生入校時到大學生活的第二學期末(即大一下學期結束),在四種不同的策略中,都是母語策略的平均數最高,功能操練策略的平均數最低,管理策略的平均數排第二,形式操練策略的平均數排第三,只有在第三學期末的時候,管理策略稍高于母語策略(見表3)。這一點和觀念不同,尤其是母語觀念和策略。學生的母語觀念最低,即意識到了依賴母語對學習英語的不好,但在策略實施中,仍然去依賴母語學習英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生對形式操練、功能操練看法在各個學期有變化,但形式操練策略的均值一直高于功能操練策略。且在入校時、一學期末和三學期末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水平。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階段也是形式操練策略大多數時候高于功能操練策略[8][11],盡管他們的功能操練觀念一直強于形式操練觀念[8]。這可能是中國的英語教學一直深受語法翻譯法的影響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要給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的機會。

表3 學習策略在每次調查中的均值
3.2 變化的趨勢和特點
表3顯示學生的母語策略在四次調查中,逐漸減弱。最高值在第一次調查時,最低值在第四次測試時,母語策略的一、二,一、三,一四次平均數差異都有統計意義,p=.000。即每過一個學期,母語策略均值和入學時相比差異都達到了差異水平。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就會越來越少使用母語來學習英語。英語專業的學生也是同樣的情況[8][11]。管理策略和形式操練策略的變化趨勢比較相似。第一次調查最高,隨后下降,一直到第四次調查時,均值又升高。管理策略每兩次平均數差異都具有統計意義(p<.05);形式操練策略的一、三次,二三次,三四次平均數差異有統計意義,p=.002,.014,.007;也就是說,在一年級期間,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管理、對英語知識的重視都逐漸降低,二年級隨著四級的來臨而提高。功能操練策略的最高值也在二年級上學期。到第三學期末,形式操練策略的均值比入學時降低了,功能操練策略是升高了。這是可喜的現象。表明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應用英語。值得注意的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的管理策略在大學階段不發生顯著變化,保持穩定[8],而本研究表明,公外學生的管理策略一直處于不穩定之中,經常發生顯著變化。
3.3 和英語成績的關系
從入校到第三學期末,管理策略和學習成績都呈正相關關系,但只有在第二學期末具有統計意義,p=.027;功能操練策略和學習成績也都是正相關關系,但都不具有統計意義;形式操練策略和學習成績三次呈正相關關系,一次呈負相關關系,但只有二學期末的相關關系具有統計意義,p=.023;母語策略和學習成績兩次是正相關,兩次是負相關,但都不具有統計意義。功能操練策略、形式操練策略與學習成績的關系與文秋芳[9]對黑龍江、山東、江蘇的公外學生的研究是一致的,一個是縱向,一個從橫向證明了功能操練策略、形式操練策略的使用,有利于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
以上的結論可以歸結如下:1)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滿足考試等工具性目的。學生的深層動機和表層動機在學生入學時都是最強的,然后降低,隨著四級的到來而重新升高。學生動機和學生英語成績都呈正相關關系,即動機越強,成績越好。2)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認識到了對英語學習進行管理的重要性,也在策略上得到了實施。也意識到依賴母語對學習英語是不利的,但在策略實施中,仍然去依賴母語學習英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生對形式操練、功能操練看法在各個學期有變化,但形式操練策略的均值一直高于功能操練策略。3)公外學生和英語專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觀念、策略上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差異。比如在策略偏愛上,都是喜歡形式操練策略勝與功能操練策略。但在動機上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生學習英語更多的是出于深層動機。
[1]Cohen,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8.
[2]Gardner,R&W.Lamburt.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4]張森,段然.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綜述[J].河北大學學報,2011(2):139-143.
[5]田占敏.英語學習策略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6):195-196.
[6]周璇,饒振輝.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方向問題[J].外語界,2007,(2):39-44.
[7]文秋芳.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變化的趨勢與特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4):43-46.
[8]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05-110.
[9]文秋芳,王海嘯.學習者因素與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b(4):33-39.
[10]文秋芳,俞洪亮,周維杰.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11]文秋芳,王海嘯.大學生英語學習觀念與策略的分析[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a(4).
An Empirical Study on Motivation,Beliefs and Strategies of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s
Xu Shu-ju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 China Universities of Water Resours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Henan,450000, China)
Motivation, beliefs and strategies are important learner variables in Enlish study. A diachronic and empirical studay is conducted concerning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s’ motivation, beliefs and strategies. The patterns of their changes are analyzed which may be helpful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motivation ; beliefs ;strategies
H31
A
1000-9795(2014)06-0391-03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3-02
徐淑娟(1976-),女,講師,從事二語習得、英美文學方向的研究。
北京外國語大學第五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高校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生英語能力發展狀況研究》。